台灣教師聯盟機關刊物

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第60期(2004/9/15)

《藝術家掠影
施翠峰
1925年出生於鹿港。1947入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生時期即經常發表美術評論。1950任教台北商專。1961年。1961年專任國立藝專。1963年開始撰寫一系列台灣鄉土民間故事的電視劇本。1966年出版有關台灣民俗與史蹟的「風土與生活」。其水彩作品暈染有緻,油畫則厚實有力。白色恐怖時期因時常在課堂上「講真話」如紙最早發明為埃及人非中國人等,遭情治人員長期「跟蹤」、「監聽」。


施翠峰 午後農村 油畫 1988 30F

施翠峰 霧中觀音 油畫 1994 15F

施翠峰 關渡漁村 水彩 1992 39x56cm


施翠峰 窯廠 油畫 1991 12F
《台灣觀點》
乖乖馬英九
乖乖馬英九,國家大事不是男女玩親親,更不是小孩辦家家酒,如果承認中國學歷能換中國對台灣的善意與了解,那阿扁的四不一沒有早就讓中國感激涕零,怎會至今依舊劍拔弩張、殺氣騰騰呢?
黃瑞疆(宜蘭高中)

八月廿一日報載:馬英九表示「承認大陸學歷才是愛台灣,才是為台灣長遠利益著想」
乖乖寶貝,馬英九的天真幼稚,封他為中國北京派駐台北China Town市長毫不為過,無怪乎幾年來他死都不承認民進黨主政的中央政府,更不把陳水扁當總統看待,倒是三不五時看他潛往香港朝拜董建華,見習特首秘技,暗中安排晉京之路。
連三歲小兒都知道,全世界對台灣有野心有危害的敵人既不來自北方的日本、韓國,也不來自南方的菲律賓、印尼,更不是來自太平洋東邊的美利堅合眾國。今日台灣的敵人正是來自台灣海峽西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它不但是我們兩千三百萬人共同的威脅,更是用五百顆飛彈日以繼夜瞄準我們的殘暴國家。面對這樣的強敵,貴為我國首都市長的馬大人竟能臉不紅氣不喘地大聲呼喊「承認大陸學歷才是愛台灣」。馬大市長若非在玩弄「白馬非馬」的馬氏邏輯,便是喪心病狂。1973年林正義以台大代聯會主席,學生領袖的身份毅然從軍,驚動了當時台灣社會,並立刻成為國民黨政府宣傳的樣板。然1979年已經看破國民黨的林正義,利用金門最前線馬山連連長的身份潛逃中國,改名林毅夫,後經中國政府宣傳利用,一路竄升至朱鎔基總理時的首席經濟顧問,影響力早已大大超越了國台辦主任的地位,然十幾年來台大畢業的中國大官林毅夫有緩和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了嗎?
馬英九說:「如果有一天陸委會主委是北京大學或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大陸國台辦主任是台大或清華畢業,這有什麼不好?反而讓大家有更多的了解,有更多減少擦槍走火的機會……。」乖乖馬英九這一番對「共匪」的溫柔諂媚,實在應該到慈湖或頭寮去問問他的兩位反共主子,請示他們當年「聯俄容共」的下場是什麼。如果向共產黨妥協的結果會是「馬特首」想像般的美好,馬鶴凌先生當年也不會追隨國民黨倉惶敗逃來台灣,這一幕慘痛歷史教訓,難道臨老多情的馬爸爸沒有轉知他那英國殖民地九龍出生的寶貝兒子英九嗎?
     乖乖馬英九,難道您也忘記有多少台大畢業生如今都是中國當紅的御用大官,至少林毅夫您應該認得吧,原名林正義的林毅夫係台灣第一個投筆從容的大學生,也是蔣介石親自召見栽培的模範青年,
乖乖馬英九,國家大事不是男女玩親親,更不是小孩辦家家酒,如果承認中國學歷就能換來中國對台灣的善意與了解,那阿扁的四不一沒有早就應讓中國感激涕零了,怎會至今依舊劍拔弩張、殺氣騰騰呢?也許阿扁的保證不算數,統派馬乖乖的話才可靠,但可別忘了國、共系出同源,骨肉兄弟的國民黨依舊被共產黨逼到走投無路,只好「回歸」台灣懷抱,枕戈待旦,冀望有朝一日再度反攻大陸,殺朱拔毛。
乖乖馬英九,「台灣內閣部會有很多留美首長」和「陸委會主委是北京大學或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其結果是完全不同的,這個道理就像蔡英文前主委用「香蕉與橘子是不能比較的」回答你們泛統立委「媽祖與主委誰大」的荒唐質詢。或者用我回答我兩個兒子三歲以前的問題:「火車與大象是不能比較大小的」來回答您,不知馬大市長您是否弄懂了這個簡單的邏輯?
乖乖馬英九,做為一個台大畢業的台灣首都市長其實不必太自卑,台北市在聯合國環境衛生組織歷年「適合居住城市排行榜」中都超過中國各大城市,而台灣大學在連續兩年「全球前五百名大學評比」都在「兩岸三地」之首,遠超過北京大學及中國清華大學。馬市長留美期間雖然有過不名譽的「爪耙仔」身份,也曾經主張總統「委任」直選的怪論,反對廢除刑法100條,反對公投法等反動言論,納莉颱風水淹台北市,艾莉颱風水淹三重市,都能因您「楚楚可憐」的美男子小白臉而獲得兩市人民的諒解。但攸關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國家利益,可不能再任由您「自我作賤,取媚於敵」,除非您想當董建華第二,自甘淪為唯北京馬首是瞻的馬特首、馬乖乖。
有心追求大位的馬英九,請您趕快回頭,畢竟2008年您夢想的是台灣的總統啊!

《特別報導》
2004年基測國文科試題的中國情結
——兼論阿妹長不大的國家觀念
在國民黨教育下成長的阿妹會視唱中華民國國歌的榮耀為包袱,
寧願當一個紅色的向日葵,而將政治定義為大人的事,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吳佳容(宏仁女中)
        
         七月中旬,因為中國打壓而使得演唱會橫生波折的名歌星張惠妹,遠比甫舉行完的兩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還佔去媒體的注意,連行政院院長與副總統都忍不住跳出來關心。然而阿妹似乎頗不領情,還說政治是大人的事情。六年一班的阿妹,好歹也是三十而立很久的成年人了,她所採用的迴避理由:政治是大人的事,不小心透露了自己在政治意識上竟然只有小孩般的心智(當然真正的小孩子也許會跳出來抗議,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才沒阿妹這麼投機)。大多數台灣的藝人乃至到中國經商的生意人,對中國無不懷抱著天真的幻想的現象,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從今年基測的試題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找到答案。
       曾受過國中義務教育的阿妹,一如現在三十歲以上的人一樣,在求學時代都被大量灌輸中國號稱五千年的優秀史地、語文等。即使到了今年基測的試題,情況依然。國文科兩次基測共九十六道題目中,凡提及台灣與中國的試題題幹出現了七題(基一三題、基二四題),其中台灣名稱出現三次而中國六次。這個數據明顯反映出偏重中國的現象,但切莫以為提及台灣的次數便代表著該題目是純以台灣為主體,我們必須沉痛的指出,即使這些提及台灣的試題,它不僅必須依附在有關中國的論述之上,往往還帶著優劣的價值判斷。且看第一次基測第四題:「目前台灣社會處於一種緊繃的狀態,有鑒於義大利與日本正推動『慢拍城市運動』,文化界呼籲e世代的年輕人,在玩滑鼠之際,能重拾中國的刷子--毛筆,將書法與生活結合,以呼應義、日的『慢拍城市運動』,在嘈雜的環境下追求心靜。」而在3738道試題所用的閱讀短文則是引自《中華服飾五千年商代髮式和髮飾》。這篇介紹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引文,細數中國古老髮飾的淵源。在第二次基測的試題中,也有兩題改寫自《台灣歷史散步》的題組(3940),內容是談從宋代開始的中國媽祖信仰如何成為今日台灣的民間信仰之一。這些試題與以中國書法五種字體為題(基二32)、以及判斷中國文字中的聯綿字(基一28)等一同並列。
         讀者看出這當中的問題了嗎?當題幹敘述混合使用著中國、台灣這樣標示著專名號的名稱,不知其中所指涉的是怎麼樣的一個意涵?這是兩個地區還是兩個國家?語文科的試卷中竟有如此混淆的專有名詞,不啻是出題者的一大失職(註 1)。更嚴重的是其中所傳達的錯誤觀念,正是阿妹等人國家認同會如此低能的原因!倘若,台灣青少年的救贖,有賴中國的毛筆文化,那我們還需要發展屬於台灣自己的文化內涵嗎?書法早已成為台灣文化藝術的一部分了,為何還需用「中國的刷子」來強調它?這批文化界人士下回是不是會接著呼籲,要重拾中國的太極拳來挽救成年人繁重的工作壓力;要重拾中國的孝親美德,好使獨居老人受到照顧......再者引文中的故宮博物院是台灣的故宮還是中國的呢?將《中華服飾五千年》與《台灣歷史散步》這兩本書的內容並陳,您看得出它是由台灣還是中國的作者所撰述?分不出來,不是嗎?您或許會問分不分得出來有那麼重要嗎?當您所處的環境不時有盜賊出沒時,您覺得教您的小孩保護自己重不重要?還是乾脆要他「認賊作父」求個暫時安寧?沒錯!中國正是我們正在面臨的強盜土匪,無知的一再美化中國便是一再地對台灣的同胞殘忍!
         追根究底,因為試題所根據的選文中,以台灣為主體的文章依然站在邊緣的位置(註 2)。這是延續國民黨一黨獨大時的教材選文,一次又一次的升學試題,不過是一再證明國民黨時期的教材是在為中國人培養下一代罷了。因此在國民黨教育下成長的阿妹會視唱中華民國國歌的榮耀為包袱,寧願當一個紅色的向日葵,而將政治定義為大人的事,一點也不令人意外。明年將是基測以民間教材出題的第一年,台灣人的中國情結有無可能打開呢?要知道沒有台灣,在中國人乃至其他國家人民的眼中,我們什麼都不是。
        1:筆者在此鄭重呼籲從事語文教育者,有責任清楚的定義台灣、中國,是兩個國家的名稱!
        2 2004年的試題所根據的教材仍是教育部國編版的選文。其中白話文和中國古文的比例約是1.61(以第一冊而言,白話文與古典詩文的比例是 2.81,第六冊是1.21),而白話文中,台灣出身的作家與中國出身的作家比例是17,也就是平均一冊只有1.6位台灣人。長期以來所謂的「國文」教育,實際上是「中國文」的教育。

《特別報導》
願啟動台灣主體意識的教學氣氛
——2004年國中基測社會科體檢
既然短時間內,無法改變考試領導教學的狀態,
那就應從考試內容著眼。
任元珍(江翠國中)

            台灣現在的國中教學環境,是考試領導教學,學校不教不考的範圍,學生不學不考的範圍,有時有些老師很有心地想額外補充,學生會問「這會不會考?」,頓時學習意願大打折扣,讓人著實心灰意冷,不禁大嘆世風日下,竟如此現實。其實,這也不能完全苛責學生,社會的價值觀取向已漸趨是非不明,在追求速成結果之下,要充分掌握眾多科目,選擇性的學習,似乎是必然的方式。
         既然短時間內,無法改變考試領導教學的狀態,那就應從考試內容著眼。今年的國三畢業生是使用舊教材的最後一屆,他們一年級的課程是「認識台灣」一冊,二年級是「中國史」兩冊,三年級是「外國史」兩冊,以今年與去年學測社會科為例:(參看表一)

               表一:20032004年基測社會科試題分析
時間/題目/屬性
台灣史
中國史
外國史
台灣
地理
中國
地理
外國
地理
公民
總題數
學測一
今年/去年
5/5
9/11
7/6
7/6
8/7
6/7
21/21
63
小計
21/22
21/20

63
學測二
今年/去年
5/7
11/9
7/9
5/7
7/4
7/6
21/22
63
小計
23/24
19/17


       
         從表一可以發現:
             1.有關台灣史題數依然偏低。
        20年前,當我還在念大學時,台灣史是一們新課程,20年後,台灣史的研究已非常普遍,甚至大學裡也有設立台灣史研究所,但是可悲的是這種重視,還只是停留在暫時的提倡或非常時候的呼籲,碰到考試就不肯給予公平合理的對待。社會科共63題,以史、地、公三科來均分,應各21題,歷史又再分台灣史、中國史、外國史,至少應各7題,但是去年與今年的題目數,皆未達此標準。有人以為台灣歷史僅400年,何必多費筆墨來研究?殊不知在5萬~5千年前,台東縣長濱鄉即有長濱人居住,台灣各地又富藏遺址。撇開此點不看,台灣是我們生長的地方,難道不該多作了解認識嗎?台灣的土地面積極小,小到在世界地圖上幾乎是看不見,外人已看不見台灣,為什麼我們自己也不看重它,應該努力去放大它的影響力。曾有同事說過,花一年時間教台灣史太不值得,應挪給中國史用,因為中國史太長。試問那中國是如何對待台灣?是那樣的鴨霸、蠻橫,連國中生在國際間的得獎作品也要干預。台灣要走出去,不是靠美國,而是要自己看重自己。
            2.台灣史各章節的題目數分配不均。
國一「認識台灣~歷史篇」的章節如下:(參看表二)

          表二:20032004年基測台灣史試題分析  
章節/
題目數
史前
時代
國際競爭
鄭氏治台
時期
日本殖民
中華民國
在台灣
學測一
今年/去年
0/1
0/0
1/0
3/1
1/2
0/1
學測二
今年/去年
0/1
0/1
0/0
2/3
1/2
1/0

         由表二可看出,無法掌握到平均出題。
         平心而論,從實施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以來,每年都引起熱烈討論,出題委員們的功力也日漸嫻熟,已經可以廣納各種題型,跳脫出傳統死背的窠臼,讓考生能對自己更有信心,三年的苦讀畢其功於一役,畢竟這是他們要往前邁進的重要一步。一般來說,很難去拿捏考試的公平性,但應可以合理分配題目數。由於考試領導教學,也使得學子們對自己土地的漠然,卻盲目去追求不適合他們的流行,實在讓人心痛啊!
        明年的學測是檢驗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第一次成果,各校在推行此課程時都面臨到版本問題,甚至一改再改。以筆者任教學校為例,社會科的教學,就是由合科改為分科,各年級也採用不同版本。每一家版本都有它的優點及疏漏部分,其他不足之處就要靠教師的專業去補強。正因為是新的嘗試,所以在不明確中摸索,在錯誤中修正,希望學生能盡量掌握其中內容。稍可安慰的是,多面向及難易適當的基測試題,多少撫平了學子們在苦讀期間的鬱悶;錄取率的提高,也讓人展露笑顏,若能再多關注台灣史的題目,帶動校園裡台灣主體意識的教學氣氛,豈不是更完美了嗎?相信明年一定可以改善的,加油!加油!

《特別報導》
速改善台灣地理教育比例
——2004年國中基測地理科題目檢測
本文要對迄2004年為止,中國地理仍佔一半以上,使莘莘學子腦中只有中國,國家認同為之錯亂的中學地理教育提出嚴厲之譴責。
劉道義(漳和國中)

今年的國中社會科基測,兩次合計,地理部分共有41題,其中,除3題屬應用地理外,可分辨為台灣、中國、世界地理者,各有91415題,亦即各佔233740%,受限於教科書冊數之20.053.326.7%比(1冊、22/3冊、11/3冊),故這樣的命題比例已無可厚非。問題的核心是,目前的國中地理教科書,台灣、中國、世界地理各佔20.053.326.7%之冊數比是否合理?能否滿足2300萬國人的實際需要?
由於人的活動範圍以數十公里半徑為主,數百公里半徑次之,故世界各國的地理教育,都是以數十、數百公里半徑之區域為主。質言之,生活在台灣的2300萬人,地理教育以數十、二百公里半徑,即自己所居之縣市、全台灣為主,是生活之所需,也是放諸四海皆準之真理。
以震撼全民的九二一震災、七二水災為例,當媒體在報導「東勢鎮」、「國姓鄉」、「仁愛鄉」、「和平鄉」、「陳有蘭溪」、「北港溪」、「老濃溪」、「鯉魚潭水庫」等地名、溪名時,很多國人都有著想要知道這些地名、溪名在何處的衝動,故對這些地名、溪名之地理認知,可說是全體國人的共同需求。
欲達以上之目標,台灣地理教育至少須做到:國小階段,應讓每個學生認識自己所居之「鄉鎮市區」、「縣市」。國中階段,應讓每個學生認識各縣市、全台灣之梗概。高中階段,應讓每個學生認識各縣市、全台灣之地質與生態等。
故就國中階段的台灣地理教育來說,除目前已有之「全台通論」一冊外,至少需再增加「縣市地理」一冊,才能滿足2300萬國人的實際需要。
要知道,每課字數由一百餘字逐漸遞增至一千餘字之國小社會、國中地理教科書,用於認識自己所居「鄉鎮市區」、「縣市」之國小社會科地理部分,總字數不過八千字,約等於報紙一個版面之字數;用於認識所有縣市、全台灣之國中「台灣地理」,若由目前的一冊增至兩冊,總字數也不過是由目前的一萬五千字增至三萬字,約等於報紙四個版面之字數而已。至於所增之「縣市地理」一冊,每個縣市平均不過數百字,約僅夠用於介紹縣(市)內之重要「鄉鎮市」、主要河川、名勝等而已。
 「中國地理」部份,可分兩方面來說:
一、當地理課程分成「本國地理」、包括中國之「外國地理」二部分時,由於國防、外交、經貿、留學等關係與我國最密切,執世界牛耳的美國地理比重所佔不過2%;人口與中國相近的印度地理比重所佔不過1%,故中國地理只須佔5%,最多10%即可。
二、當地理課程分成「台灣」、「中國」、「世界」地理三部分時,此三部份以各佔402040%最適。以目前國中地理共五冊之編配言,亦即應由目前的各佔1冊、22/3冊、11/3冊調整為2冊、1冊、2冊。但若將其併為「本國地理」2冊、包括中國之「外國地理」3冊二部分亦可。
由於「中國地理」過去高佔53%以上,加上與我國半世紀以上之恩怨情仇關係,以及知己知彼之需要,故其比重劇降至10%以下恐有不切實際之嫌,佔一冊之20%應較合適。
2003年版國中地理每冊15~16課之編配言,若「中國」、「世界」地理各佔12冊,則中國地理平均每2省可分得1課,世界地理平均每6~7國可分得1課,如此,對一生可能都不曾去過,即使去過也只能走馬看花的大多數國人來說,應可滿足其對中國與世界地理常識認識之需要。
末了,本文要對迄2004年為止,中國地理仍佔一半以上,使辛辛學子腦中只有中國,國家認同為之錯亂的中學地理教育提出嚴厲之譴責;並對號稱本土政權,執政已進入第五年的民進黨政府提出以下之嚴肅建議:請儘速加強台灣地理教育,以導正目前重中國,恍如替中國、國內中國認同者培養下一代,使國家認同錯亂的國中地理教育。

客語童謠》
八月半,月華光,阿姊著了花衣裳,無面鏡仔難梳妝,
pat4 ngiet8 pan3ngiet8 va5 kong1a1 ci2 chok4 liau2 fa1 i1 song5mo5 mien3 kieng7 e2 nan5 sii1 chong1
姊啊姊,毋使慌, 我上天,摘月光。──八月半
Ci2 ia2 ci2m2 sii2 fong1 ngai5 song1 thien1chok4 ngiet8 kong1── pat4 ngiet8 pan3 

《福佬語童謠
轉轉轉,抱西瓜,膨一下,奈一下,
seh8 seh8 seh8mooh4 si1 kue1phong3 cit8 e0 nah4 cit8 e0
切西瓜,你一塊,我一劂,看啥是矮仔冬瓜。──轉轉轉
chiet4 si1 kue1li2 cit8 te3gua2 cit8 khueh8kuann3 siann2 si7 eh8- a2-tang1-kue1 ──seh8 seh8 seh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