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師聯盟機關刊物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第63期(2005/8/15)

《藝術家掠影》
陳錦芳
1936年生於台南。台灣大學畢業後考取法國政府獎學金,於一九六三年赴巴黎留學,先後獲得巴黎大學之法國現代文學碩士及現代美術史之博士學位(特優評等)。1969年完成其「五次元世界文化觀」並在藝術創作方面建立「新意象派」(Ne0-Iconography)之畫風。陳錦芳在歐、美、亞三洲舉行過七十次以上個展,並出版六本藝術書籍。1987、1988榮任AAI舉辦之國際藝術會議美術組主席。1983年陳錦芳榮獲第一屆「台美基金會」人文科學獎牌,整體而言他的作品深具後現代藝術批判的精神與風格,對人文哲學、藝術潮流有嶄新的貢獻。
                                 


陳錦芳 與林布蘭的自畫像(二)油彩 22〞×28


陳錦芳 新大陸之行 油彩26〞×22〞1981

陳錦芳 晚安,麗莎 油彩 40〞×30〞

陳錦芳 都市的拾穗者 油彩36〞×24〞1986

陳錦芳 牛經 72〞×96〞
《特別企畫一》
大學指考和高中學測
國文考題背後的政治意涵
假借艱深的考題造成社會大眾對考生的成績
產生普遍低落的印象,趁機大力疾呼搶救學生的國文程度,
要求提高國文科教學時數,增加文言文的分量,
彼等「去台灣化」以鞏固「中國殖民教育」
最後的根據地的企圖昭然若揭。
這個現象值得台灣的社會共同來省思和重視。
文/王壽國(長榮中學)

        大學指考和升高中學測已在七月的蟬噪聲中結束了。考後一連串的檢討聲四起,其中尤其是國文科更是飽受指責,大都指向現在學生的國文成績低迷,國文程度普遍低落,然後怪罪教改的成效,批評國文課程綱要中文言文的份量降低,最後的結論無非就是因為扁政府的「去中國化」的教育政策導致國文程度降低的結局,但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過去國文科在教學上是以國立編譯館的教材為主,考試出題也不出課本的範圍,學生如果熟悉教材內容,考試時要得高分並不困難。但現在是採取一綱多本,每一個學校用的課本並不相同,考試出題為了公平原則也盡量避開各家版本的內容,以能力指標作為出題的標準,所以對學生來講題目自然顯得陌生,這樣的趨勢實在是無可厚非。問題是出題老師因為要避開各家版本的內容,所以取材上自然是天馬行空漫無限制,於是中國的文學中無論是詩經、楚辭、漢賦、四書、詩、詞、曲、和各家子書、世說新語等等幾乎所有可以名之為中國文學的內容都可能拿來出題。艱深的國學常識,偏僻深難的古文也都可能成為學生頭痛的考題,拿這樣的題目給中文系畢業的學生來考,恐怕他們還會覺得難無法得到高分,更何況是高中或國中要準備英、數、理、社會科再加上生物、地科等等諸多科目的學生。考出來的分數自然不盡如人意,加上有心人的炒作,造成一般人對現在學生國文程度果然低落的印象,所以要大力拯救國文教學,為了拯救學生的國文程度,就要大大提高教材中文言文的程度,增加國文的節數,不如此好像國民的程度就要降低,國家競爭力就要低落,台灣就好像沒有前途了。我覺得現在學生語文能力比起以前稍微降低可能或許有之,但絕非是因為教材改革降低文言文比率導致的結果,學生普遍學習興趣降低,學習態度消極,可能是主要的原因。
         所謂考試領導教學,升學考試的題目怎麼出,學校老師在教學上就會朝出題的方向來教學。升學考試的題目偏艱難,學校老師為了讓學生得到好成績教學時就免不了補充許多額外的教材來增加學生學習上的分量。在沉重的升學壓力下,要求學生去生吞活剝一些超乎他們程度以上的東西,更何況那些教材的內容多半跟他們生長的地方沒有絲毫關聯,跟他們實際的生活也毫不相關?這樣的教學學生又怎會產生學習興趣呢?學習態度又如何積極的起來?
        過去台灣的教育無非是「中國殖民式的教育」,國文教學被視為最重要的一環,國文教學的目的本來是為了培養國民文學欣賞的能力和語文應用的能力,但在台灣國文教學更有一個「神聖」的目的就是養成國民的中華民族意識,提升學生「愛中國」的情操,所以在國文科在教育上最為重要,不但課要排的最多,在考試同分時也要以國文成績的高低還作為取捨先後的標準。那時國文老師多麼風光,地位何等重要?
        在本土意識逐漸高漲,要求落實台灣主體性教育教育的呼聲逐漸成為台灣社會共識的同時,許多懷抱大中國主義情懷的國文教師,卻假借艱深的考題造成社會大眾對考生的成績產生普遍低落的印象,趁機大力疾呼搶救學生的國文程度,要求提高國文科教學時數,增加文言文的分量,彼等「去台灣化」以鞏固「中國殖民教育」最後的根據地的企圖昭然若 揭。    
       這個現象值得台灣的社會共同來省思和重視。

《特別企畫二》
期待我國正常化教育之早日實現
-由2005年國中學測社會科史地題目說起
只有台灣史地的比重增至40%以上,
並以還原歷史真象之角度、立場撰寫,
台灣主體的正常化教育才能落實,如此,
被罵為「數典忘祖」的人,也才會由「不認同中國,
不承認是虛構的炎黃子孫之中國人的人」,
變成「不認同台灣,不承認是台灣人,
不瞭解與自己關係最密切的台灣史的人」。
文/劉道義(漳和國中)

         本年國中學測,在總共61題之社會科題目中,屬於史、地部份的有:
        第一次學測:
        歷史23題,其中,台灣史3題,中國史8題,世界史8題,與歷史有關的應用、整合題4題。
        地理18題,其中,台灣地理3題,中國地理3題,世界地理7題,與地理有關的應用、整合題4題。
         第一次學測:
        歷史22題,其中,台灣史4題,中國史9題,世界史9題。
地理16題,其中,台灣地理4題,中國地理4題,世界地理4題,與地理有關的應用、整合題4題。
        故兩次學測合計,可區分為台灣、中國、世界部份,歷史方面,台灣佔18%,中國、世界各佔41%;地理方面,台灣佔28%,中國佔28%,世界佔44%。即歷史題目與約呈20、40、40%的教科書比例相近,地理題目則否。
         但因人的活動領域都是以數十公里半徑之範圍為主,次為數百公里,千公里以外地區少之又少,故世界各國的史地教育,數十、數百公里範圍之認識都佔40~50%以上,這就是荷蘭、瑞士等中型國以「本郡、本國」為主,美、加等國以「本郡、本州」為主的道理所在。全世界史地教育捨近求遠,不以自己賴以為生的土地為主,而以一生可能都不曾去過、千公里以外地區(中國)為主的只有台灣。
         要知道,以世界190國合計只佔40%、份量最重的美國所佔不過1~2%之比例言,中國史地最多只能佔10%,20%是過渡時期的權宜做法。故在台灣,台灣史地佔40%以上,中國史地佔10%或20%以下,其實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正常化」教育,不是「去中國化」,「去中國化」云者,是抗拒改革者所創、不明就裏者隨之起舞的說詞。
        當然,篇幅比重只是基本而已,是否以還原歷史真象,以及台灣立場的史觀來撰寫更為重要。例如:「開羅宣言決定將台灣、澎湖歸還中國」;「1949年,蔣氏父子自中國運來的黃金對台灣經濟繁榮之貢獻頗大」等立場之史觀,都是符合蔣氏父子之舊中國-正好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場的史觀,事實的真象、也是台灣立場的史觀應該是:「開羅宣言只是無人簽字的新聞稿,決定台灣前途的是舊金山和約」;「1949年以前,價值等於蔣氏父子自中國運來黃金數十倍的台灣工農產品大量運往中國,是導致二二八事變,及經濟破產、四萬元舊台幣才能換一元新台幣之元凶禍首」。
        只有台灣史地的比重增至40%以上,並以還原歷史真象之角度、立場撰寫,台灣主體的正常化教育才能落實,如此,被罵為「數典忘祖」的人,也才會由「不認同中國,不承認是虛構的炎黃子孫之中國人的人」,變成「不認同台灣,不承認是台灣人,不瞭解與自己關係最密切的台灣史的人」。

《特別企畫三》

認為台灣地理僅占高中地理教材六冊中第二冊的6分之1
若依此比例,台灣的考題應只占36分之1,考2題占4分都太多。
此種「復古」式的分析法,
無異重返我國面積一千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時代。
文/袁志仕(成功高中)

每年大學入學考試(指定科目考試),各科的解題及試題分析都是724日的重要新聞,地理考科有關台灣、中國考題的出題比例,常成為敏感的政治問題,命題者當然也知道,考題要經得起不同國家意識型態者的批評與考驗。
就區域地理的比重而言,近年來大約以台灣/世界/中國各占l/3,參酌教材章節數略為增減,這樣就是一份四平八穩的考題,不致於被批評有關台灣的考題太多或太少。以往分析或批評的重點在考題的部分,今年反而不是考題部分,而是評論考題的「評論」部分,尤其台灣考題比例高低的論點,非常值得探討。
大學聯考時代的考題分析法,已不適用於現今學力測驗、指定考科的試題,但是報紙的的評析或出版社題本式的試題詳解與分析,仍有遵「古法」炮製的現象。指考於73結束,次日聯合報地理考題的分析與評論,於A2版以「地理/台灣考題38/比重過高」為標題,此一標題是採用某校地理教師的考題分析。
台灣考題比重過高的說法,論點有二,其一是將考題有台灣、澎湖、大台北地區等地名出現的題目都歸類為台灣相關考題,共計38分。其二認為台灣地理僅占高中地理教材六冊中第二冊的六分之一,若依此比例,台灣的考題應只占36分之l,考2題占4分都算太多。此種「復古」式的分析法,無異重返我國面積一千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時代,台灣是中國35省的一省而已。一份「中外」地理的考題,有關台灣的考題能考幾題呢?遙想有35省國代、立委的時代,在立法院、國民代表大會,台灣省的立委、國代能有幾席?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現今六冊地理教材內容而言,第一冊的自然、人文地理,高三兩冊的應用地理,配合理論說明、實例應用,幾乎全部取材自台灣。此一部分的考題就地理學的細分類,不應歸類為區域地理的「台灣地理」,例如題組8-10題的侵台颱風路徑圖分析,應屬應用地理的災害防治,題組6-7題的台灣西部海岸的地層下陷、侵蝕,應屬地形學應用的海岸線變遷分析。
有關台灣的考題應占多少?六冊中占三冊的系統地理及應用地理,再加第二冊區域地理的內容,台灣地理與中國地理之比約l:31:6不等(各版本不同),若再考量指定考科高三課程應占較大比重才算符合教學原則。有關台灣的考題占30分至50分算是適當比例,所以今年38分的比例豈有「比重過高」之理。
題本式的詳解,通常都會將題目出處列出,因版本不同,須以課程綱要的單元名稱為準,結果有關台灣的考題,大部分出自「台灣地區」單元,中國經濟活動及區域發展的考題則出自「我國當前的世界地位」。不知是有意、無意還是故意,這樣的考題詳解,明顯的形「中國是我國,台灣是地區」的概念。
地理第二冊(高一下使用),課程標準稱本國地理,範圍包含台灣地區、華南地區、華中地區……等,最後兩單元名稱是:「我國近代的地理變遷」「我國當前的世界地位」,以此架構來看,我國應指中國,所以部分出版社就將我國改為中國,以「中國當前的世界地位」為章名,內容甚至完全沒有台灣,因為在世界上要論地位,只有國家的身份才有地位,既然以中國為我國,當然世界上沒有台灣的地位。
高二的世界地理,最後一個單元是:「世界與我國」,主要概念有經濟合作、APEC、海外投資等,以此推測,我國應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台灣國家定位的混亂,由此可見,至今仍是不正常國家,所以地理考題分析評論不正常算是很正常的現像。(本文精簡版「台灣考題比重恰恰好」登於自由時報199476自由廣場)



                                  

第62期(2005/3/15)

《藝術家掠影》
李石樵
1908年生於台北縣新莊(原台北州新庄郡田心村)。1923年進入台北師範學校,受教於石川欽一郎。1927年以水彩畫<台北橋>入選第一回台展。1931年東京美術學校。1933年<林本源庭園>首度入選東京帝展。1941年以七次入選帝展和新文展的優異表現榮獲「無鑑查」資格,為台籍畫家第一位獲此殊榮。終戰初期曾經製作幾件大幅群像的寫實鉅作如<市場口>、<建設>、<田家樂>等見證台灣社會當時的情境,1964年創作<避難>、<大將軍>表現台灣人集體苦難命運的形象與根源。

                                  
李石樵 大將軍 油彩 1964 53x65CM

李石樵 斷崖 油彩 1961 91×72.5CM

李石樵 大地 油彩 1963 116.5×91CM


 李石樵 避難 油畫 1964 130×61CM

李石樵 窗 油彩  1963 116.5×91CM
《焦點評論》
阿達總統 秀逗演出
扁在沒有連任壓力下,竟然反其道而行,
演出這齣傷害台灣,背叛人民,荒腔走板的荒唐劇碼,
不但引起黨內外親痛仇快,騰笑國際,
對岸中國想必更加暗爽不已,大嘆:
早知民進黨有這種阿達總統,我中國又何須勞師動眾,
制定顧人怨的反分裂法?
文/黃瑞疆(宜蘭高中)

2000年的520,一介貧農之子阿扁僅憑39﹪台灣人選票支持,僥倖登上國家領導人的寶座。也許得票率太低,也許從無一國之尊的經驗,或者大位來得太突然,使得阿扁及其幕僚們在「倉促」之下推出了「四不一沒有」極盡討好中國的就職演說。
四年匆匆而過,雖在改革無力,加上連宋「化仇結盟」的挑戰下,阿扁再度化險為夷,以成長150萬票,過半得票率連任。受過半選民付託的阿扁,理應善用民意(尤其是超過200萬人手牽手,激發出來的台灣意識選民),邁開大步放手改革,不料在將近一年的等待後,標榜「相信台灣、堅持改革」的阿扁,不但啟用了主張「高雄、廈門,一個國家兩個城市」,「憲法一中」,「拒絕正名制憲」的狡猾政客謝長廷組閣。更離譜的是214竟以「上將對下士」在台北賓館和A錢政客宋楚瑜「真誠」相見,並簽署了「相信宋楚瑜,堅持中華民國」的十點聲明。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泛綠立委未過半,阿扁不得不然的痛苦抉擇。但綠委未過半豈是今年才出現?朝小野大既非一朝一夕之故,已經執政快五年的扁政府,為何提不出更細緻的和解策略?反而第一次出手,就犧牲執政黨黨魂,更拿台灣前途陪葬作為結盟條件而栽在一個夕陽小黨手中。
阿扁在沒有連任壓力下,竟然反其道而行,演出這齣傷害台灣,背叛人民,荒腔走板的荒唐劇碼,不但引起黨內外親痛仇快,騰笑國際,對岸中國想必更加暗爽不已,大嘆:早知民進黨有這種阿達總統,我中國又何須勞師動眾,制定顧人怨的反分裂法?
尤其讓筆者不解的是,第一名畢業,律師高考第一名,一切都是第一名的阿扁總統,五年來的言行作為總是令台灣人心驚膽跳。第一名的阿扁難道不知道君無戲言,號令清楚,信賞必罰的道理嗎?第一名的阿扁難道不明白權力遊戲一書所言:「在掌權之初,迅速的給予敵方致命的一擊」以及「一個賢能的領袖,尤其是總統,必須使人民又敬又怕,總統因此能獲人民支持的力量,以抵抗敵人的攻擊」這麼精闢的治國箴言?然而更令人不解的是,第一名的阿扁總統竟連「結盟遊戲規則」第一條「固守原有的政治基礎」這種談判ABC的立場常識都沒有,無怪乎第一次談判便被「宋叛」耍得團團轉。
四年來我們總是心驚肉跳的看著第一名的阿扁總統,辛苦的指揮部分二軍核心政客向在野黨屈膝妥協。今年我們更無奈的看著「一中閣揆」成天嚷著「憲法一中、正名由民間做、制憲不可行」。甚至在他未上台之前便已刀口向內,「嗆聲教育部杜部長做法具爭議性」,猴急地向中國黨交心表態。
在這樣的民進黨執政下,台灣已無像東帝汶或任何被殖民國家一般,在強敵壓境下依舊挺身昂然邁向獨立建國的機會。但讓我們再次引用海瑞克.史密斯「權力遊戲」一書中老羅斯福的話:「美國人民是不易動怒的,可是一旦生氣就好像火山爆發一般。」來警告扁長政府。

《二二八特輯》
台灣人集體苦難命運的象徵
——<避難>
<避難>假借畢費的畫風技法,表面上描繪
「飽經戰爭之摧殘後,物資缺乏,人民生活清苦」的景象,
實則暗喻二二八是「台灣人在外來政權欺壓下,
一個集體苦難命運的象徵事件」。
文/潘桂芳(江翠國中)

1964年李石樵同時創作<避難>和<大將軍>兩件作品。<避難>一般認為是描寫「1964年前後的臺灣,在飽經戰爭之摧殘後,物資缺乏,人民生活清苦」的景象。但時過境遷,解嚴以後,台灣後殖民的各種反思陸續開展,重新審視<避難>,對於前面的敘述似乎有再深入探討的必要。
<避難>是一位少婦以台式揹巾揹嬰兒,右手牽著男孩,左手提著包袱和雨傘,走在天色乍明還暗,四周草木不發,貧瘠荒涼的山谷間。畫面右側的河道停泊一艘象徵逃難用的小船。男童似乎不堪旅途勞累,右手撫按大腿面露疲態,母親緊緊握住孩子的手,她的顏容雖然憂戚,堅毅慈愛的眼神卻注視著孩子,給孩子打氣繼續向前邁進。
李石樵從1960年開始嘗試使用表現主義畫家畢費的手法,輪廓上特別強調銳利挺直的線條以及人物造形刻意拉長與清瘦,完成的作品如<女>、<候車室>等。<避難>沿用此技法,除了熟睡中稚氣未脫的嬰兒,男童的整體造形瘦削修長,母親的臉孔、手腳雖然同樣清瘦狹長,但寬粗的腰部線條和微凸的腹部,顯示已經孕育了另一個新的生命。李石樵同時運用個人慣有的逆光處理和綠褐兩個主色調交混使用,使得整個畫面產生無比沈重陰鬱的氣氛效果。
許多二二八受難者的妻子如:郭一琴(夫屏東議會副議長葉秋木)、蘇白勉(夫八堵火車站副站長蘇水木)、許江春(夫許朝宗八堵火車站副站長蘇水木)、張玉蟬(夫醫生張果仁也是制憲國代張七郎之子)……等均懷有身孕。二二八事件帶?台灣社會史無前例最大的衝擊與傷害,罹難者多為正值青壯期也是一家之主的男人,猶如屋裡的大柱子倒下去,留下孤苦無依的老弱婦孺和遺腹子,前途一片茫然黑暗。
與吳金鍊坐同一部車子一起失蹤的新生報總經理阮朝日的女兒阮美姝,1986年開始積極尋訪受難遺族訴說「親人的受難始末、生活的艱苦……所有在政治陰影下的掙扎奮鬥」,並集結成書《幽暗角落的泣聲》,其中一段描述吳金鍊失蹤後家人的處境:

當時,吳家的經濟已完全斷絕,吳太太又懷有身孕,那些人依然每天來趕他們。吳太太哀求他們等孩子落了地再搬家。結果,孩子才出生沒幾天,全家就立即被趕出宿舍,家裏的物品、家具,都被丟到大街上。天又下起大雨,幾個孩子蜷縮在街燈下,孤苦無依。

1998年的二二八美展「凝視與形塑--後二二八世代的歷史觀察」,木雕師石振雄展出作品<根>,主題是悲苦的老母與身懷六甲的妻子,加上兩位害怕瑟縮哭泣的幼兒,整體造形引發觀者深濃的情緒。據聞多位受難遺族看到這件作品時即刻掉下眼淚,認為真正刻畫出當年他們孤苦無依,流離失所的悲慘境界。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些「政治寡婦」遭逢巨變,身心極度受創之餘,強忍背慟,咬緊牙根,一肩挑起全家重擔,獨自扶養兒女成長,她們的堅強與勇敢,也成為李石樵表達對二二八認知的重要訴求
  日治和戰後初期,台日之間往返運輸工具以船運為主。如前輩畫家楊三郎十六歲時偷偷於基隆搭「信濃丸」號前往日本考取京都美術工藝學校,雕刻家黃清呈1942年從日本搭「高千穗」輪返台,不幸中途遭盟軍潛水艇炸沈身亡。畫家廖德政戰後19466月東京美術學校畢業,隨即搭聯軍戰艦「自由號」返台。李石樵也於1929年首度乘船抵達日本,三度應考才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其後往返台日無數次,1944年為避船難被家人勸阻返日。二二八事件後,許多台灣人四處藏匿,甚至潛逃海外避難,李石樵以日治時期搭船往返島內外的經驗,移轉為<避難>的繪畫素材--畫面右側的小船,象徵台灣人歷經慘烈的二二八事件之後,心中的意念與嚮往。
 19472月底二二八事件爆發,迅即蔓延全台。李石樵來關心社會局勢發展,當時住在台北新生南路的畫室,置身風暴核心,眼見情勢每況愈下,最後廿一師國軍登陸展開大屠殺,台籍菁英跟著一一遇害,內心起伏可以想見。原擔任台灣新生報台中分社主任的好友吳天賞,傳言被列入政府通緝的黑名單,深恐被抓,四處逃亡,先住在南部教友家中,最後逃到李石樵的台北畫室躲藏,直到六月風波稍稍平息才歸返台中家。以吳天賞報社記者的身分,對二二八事件的了解比一般人必定來得廣泛而深入,由他口中傳達給李石樵全台各地事件的諸多訊息應更為直接而震撼。
  台籍前輩畫家嫻熟的台灣美術史學者謝里法,多次敘述李石樵私下曾經表達對國民黨的不滿與「幹譙」。阿波羅畫廊的董事長張金星,早年多次經辦李石樵的個展,有一回陪李石樵購買畫材,經過愛國東路時,邀李石樵順道去中正紀念堂看展覽,李石樵回答「死都不會進去」。
  二二八事件後國共內戰情勢急轉直下,1949年國府退守台灣,為鞏固最後的反共復興堡壘,進行白色恐怖法西斯的獨裁統治,1975年蔣介石去世傳子延續蔣氏王朝,直到1988年蔣經國也去世為止。長期戒嚴和高壓威權的統治,造成言論思想的箝制和基本人權的剝奪,加上當局刻意的隱瞞與打壓,使得二二八成為台灣社會最大的禁忌。
  四十年後,1986922才終於由台灣人權促進會(台權會)假台北市市議會地下室舉辦「省籍與人權」座談會,但不敢明示為紀念二二八事件。次年213,台權會聯合其他社運團體於台北市濟南路的台大校友會館正式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突破禁忌公開探討二二八事件,但後續一系列的紀念演講活動依然遭受鎮暴部隊的「包圍干涉」甚至「棍棒齊下」的對待。
  《雄師美術》100期曾經特別製作〈百位美術家談「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專輯,李石樵表明每次到紐約都「三番兩次」去現代美術館看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沒有一張作品使我這樣深刻地感到作為一個藝術家的責任、光榮和豐厚的熱忱。以前看畫冊的複製品,實在不能傳達原作的精神。大家都知道<格爾尼卡>表達的是反對西班牙內戰的悲慘、緊張、劇烈的一種高昂情緒。畢卡索在那樣大的畫面上處理得極為緊迫、真實,不僅只是造形好、色彩美麗而已,更重要的是藝術家情感的表達,那真正扣人心弦,使人震憾不已啊。這樣的境界除了去感受之外,實在沒有可能去學或是摹仿的了。畢卡索所以為畢卡索,這張畫可以說是最好的說明。

 1937年畢卡索的故鄉,西班牙的格爾尼卡,除了歷史性的議會大廈之外,其餘被佛朗哥將軍聯盟的德軍連續轟炸三小時,戰鬥機同時在上空俯衝以機關槍掃射慌亂避難的市民,全市被徹底摧毀。這個慘案震驚全世界,遠在巴黎的畢卡索悲憤之餘,立即創作出直接控訴法西斯殘酷暴行的巨幅大作<格爾尼卡>。
  李石樵雖然心儀畢卡索舉世聞名的<格爾尼卡>「在那樣大的畫面上處理得極為緊迫、真實」,也自許「作為一個藝術家的責任、光榮和豐厚的熱忱。」以他擅長高度寫實鉅像的功力,處理類似的題材應游刃有餘。但處在蔣介石的法西斯極威權統治,特務橫行的時代,為求自保,無法如<格爾尼卡>般直接正面描繪台灣人民在二二八事件中被無情宰殺,慘絕人寰的可怖情境,只能假借畢費的畫風技法,表面上描繪「飽經戰爭之摧殘後,物資缺乏,人民生活清苦」的景象,實則暗喻二二八是「台灣人在外來政權欺壓下,一個集體苦難命運的象徵事件」。
       從文化心裡結構的組成因素看,「優秀的藝術形式,既有具體的社會歷史內容又有普遍的感人性」。<避難>針對台灣歷史的重大事件創作,正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力作。「藝術史中大量的事實證明許多偉大的藝術品恰恰出現在政治極其黑暗的年代」,李石樵以「偷天換日」、「瞞天過海」的方式見證台灣最黑暗的一頁歷史。後殖民主義的「抵抗遺忘」乃致力於「故地重遊」,重新喚起被遺忘的歷史記憶。文學上就早期台籍文學家的各類文本深入探究後發現,台灣內部針對日本與中國前後兩個外來政權的反省和批判,應是戰後就開始邁步走,「唯在國民黨政治高壓之下,這些後殖民反思以各種方式藏身於各類文本的字裡行間,其微言大義如今看來簡直是字字珠璣。」當代建構台灣繪畫後殖民主體論述的進程中,實應賦予<避難>「重新出土」再詮釋的新意涵。

《二二八特輯》
「二二八主題教學」
在國文科的應用
配合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的來到,在教學上結合詩歌、
戲劇演出、文學作品研讀等,不僅能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還能讓學生的切身經驗與社會脈動結合,
無形中所強化的家國意識,將是日後台灣社會的最大資產。
文/吳佳容(宏仁女中)

  推動教育改革的過程,對於教材的內容似乎遠不如廣設大學、減少班級人數等受到關注。課堂上教了什麼,怎麼教,雖然是教師的專業範疇,然在教材還是國編本的時代,教什麼是由教育部決定,老師所能自主的,只有在講授的技巧上而已,加上升學取向,盡責一點的老師所做的課外補充,也難脫出利於考試的範圍。
  好不容易教材來到一綱多本的時代,出版社為了爭取市場,無不卯足全力在內容、印刷以及選文上塑造自己的風格、表現自己的水準。當然,升學成績依然是最大的主導力量,使得家長關心的仍是學生讀了這些,對考上好學校有沒有幫助;老師們則是私下開玩笑說:只要準備新課文的時間愈少便是愈好的版本。
  雖說教材選文有其先天侷限,須兼顧學生程度與市場需要,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以前國編本時代較少關注的台灣文學作品,在新教材中多少有了露臉的機會。同時白話文的選文範圍涵蓋了生態、環保、人文、科學等範疇,與學生的生活距離多少近了些。然而這樣就夠了嗎?
  相信一個具有教學經驗的教師,都明白再好的版本也有其限制,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他們會善用各種機會與管道來做進行教學活動,而不會只是照本宣科而已。而做為一個教授國文科的教師,依仗國語文是日常最常接觸的便利,所能做的遠比其他科的老師還多。再加上課文內容脫離不了教化人心、教聖講賢,國文老師承擔學生陶冶人格的責任也比其他科老師多些。因此如果國文教師們也只以升學為教學的目標,念茲在茲的只有學生的一紙成績,將是教育資源上最大的浪費。配合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的來到,在教學上結合詩歌、戲劇演出、文學作品研讀等,不僅能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還能讓學生的切身經驗與社會脈動結合,無形中所強化的家國意識,將是日後台灣社會的最大資產。
  茲將筆者以二二八教學為主題所設計的教案單供做參考:

 
項 目
 
時間
進 階 教 材
看圖說故事
以幾幀關於二二事件的圖片、畫作,引導學生進入主題
20分鐘
視學生理解能力隨機取用
舞台劇
1演出〈黃素小編年〉小說改編劇本
2、觀賞完請學生討論、發表感想
30分鐘
〈黃素小編年〉/林雙不著,收錄在《228台灣小說選》,自立晚報出版
重回歷史現場
視當地在二二八事件時有著紀念性的地點安排
50分鐘

閱讀心得報告、綜合討論
1、事前分組指定閱讀與二二八有關的小說或新詩,寫下心得
2、於課堂上發表、討論
30分鐘
《無語的春天  二二八小說選》/許俊雅編,玉山社出版
現代詩朗誦
1、安排學生集體朗誦〈愛與希望之歌〉(李敏勇作品)
2引導學生正面看待二二八事件的重要意義
20分鐘

愛與希望之歌〉/李敏勇著,收錄在《傷口的花 二二八詩集》/李敏勇編,玉山社出版



  若要問以二二八為教學主題有什麼意義呢?對學生的考試有什麼好處呢?限於篇幅,筆者只能說:身為妾身未明、國不成國的台灣國文老師,相信都有察覺只要教到課文中的「我國」一詞,總是不堪進一步解釋。「今日的教育,明日的台灣」;今日的台灣便是昨日教育的成果。要繼續維持今天台灣這樣的局面嗎?國文老師們,請勿妄自菲薄,要有改變,就從將二二八納入教學主題開始吧!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第61期(2005/1/10)

《藝術家掠影》
陳來興       
         1949台灣彰化出生,1972年國立台灣藝專美工科畢業,1978年開始陸續舉行個展。1981年辭去彰化秀水國中教職,專志從事繪畫創作。1992年加入獨派團體台灣教師聯盟,並發表許多關懷台灣社會的文字與畫作,批判火力十足。1997年獲得台灣新文學雜誌「王世勛新人獎」小說首獎。畫風屬具象表現主義,狂亂的筆觸和飽滿的色彩蘊含對土地深沈濃厚的情感與人文思索。


放牛班 油彩 1977 25F

都市電玩 油彩 1989 20F

農民運動(五二0事件)油彩 1988 60F

彰化市街 油彩 1984 60F
《焦點評論 》
起死回生
期盼台灣人,緊盯不捨,從嚴監督,
那這次選戰之後,就是台灣一個「起死回生」的關鍵了。
文/宜蘭高中 賴瑞鼎

         二○○四年十二月十一日立法委員選舉過後,泛綠陣營籠罩著低氣壓,筆者亦坐鬱難抒。此時突然心血來潮,翻閱十九世紀英國現實主義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的「雙城記」,映入眼前的赫然是第一部的篇名│起死回生│,想想「正名」訴求稍有頓挫,「台灣」的委屈仍在,這不正是一個「起死回生」的關鍵嗎?
  誠如該書第一章「時代」首段所寫:「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壞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時代,那是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仰的新紀元,那是懷疑的新紀元;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絕望的冬天;我們將擁有一切,我們將一無所有;我們直接上天堂,我們直接下地獄」。我們姑且以這種標準來檢驗此次選舉的結果,台灣將如何衝決網羅?如何協助「台灣」披荊斬棘?在希望愈大,失望加劇造成的沈悶裡,吾人尤須澄清靈智,方能南針在握。
  如果你腦中溢滿統派媒體的忘形,甚至奉西方媒體「傾向台獨的泛綠,敗給傾向一中的泛藍」的解讀為圭臬,則今日將是最壞的年月!此時若能參考日本主要媒體持平、中肯的看法,有守有為,則我們看到的將是希望的春天、信仰的新紀元,我們更將擁有光明的一切。你看
  東京新聞稱:具有強烈台獨色彩的泛綠陣營未獲過半,「只是說明台灣的民意不希望急獨而與中國之間出現緊張,並不意味泛綠的獨立路線有所退縮」;另外針對泛綠席次較上屆增加一席,得票率小幅成長百分之二點三七的事實,東京新聞更表示「可以看出台灣意識仍有持續擴大的傾向」。回想選前考試委員林玉體教授本國史即台灣史之說,以及教育部高中國文應增加台灣文學及白話文比重等論,雖遭來政治化的解讀,但二者都是深耕台灣意識,該走且必須堅持的路,自反而縮,其必沛然莫之能禦,「台灣」愈辯愈明,不待「去中國化」,「中國」去日亦無多矣!
  朝日新聞表示:「這次選舉結果等於是對陳水扁政權的一種牽制,但不能說是對台灣自主獨立之本身已形成阻礙」。二○○○年、二○○四年台灣人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讓陳水扁二度當選總統,因為台灣人相信唯陳水扁不會軟骨偏中,更不會兒皇為臣。只是台灣特殊的環境與歷史,面對「只要做不必說」的台獨作為,此次選舉結果似乎提供了台灣人另一種「中間」的思考。套用專欄作家林保華所稱,此一「中間」,除政治光譜上的「中間」色彩外;獨立道路上不可冒進的「中間速度」;抓住任何機會,團結「中間民眾」等作為,益顯重要。台灣走向自主獨立、台灣加入聯合國……等攸關台灣主體性確定之政策方向,正是一條不必回頭,更不必瞻前顧後的道路;但絕不要輕忽中間路線的手段是必須的。「台灣」只要能昂然走出,「台灣」只要能深植人心,迂迴一些,柔軟一些,不但不是退縮,或許更有嶄獲。
  每日新聞更坦率指出「認為此次選舉是在野黨的勝利並非正確」,讀賣新聞亦明白指出「中國不應誤判(台灣的)民意」。言猶在耳,中國果真誤判了台灣的主流民意,十二月七日第十屆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議第二十六次委員會議宣布,已經將「反分裂國家法」草案列入十二月卄五日至卄九日的會議,進行首次審議。我們深知這是對台灣泛綠陣營及民進黨一連串公投、制憲、正名、建國議題之後,所提出的反制措施。中國的鴨霸打壓,正是台灣人訴求正常國家,向中國say No的好時機,好好運用這份新的悲情,絕對有助於凝結台灣意識,團結對外。
  看了日本主要媒體的觀點,審視我們自亂的腳步和自貶的作為,奉勸泛綠之政治人物,莫忘深耕基層,與台灣人真正走在一起。高格調之議題更應輔以平日積極服務的績效,否則選票只是空氣而已。就以宜蘭縣為例,幾年來力拚交通建設的張川田立委,雖未高談正名議題,而以爭取交通成績訴諸民眾,即使在綠營呼籲配票之下,仍以全縣第一超高票蟬連,豈可看輕人民切身議題,這仍是左右選票流向的關鍵;尤其要提醒綠營同志,切勿讓民眾認為部分執政黨人無異於國民黨,甚至已產生新的利益集團,那麼選票流失必定加劇,「選人不選黨」將更明顯反應民意所向。
  距離二○○八年總統大選只剩三年小餘,標榜改革的執政黨務必鞭策自己,人民睜眼在看你與國民黨究竟有何不同,改革再不可牛步化,也沒有說藉口的時間了,否則不但斷送連續執政的機會,去台灣成為正常國家最大的助力也將失去。期盼台灣人,緊盯不捨,從嚴監督,那這次選戰之後,就是台灣一個「起死回生」的關鍵了。

《台灣戲曲》
春暖花正開
──喜見外台歌仔戲的蓬勃發展
一群由台灣戲專培養出來的歌仔戲新聲,
早已遊走各劇團,準備就接棒位置;這好比是老幹發新枝,
俗話說,番薯不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
文/開南商工  吳秀鶯

       ⊙曾經是最跟不上潮流的廟口戲
         外台歌仔戲怎麼知道會有現在的好「光景」?
         過去覺得「她」是很角落、很稀微的一朵台灣野百合。除去強勢的三台電視歌仔戲劇團(台視楊麗花、中視黃香蓮、華視葉青),和劇場歌仔戲的強人──劉鐘元的河洛劇團、陳勝福的明華園等,幾乎所有廟口歌仔戲的劇團都怨聲載道的拼搏著最後一口氣,有一天沒三天的捱著日子。
        可以確定說,直到1998年以前,我們對外台歌仔戲仍是缺乏信心的。一來我們沒有編劇群、沒有歌仔戲專屬導演、也沒有值得期待的歌仔戲新秀;其次,在眾多表演藝術中,她,最本土、最跟不上時代腳步、所以也最不受青睞。許多人灰心至極的坐看她一步一步走向黃昏盡頭。
         ◎學者的重視,老歌仔絕處逢生
        所幸,蒙老天厚愛,歌仔戲竟然在以曾永義、辛晚教等教授為首的號召下,開啟了新的扉頁;他們帶領一群青壯輩的後生學者,諸如林茂賢、林鶴宜、蔡欣欣、劉南芳等投入對歌仔戲的實際關懷行動。舉其卓犖貢獻如下:
        1. 學者直接切入各劇團,擔任藝術顧問,提升劇團的演出品質。
        2. 透過海峽兩岸歌仔戲的文化學術交流,底定百年台灣歌仔戲的歷史地位。
        3. 由學界出發,向上,逐年向政府爭取發展歌仔戲的經費預算;向下帶動外台劇團朝精緻路線發展。
        4. 策劃歌仔戲的編劇、導演訓練班,鼓勵更多知識份子加入推動歌仔戲行列。
        5. 透過政府的各文化單位窗口,舉辦「廟口匯演」「中山堂公演」「全省巡演」….。
        6. 品控一年一度的歌仔戲扶植團隊的演出績效。
        7. …..
        真的是因為學者肯正視歌仔戲不可忽略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正確位置,所以近兩年來,歌仔戲不論是劇場或廟口演出,都已衝出不錯的成績來。我們看到很多走廟口路線的外台劇團卯足勁的拼搏,輸人不輸陣,他們會想辦法爭取補助,一年做一場大型的劇場演出,然後再敦請學者當貴賓,風風光光的推出所謂的劇團年度大戲。
        ⊙外台演員拼搏得很粗勇
        像南部的「明華園」「春美劇團」「尚和劇團」,中部的「明珠歌劇團」「秀琴劇團」,以及北部的「民權歌劇團」「陳美雲歌劇團」「新櫻鳳歌劇團」等,都是令人不得不要刮目相看的優質外台歌劇團。總計她們今年除了廟口演出戲路都能端得出不錯的成績外,也都很認真的走進劇場,作精緻歌仔戲的演出。
        明華園──農曆五月端午,在國家戲劇院外演出《新白蛇傳》,大陣仗、超人氣,連消防車都派上場了!十一月在劇院演出的《韓湘子》更是衝破八成的票房,好不令人讚嘆。
        春美歌劇團──發跡於河洛的郭春美,以扮相俊美紅遍南台灣。她的粉絲自組「春美寶貝家族」,傾力幫助劇團的演出策劃。《再世情緣》、《古鏡奇緣》是今年的兩大年度新作。
        尚和歌劇團──九月《流星海王子》在高雄作法國行前公演。
        秀琴歌劇團──隸屬於中台灣阿牛仔的劇團。本名張秀琴的阿牛仔年年都會到台北公演年度新戲,台北豬屠口匯演戲,秀琴劇團通常是最吃香的。
        陳美雲歌劇團──一齣《刺桐花開》打響了陳美雲劇團的名號。年年都獲補助的她們,今年推出的《河邊春夢》,劇情突破傳統規格,演出方式介於歌仔戲和新劇之間,實驗性相當強。
        民權歌劇團──民權最為人稱道是他們有一支陣容、實力皆堅強的文舞場樂師,加上又有畢業於台大的歌仔戲社成員協助製作企劃,所以他們一直是很穩定發展的劇團。《周成過台灣》《花田錯》是他們的年度公演大戲。
         一心歌劇團──孫翠鳳娘家的劇團「一心」,今年配合台鐵百年紀念推出應景的《番薯頂的鐵支路》,叫座又叫好,其中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明華園」的傾力相助,以及主題正確。
        台灣歌仔戲班──這是一個最顛覆傳統的劇團。製作人劉南芳實際上並非演員,也沒有自組班底,她的演出成員,大部分來自南北各大劇團的主要演員。「台灣歌仔戲班」最為人樂道是請教會作「爐主」,出錢搬戲傳福音。從《百里名醫》《桃花搭渡》《亂世長江情》到《路德》,都是以耶穌基督之名演出的,在戲的開始和結束,大家都得聽一段牧師的禱告祈福,有創意極了。今年農曆七夕,大安森林公園舞台前,擠滿密密麻麻的觀眾,他們看得心滿意足,看來,耶穌基督似乎也走進歌仔戲迷的世界了。
        ⊙正是春暖喜見花開
        外台歌仔戲一路走來,那麼癲簸崎嶇,備嘗辛酸,但在他們最沒落的時候,幸好有「打死不走」、「死忠兼換帖」的粉絲相挺到底。如今在他們絕處逢生的當口,雖然生、旦多已年華老去,可是一群由台灣戲專培養出來的歌仔戲新聲,早已遊走各劇團,準備就接棒位置;這好比是老幹發新枝,俗話說,番薯不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
        我想我們歌仔戲的前景應該不錯看才是,但願!

《思戀台灣》
台灣的故事
──2005月曆
連續三年為我們編印了這麼一本深具教育與收藏價值的月曆,
他們的用心讓2005年的來到有了更深刻的意義。
/吳佳容(嘉義宏仁女中教師)
       
         時序已近歲末,照例又是各種新年用品推出的時間。在琳瑯滿目、色彩豐富的各式新年月曆中,一本標榜「台灣人的月曆」不知是否吸引住您的目光?以「台灣的故事2005」作為標題的這本月曆,採用本土畫家陳來興的作品為主題,從家鄉彰化、八卦山景出發,每一幅畫作都是畫家也是我們生活在台灣的具體紀錄。映入眼廉的封面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這是以核四公投志公為對象的人物畫,一張張清晰的、模糊的、年長的、或是還在提攜懷抱的臉孔,都成了畫家筆下的題材。核四公投十年間舉辦了三次全島苦行,陳來興先生都不曾缺席,如此近距離的觀察,使他的畫作顯露出動人的力量。封面的文字說明,分別引述了林雙不對畫家的簡介,以及林義雄先生在2004年9月19日與核四志工聚會的場合,引用了莎士比亞名著《亨利五世》勉勵志工們的話。
        若您接著翻開月曆,依序是一月的〈虎尾糖廠〉、二月的〈手連手、心連心〉、八月〈稻鄉的田野〉、九月〈牧場風景〉、十月〈九份風景〉…順著畫家筆下的台灣風景、人物動態,您將有機會做一次深度的環島旅遊:二月的畫作紀錄了今年二二八手護台灣的活動,使二二八這一天,再次展現了台灣住民的力量;八月還在南台灣的田野,九月便到了後山的牧場,十月則回到了北台灣。畫家的台灣行旅,除了空間的步履,還有時間的駐足:不僅紀錄了手護台灣、核四公投等民間社運的身影,在菜市場的普羅大眾,也是他所關注的對象。這些讓作家林雙不看到「樹梢燦爛的陽光、民間苦作的農民」,看到「真正屬於台灣的東西」的動人畫作,使原本純為實用功能而設計的新年月曆價值非凡。
        當然,茲所以標榜「台灣的故事」,是因為這本月曆在台灣歷史進程的每一個關鍵時刻,不忘在日期上以紀念日的方式注明,提醒你我: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的台灣事。例如1月31日,是有彰化媽祖之稱的賴和紀念日,這位身為醫生的台灣新文學之父不僅醫治人們的肉體,並以文學反抗日本的殖民政權;2月,更是台灣人不能遺忘的季節,相隔三十三年的兩次二二八事件,在清冷的二月寒冬,至今依然是每位台灣人心中的痛;三月,楊逵、陳澄波都在這月出生,牡丹社事件也在這月發生;四月,為了反抗國民黨戒嚴統治對言論自由的侵犯,烈士鄭南榕以身作火種,抗議這不公不義的政權;五月、六月,分別是是興建嘉南大圳的八田與一和從淡水開始行醫傳教的馬偕醫生的紀念日,緬懷這些外國人的貢獻,何嘗不是對自己的一次激勵;七月礁吧年事件、八月荷蘭佔領台灣、九月九二一地震….近的,遠的,出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事,有多少仍在延續,又有多少已完全走入歷史?對於不曾在學校受過台灣史訓練的五年級以前的人,正可讓自己藉由這本月曆多少彌補一些對台灣的無知;而六年級以後的人更可藉由這本月曆與生長的土地接軌,進入台灣的過去譜寫未來。
        新的一年,相信每個人對自己都懷抱著美好的展望,在這同時,對孕育我們成長,容許我們立足的台灣是否也該由衷的感念。欣見這個長期以來一直為台灣的民主與社會的改造奉獻心力的團體-台灣教師聯盟,連續三年為我們編印了這麼一本深具教育與收藏價值的月曆,他們的用心讓2005年的來到有了更深刻的意義。

《教育改革》
改革當摒除一切阻力
——教師課稅與導師待遇調整之我見
文/潘桂芳(江翠國中)

         眾所周知,許多槍擊要犯如張錫銘從國中開始就出狀況,然而國中校園裡有多少導師是用心經營班級呢?區區兩千元的導師費,卻要求他們從早自習七點三十分直到傍晚放學都全心照顧班級,顯然是把導師定位在「半神聖、奉獻、犧牲」的角色層次。
         部分導師有理想、有熱情,不計代價充滿愛心與耐心,三年如一日陪著班上同學一起成長,使得班務有條不紊,學生普遍溫文爾雅,令人感佩,可惜這種老師實在不多。有些班級表現差強人意,卻是導師一則不願多花時間,再則預防學生出大紕漏的情況下,採取相當「高壓管理」的成果。這些學生畢業若干年後可能出現嚴重的人格偏差行為,輕則影響個人幸福,重則讓整個社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筆者幾年前從私校轉任公立國中,因為擔任美術老師,所以跑班幾達二十之多,觀察形形色色的各班導師之後,深切體認到學生被分配到不同的班導,所受到的輔導與關心真是天壤之別。筆者曾經目睹某班教室黑板下方的整條粉筆溝,累積厚厚的一層石灰——看來不知多久沒有清理擦拭,而該班導師還是由應屆畢業的幼齒擔任呢。這不是帶班技巧的經驗問題,而是無心經營班級的現象。年輕的老師都缺乏熱情投入,遑論執教多年的老師都能無私付出。
         一般而言,私校導師加給大約六千至九千元。私校向來追求利潤精打細算,多方剝削教師,獨獨對導師的待遇不敢等閒視之。只因帶班著實辛苦,學生良窳牽涉校譽,影響招生。實際上私校人事精簡,只專任不當導師的比例相當少,一旦沒當導師,小心下年度聘書無著,更別說乙等考績伺候乃稀鬆平常之事。在重賞重罰,蘿蔔棒子齊飛之下,私校教師莫不卯足勁,使出渾身解數耕耘自己所屬的班級。筆者甚至大膽推測,如果不是私校老師為了飯碗而賣命工作,今天青少年的問題可能更為惡化。
         據悉教育部研擬中小學教師課稅後,導師費將提高為四千元。這數目乍看成長一倍,引人側目,但和私校相比仍然差一大截,與導師實際工作的辛苦程度依舊不成比例,因而期待所有導師全心投入班務,恐怕並不樂觀。筆者建議課稅所得盡可能優先調高導師加給——至少比照私校最低導師費六千元。衡量課稅所得的經費可能不足支付新增的導師加給,因此校長、兼行政教師和未兼導師工作的專任教師均不再調高加給,如果豔羨導師未來的新增待遇,歡迎回任輪流當導師。
         或許有人說一旦年老體衰無能當導師收入減少,教育界如此這般冷酷無情,令人心寒﹗其實,私校不但辛苦又沒保障,教師流動頻繁,因此平均較公立學校年輕化許多,但超過五十歲的導師也不在少數。他們經營班級經驗豐富,駕輕就熟,絲毫不比年輕人遜色。何況比照年資累計的薪水,即使不當導師也相當可觀,「老」師們何須自怨自嘆。
        這個方案一方面兌現了扁政府游院長曾經許諾的「課多少、補多少」,再方面導師的辛勞有適當比例的回饋,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孩子有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妥善照顧。它的效益是問題學生減少,行政管理輔導輕鬆,老師們去教室上課不必大吼小叫,傷神費力,再往前看則是改善台灣社會治安的長遠思考。試問全國青少年問題惡化和層出不窮的槍擊事件等,耗費我們多少的社會成本?
         神聖化導師的職務是不食人間煙火,荒謬可笑的虛矯意識與概念,也是戒嚴時代殘留至今的遺毒。讓導師成為校園裡的前鋒、主體,心無旁騖認真執行應負的所有責任——這才是真實的生命價值,也是全國莘莘學子生命教育的最佳示範。
        號稱十萬的教師於兩年前的教師節走上街頭,導致扁政府的教師課稅政策裹足不前。「一個國家的錢如果不用在教育上,一定用在監獄上」。導師影響學生生涯發展和社會前景至深且鉅,為國家的百年大計,扁政府應摒除一切改革的阻力,痛下決定,為所當為,方不辜負於全民所託。

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第60期(2004/9/15)

《藝術家掠影
施翠峰
1925年出生於鹿港。1947入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生時期即經常發表美術評論。1950任教台北商專。1961年。1961年專任國立藝專。1963年開始撰寫一系列台灣鄉土民間故事的電視劇本。1966年出版有關台灣民俗與史蹟的「風土與生活」。其水彩作品暈染有緻,油畫則厚實有力。白色恐怖時期因時常在課堂上「講真話」如紙最早發明為埃及人非中國人等,遭情治人員長期「跟蹤」、「監聽」。


施翠峰 午後農村 油畫 1988 30F

施翠峰 霧中觀音 油畫 1994 15F

施翠峰 關渡漁村 水彩 1992 39x56cm


施翠峰 窯廠 油畫 1991 12F
《台灣觀點》
乖乖馬英九
乖乖馬英九,國家大事不是男女玩親親,更不是小孩辦家家酒,如果承認中國學歷能換中國對台灣的善意與了解,那阿扁的四不一沒有早就讓中國感激涕零,怎會至今依舊劍拔弩張、殺氣騰騰呢?
黃瑞疆(宜蘭高中)

八月廿一日報載:馬英九表示「承認大陸學歷才是愛台灣,才是為台灣長遠利益著想」
乖乖寶貝,馬英九的天真幼稚,封他為中國北京派駐台北China Town市長毫不為過,無怪乎幾年來他死都不承認民進黨主政的中央政府,更不把陳水扁當總統看待,倒是三不五時看他潛往香港朝拜董建華,見習特首秘技,暗中安排晉京之路。
連三歲小兒都知道,全世界對台灣有野心有危害的敵人既不來自北方的日本、韓國,也不來自南方的菲律賓、印尼,更不是來自太平洋東邊的美利堅合眾國。今日台灣的敵人正是來自台灣海峽西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它不但是我們兩千三百萬人共同的威脅,更是用五百顆飛彈日以繼夜瞄準我們的殘暴國家。面對這樣的強敵,貴為我國首都市長的馬大人竟能臉不紅氣不喘地大聲呼喊「承認大陸學歷才是愛台灣」。馬大市長若非在玩弄「白馬非馬」的馬氏邏輯,便是喪心病狂。1973年林正義以台大代聯會主席,學生領袖的身份毅然從軍,驚動了當時台灣社會,並立刻成為國民黨政府宣傳的樣板。然1979年已經看破國民黨的林正義,利用金門最前線馬山連連長的身份潛逃中國,改名林毅夫,後經中國政府宣傳利用,一路竄升至朱鎔基總理時的首席經濟顧問,影響力早已大大超越了國台辦主任的地位,然十幾年來台大畢業的中國大官林毅夫有緩和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了嗎?
馬英九說:「如果有一天陸委會主委是北京大學或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大陸國台辦主任是台大或清華畢業,這有什麼不好?反而讓大家有更多的了解,有更多減少擦槍走火的機會……。」乖乖馬英九這一番對「共匪」的溫柔諂媚,實在應該到慈湖或頭寮去問問他的兩位反共主子,請示他們當年「聯俄容共」的下場是什麼。如果向共產黨妥協的結果會是「馬特首」想像般的美好,馬鶴凌先生當年也不會追隨國民黨倉惶敗逃來台灣,這一幕慘痛歷史教訓,難道臨老多情的馬爸爸沒有轉知他那英國殖民地九龍出生的寶貝兒子英九嗎?
     乖乖馬英九,難道您也忘記有多少台大畢業生如今都是中國當紅的御用大官,至少林毅夫您應該認得吧,原名林正義的林毅夫係台灣第一個投筆從容的大學生,也是蔣介石親自召見栽培的模範青年,
乖乖馬英九,國家大事不是男女玩親親,更不是小孩辦家家酒,如果承認中國學歷就能換來中國對台灣的善意與了解,那阿扁的四不一沒有早就應讓中國感激涕零了,怎會至今依舊劍拔弩張、殺氣騰騰呢?也許阿扁的保證不算數,統派馬乖乖的話才可靠,但可別忘了國、共系出同源,骨肉兄弟的國民黨依舊被共產黨逼到走投無路,只好「回歸」台灣懷抱,枕戈待旦,冀望有朝一日再度反攻大陸,殺朱拔毛。
乖乖馬英九,「台灣內閣部會有很多留美首長」和「陸委會主委是北京大學或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其結果是完全不同的,這個道理就像蔡英文前主委用「香蕉與橘子是不能比較的」回答你們泛統立委「媽祖與主委誰大」的荒唐質詢。或者用我回答我兩個兒子三歲以前的問題:「火車與大象是不能比較大小的」來回答您,不知馬大市長您是否弄懂了這個簡單的邏輯?
乖乖馬英九,做為一個台大畢業的台灣首都市長其實不必太自卑,台北市在聯合國環境衛生組織歷年「適合居住城市排行榜」中都超過中國各大城市,而台灣大學在連續兩年「全球前五百名大學評比」都在「兩岸三地」之首,遠超過北京大學及中國清華大學。馬市長留美期間雖然有過不名譽的「爪耙仔」身份,也曾經主張總統「委任」直選的怪論,反對廢除刑法100條,反對公投法等反動言論,納莉颱風水淹台北市,艾莉颱風水淹三重市,都能因您「楚楚可憐」的美男子小白臉而獲得兩市人民的諒解。但攸關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國家利益,可不能再任由您「自我作賤,取媚於敵」,除非您想當董建華第二,自甘淪為唯北京馬首是瞻的馬特首、馬乖乖。
有心追求大位的馬英九,請您趕快回頭,畢竟2008年您夢想的是台灣的總統啊!

《特別報導》
2004年基測國文科試題的中國情結
——兼論阿妹長不大的國家觀念
在國民黨教育下成長的阿妹會視唱中華民國國歌的榮耀為包袱,
寧願當一個紅色的向日葵,而將政治定義為大人的事,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吳佳容(宏仁女中)
        
         七月中旬,因為中國打壓而使得演唱會橫生波折的名歌星張惠妹,遠比甫舉行完的兩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還佔去媒體的注意,連行政院院長與副總統都忍不住跳出來關心。然而阿妹似乎頗不領情,還說政治是大人的事情。六年一班的阿妹,好歹也是三十而立很久的成年人了,她所採用的迴避理由:政治是大人的事,不小心透露了自己在政治意識上竟然只有小孩般的心智(當然真正的小孩子也許會跳出來抗議,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才沒阿妹這麼投機)。大多數台灣的藝人乃至到中國經商的生意人,對中國無不懷抱著天真的幻想的現象,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從今年基測的試題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找到答案。
       曾受過國中義務教育的阿妹,一如現在三十歲以上的人一樣,在求學時代都被大量灌輸中國號稱五千年的優秀史地、語文等。即使到了今年基測的試題,情況依然。國文科兩次基測共九十六道題目中,凡提及台灣與中國的試題題幹出現了七題(基一三題、基二四題),其中台灣名稱出現三次而中國六次。這個數據明顯反映出偏重中國的現象,但切莫以為提及台灣的次數便代表著該題目是純以台灣為主體,我們必須沉痛的指出,即使這些提及台灣的試題,它不僅必須依附在有關中國的論述之上,往往還帶著優劣的價值判斷。且看第一次基測第四題:「目前台灣社會處於一種緊繃的狀態,有鑒於義大利與日本正推動『慢拍城市運動』,文化界呼籲e世代的年輕人,在玩滑鼠之際,能重拾中國的刷子--毛筆,將書法與生活結合,以呼應義、日的『慢拍城市運動』,在嘈雜的環境下追求心靜。」而在3738道試題所用的閱讀短文則是引自《中華服飾五千年商代髮式和髮飾》。這篇介紹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引文,細數中國古老髮飾的淵源。在第二次基測的試題中,也有兩題改寫自《台灣歷史散步》的題組(3940),內容是談從宋代開始的中國媽祖信仰如何成為今日台灣的民間信仰之一。這些試題與以中國書法五種字體為題(基二32)、以及判斷中國文字中的聯綿字(基一28)等一同並列。
         讀者看出這當中的問題了嗎?當題幹敘述混合使用著中國、台灣這樣標示著專名號的名稱,不知其中所指涉的是怎麼樣的一個意涵?這是兩個地區還是兩個國家?語文科的試卷中竟有如此混淆的專有名詞,不啻是出題者的一大失職(註 1)。更嚴重的是其中所傳達的錯誤觀念,正是阿妹等人國家認同會如此低能的原因!倘若,台灣青少年的救贖,有賴中國的毛筆文化,那我們還需要發展屬於台灣自己的文化內涵嗎?書法早已成為台灣文化藝術的一部分了,為何還需用「中國的刷子」來強調它?這批文化界人士下回是不是會接著呼籲,要重拾中國的太極拳來挽救成年人繁重的工作壓力;要重拾中國的孝親美德,好使獨居老人受到照顧......再者引文中的故宮博物院是台灣的故宮還是中國的呢?將《中華服飾五千年》與《台灣歷史散步》這兩本書的內容並陳,您看得出它是由台灣還是中國的作者所撰述?分不出來,不是嗎?您或許會問分不分得出來有那麼重要嗎?當您所處的環境不時有盜賊出沒時,您覺得教您的小孩保護自己重不重要?還是乾脆要他「認賊作父」求個暫時安寧?沒錯!中國正是我們正在面臨的強盜土匪,無知的一再美化中國便是一再地對台灣的同胞殘忍!
         追根究底,因為試題所根據的選文中,以台灣為主體的文章依然站在邊緣的位置(註 2)。這是延續國民黨一黨獨大時的教材選文,一次又一次的升學試題,不過是一再證明國民黨時期的教材是在為中國人培養下一代罷了。因此在國民黨教育下成長的阿妹會視唱中華民國國歌的榮耀為包袱,寧願當一個紅色的向日葵,而將政治定義為大人的事,一點也不令人意外。明年將是基測以民間教材出題的第一年,台灣人的中國情結有無可能打開呢?要知道沒有台灣,在中國人乃至其他國家人民的眼中,我們什麼都不是。
        1:筆者在此鄭重呼籲從事語文教育者,有責任清楚的定義台灣、中國,是兩個國家的名稱!
        2 2004年的試題所根據的教材仍是教育部國編版的選文。其中白話文和中國古文的比例約是1.61(以第一冊而言,白話文與古典詩文的比例是 2.81,第六冊是1.21),而白話文中,台灣出身的作家與中國出身的作家比例是17,也就是平均一冊只有1.6位台灣人。長期以來所謂的「國文」教育,實際上是「中國文」的教育。

《特別報導》
願啟動台灣主體意識的教學氣氛
——2004年國中基測社會科體檢
既然短時間內,無法改變考試領導教學的狀態,
那就應從考試內容著眼。
任元珍(江翠國中)

            台灣現在的國中教學環境,是考試領導教學,學校不教不考的範圍,學生不學不考的範圍,有時有些老師很有心地想額外補充,學生會問「這會不會考?」,頓時學習意願大打折扣,讓人著實心灰意冷,不禁大嘆世風日下,竟如此現實。其實,這也不能完全苛責學生,社會的價值觀取向已漸趨是非不明,在追求速成結果之下,要充分掌握眾多科目,選擇性的學習,似乎是必然的方式。
         既然短時間內,無法改變考試領導教學的狀態,那就應從考試內容著眼。今年的國三畢業生是使用舊教材的最後一屆,他們一年級的課程是「認識台灣」一冊,二年級是「中國史」兩冊,三年級是「外國史」兩冊,以今年與去年學測社會科為例:(參看表一)

               表一:20032004年基測社會科試題分析
時間/題目/屬性
台灣史
中國史
外國史
台灣
地理
中國
地理
外國
地理
公民
總題數
學測一
今年/去年
5/5
9/11
7/6
7/6
8/7
6/7
21/21
63
小計
21/22
21/20

63
學測二
今年/去年
5/7
11/9
7/9
5/7
7/4
7/6
21/22
63
小計
23/24
19/17


       
         從表一可以發現:
             1.有關台灣史題數依然偏低。
        20年前,當我還在念大學時,台灣史是一們新課程,20年後,台灣史的研究已非常普遍,甚至大學裡也有設立台灣史研究所,但是可悲的是這種重視,還只是停留在暫時的提倡或非常時候的呼籲,碰到考試就不肯給予公平合理的對待。社會科共63題,以史、地、公三科來均分,應各21題,歷史又再分台灣史、中國史、外國史,至少應各7題,但是去年與今年的題目數,皆未達此標準。有人以為台灣歷史僅400年,何必多費筆墨來研究?殊不知在5萬~5千年前,台東縣長濱鄉即有長濱人居住,台灣各地又富藏遺址。撇開此點不看,台灣是我們生長的地方,難道不該多作了解認識嗎?台灣的土地面積極小,小到在世界地圖上幾乎是看不見,外人已看不見台灣,為什麼我們自己也不看重它,應該努力去放大它的影響力。曾有同事說過,花一年時間教台灣史太不值得,應挪給中國史用,因為中國史太長。試問那中國是如何對待台灣?是那樣的鴨霸、蠻橫,連國中生在國際間的得獎作品也要干預。台灣要走出去,不是靠美國,而是要自己看重自己。
            2.台灣史各章節的題目數分配不均。
國一「認識台灣~歷史篇」的章節如下:(參看表二)

          表二:20032004年基測台灣史試題分析  
章節/
題目數
史前
時代
國際競爭
鄭氏治台
時期
日本殖民
中華民國
在台灣
學測一
今年/去年
0/1
0/0
1/0
3/1
1/2
0/1
學測二
今年/去年
0/1
0/1
0/0
2/3
1/2
1/0

         由表二可看出,無法掌握到平均出題。
         平心而論,從實施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以來,每年都引起熱烈討論,出題委員們的功力也日漸嫻熟,已經可以廣納各種題型,跳脫出傳統死背的窠臼,讓考生能對自己更有信心,三年的苦讀畢其功於一役,畢竟這是他們要往前邁進的重要一步。一般來說,很難去拿捏考試的公平性,但應可以合理分配題目數。由於考試領導教學,也使得學子們對自己土地的漠然,卻盲目去追求不適合他們的流行,實在讓人心痛啊!
        明年的學測是檢驗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第一次成果,各校在推行此課程時都面臨到版本問題,甚至一改再改。以筆者任教學校為例,社會科的教學,就是由合科改為分科,各年級也採用不同版本。每一家版本都有它的優點及疏漏部分,其他不足之處就要靠教師的專業去補強。正因為是新的嘗試,所以在不明確中摸索,在錯誤中修正,希望學生能盡量掌握其中內容。稍可安慰的是,多面向及難易適當的基測試題,多少撫平了學子們在苦讀期間的鬱悶;錄取率的提高,也讓人展露笑顏,若能再多關注台灣史的題目,帶動校園裡台灣主體意識的教學氣氛,豈不是更完美了嗎?相信明年一定可以改善的,加油!加油!

《特別報導》
速改善台灣地理教育比例
——2004年國中基測地理科題目檢測
本文要對迄2004年為止,中國地理仍佔一半以上,使莘莘學子腦中只有中國,國家認同為之錯亂的中學地理教育提出嚴厲之譴責。
劉道義(漳和國中)

今年的國中社會科基測,兩次合計,地理部分共有41題,其中,除3題屬應用地理外,可分辨為台灣、中國、世界地理者,各有91415題,亦即各佔233740%,受限於教科書冊數之20.053.326.7%比(1冊、22/3冊、11/3冊),故這樣的命題比例已無可厚非。問題的核心是,目前的國中地理教科書,台灣、中國、世界地理各佔20.053.326.7%之冊數比是否合理?能否滿足2300萬國人的實際需要?
由於人的活動範圍以數十公里半徑為主,數百公里半徑次之,故世界各國的地理教育,都是以數十、數百公里半徑之區域為主。質言之,生活在台灣的2300萬人,地理教育以數十、二百公里半徑,即自己所居之縣市、全台灣為主,是生活之所需,也是放諸四海皆準之真理。
以震撼全民的九二一震災、七二水災為例,當媒體在報導「東勢鎮」、「國姓鄉」、「仁愛鄉」、「和平鄉」、「陳有蘭溪」、「北港溪」、「老濃溪」、「鯉魚潭水庫」等地名、溪名時,很多國人都有著想要知道這些地名、溪名在何處的衝動,故對這些地名、溪名之地理認知,可說是全體國人的共同需求。
欲達以上之目標,台灣地理教育至少須做到:國小階段,應讓每個學生認識自己所居之「鄉鎮市區」、「縣市」。國中階段,應讓每個學生認識各縣市、全台灣之梗概。高中階段,應讓每個學生認識各縣市、全台灣之地質與生態等。
故就國中階段的台灣地理教育來說,除目前已有之「全台通論」一冊外,至少需再增加「縣市地理」一冊,才能滿足2300萬國人的實際需要。
要知道,每課字數由一百餘字逐漸遞增至一千餘字之國小社會、國中地理教科書,用於認識自己所居「鄉鎮市區」、「縣市」之國小社會科地理部分,總字數不過八千字,約等於報紙一個版面之字數;用於認識所有縣市、全台灣之國中「台灣地理」,若由目前的一冊增至兩冊,總字數也不過是由目前的一萬五千字增至三萬字,約等於報紙四個版面之字數而已。至於所增之「縣市地理」一冊,每個縣市平均不過數百字,約僅夠用於介紹縣(市)內之重要「鄉鎮市」、主要河川、名勝等而已。
 「中國地理」部份,可分兩方面來說:
一、當地理課程分成「本國地理」、包括中國之「外國地理」二部分時,由於國防、外交、經貿、留學等關係與我國最密切,執世界牛耳的美國地理比重所佔不過2%;人口與中國相近的印度地理比重所佔不過1%,故中國地理只須佔5%,最多10%即可。
二、當地理課程分成「台灣」、「中國」、「世界」地理三部分時,此三部份以各佔402040%最適。以目前國中地理共五冊之編配言,亦即應由目前的各佔1冊、22/3冊、11/3冊調整為2冊、1冊、2冊。但若將其併為「本國地理」2冊、包括中國之「外國地理」3冊二部分亦可。
由於「中國地理」過去高佔53%以上,加上與我國半世紀以上之恩怨情仇關係,以及知己知彼之需要,故其比重劇降至10%以下恐有不切實際之嫌,佔一冊之20%應較合適。
2003年版國中地理每冊15~16課之編配言,若「中國」、「世界」地理各佔12冊,則中國地理平均每2省可分得1課,世界地理平均每6~7國可分得1課,如此,對一生可能都不曾去過,即使去過也只能走馬看花的大多數國人來說,應可滿足其對中國與世界地理常識認識之需要。
末了,本文要對迄2004年為止,中國地理仍佔一半以上,使辛辛學子腦中只有中國,國家認同為之錯亂的中學地理教育提出嚴厲之譴責;並對號稱本土政權,執政已進入第五年的民進黨政府提出以下之嚴肅建議:請儘速加強台灣地理教育,以導正目前重中國,恍如替中國、國內中國認同者培養下一代,使國家認同錯亂的國中地理教育。

客語童謠》
八月半,月華光,阿姊著了花衣裳,無面鏡仔難梳妝,
pat4 ngiet8 pan3ngiet8 va5 kong1a1 ci2 chok4 liau2 fa1 i1 song5mo5 mien3 kieng7 e2 nan5 sii1 chong1
姊啊姊,毋使慌, 我上天,摘月光。──八月半
Ci2 ia2 ci2m2 sii2 fong1 ngai5 song1 thien1chok4 ngiet8 kong1── pat4 ngiet8 pan3 

《福佬語童謠
轉轉轉,抱西瓜,膨一下,奈一下,
seh8 seh8 seh8mooh4 si1 kue1phong3 cit8 e0 nah4 cit8 e0
切西瓜,你一塊,我一劂,看啥是矮仔冬瓜。──轉轉轉
chiet4 si1 kue1li2 cit8 te3gua2 cit8 khueh8kuann3 siann2 si7 eh8- a2-tang1-kue1 ──seh8 seh8 seh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