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興
1949台灣彰化出生,1972年國立台灣藝專美工科畢業,1978年開始陸續舉行個展。1981年辭去彰化秀水國中教職,專志從事繪畫創作。1992年加入獨派團體台灣教師聯盟,並發表許多關懷台灣社會的文字與畫作,批判火力十足。1997年獲得台灣新文學雜誌「王世勛新人獎」小說首獎。畫風屬具象表現主義,狂亂的筆觸和飽滿的色彩蘊含對土地深沈濃厚的情感與人文思索。
放牛班 油彩 1977 25F |
都市電玩 油彩 1989 20F |
農民運動(五二0事件)油彩 1988 60F |
彰化市街 油彩 1984 60F |
起死回生
期盼台灣人,緊盯不捨,從嚴監督,
那這次選戰之後,就是台灣一個「起死回生」的關鍵了。
文/宜蘭高中 賴瑞鼎
二○○四年十二月十一日立法委員選舉過後,泛綠陣營籠罩著低氣壓,筆者亦坐鬱難抒。此時突然心血來潮,翻閱十九世紀英國現實主義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的「雙城記」,映入眼前的赫然是第一部的篇名│起死回生│,想想「正名」訴求稍有頓挫,「台灣」的委屈仍在,這不正是一個「起死回生」的關鍵嗎?
誠如該書第一章「時代」首段所寫:「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壞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時代,那是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仰的新紀元,那是懷疑的新紀元;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絕望的冬天;我們將擁有一切,我們將一無所有;我們直接上天堂,我們直接下地獄」。我們姑且以這種標準來檢驗此次選舉的結果,台灣將如何衝決網羅?如何協助「台灣」披荊斬棘?在希望愈大,失望加劇造成的沈悶裡,吾人尤須澄清靈智,方能南針在握。
如果你腦中溢滿統派媒體的忘形,甚至奉西方媒體「傾向台獨的泛綠,敗給傾向一中的泛藍」的解讀為圭臬,則今日將是最壞的年月!此時若能參考日本主要媒體持平、中肯的看法,有守有為,則我們看到的將是希望的春天、信仰的新紀元,我們更將擁有光明的一切。你看
東京新聞稱:具有強烈台獨色彩的泛綠陣營未獲過半,「只是說明台灣的民意不希望急獨而與中國之間出現緊張,並不意味泛綠的獨立路線有所退縮」;另外針對泛綠席次較上屆增加一席,得票率小幅成長百分之二點三七的事實,東京新聞更表示「可以看出台灣意識仍有持續擴大的傾向」。回想選前考試委員林玉體教授本國史即台灣史之說,以及教育部高中國文應增加台灣文學及白話文比重等論,雖遭來政治化的解讀,但二者都是深耕台灣意識,該走且必須堅持的路,自反而縮,其必沛然莫之能禦,「台灣」愈辯愈明,不待「去中國化」,「中國」去日亦無多矣!
朝日新聞表示:「這次選舉結果等於是對陳水扁政權的一種牽制,但不能說是對台灣自主獨立之本身已形成阻礙」。二○○○年、二○○四年台灣人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讓陳水扁二度當選總統,因為台灣人相信唯陳水扁不會軟骨偏中,更不會兒皇為臣。只是台灣特殊的環境與歷史,面對「只要做不必說」的台獨作為,此次選舉結果似乎提供了台灣人另一種「中間」的思考。套用專欄作家林保華所稱,此一「中間」,除政治光譜上的「中間」色彩外;獨立道路上不可冒進的「中間速度」;抓住任何機會,團結「中間民眾」等作為,益顯重要。台灣走向自主獨立、台灣加入聯合國……等攸關台灣主體性確定之政策方向,正是一條不必回頭,更不必瞻前顧後的道路;但絕不要輕忽中間路線的手段是必須的。「台灣」只要能昂然走出,「台灣」只要能深植人心,迂迴一些,柔軟一些,不但不是退縮,或許更有嶄獲。
每日新聞更坦率指出「認為此次選舉是在野黨的勝利並非正確」,讀賣新聞亦明白指出「中國不應誤判(台灣的)民意」。言猶在耳,中國果真誤判了台灣的主流民意,十二月七日第十屆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議第二十六次委員會議宣布,已經將「反分裂國家法」草案列入十二月卄五日至卄九日的會議,進行首次審議。我們深知這是對台灣泛綠陣營及民進黨一連串公投、制憲、正名、建國議題之後,所提出的反制措施。中國的鴨霸打壓,正是台灣人訴求正常國家,向中國say No的好時機,好好運用這份新的悲情,絕對有助於凝結台灣意識,團結對外。
看了日本主要媒體的觀點,審視我們自亂的腳步和自貶的作為,奉勸泛綠之政治人物,莫忘深耕基層,與台灣人真正走在一起。高格調之議題更應輔以平日積極服務的績效,否則選票只是空氣而已。就以宜蘭縣為例,幾年來力拚交通建設的張川田立委,雖未高談正名議題,而以爭取交通成績訴諸民眾,即使在綠營呼籲配票之下,仍以全縣第一超高票蟬連,豈可看輕人民切身議題,這仍是左右選票流向的關鍵;尤其要提醒綠營同志,切勿讓民眾認為部分執政黨人無異於國民黨,甚至已產生新的利益集團,那麼選票流失必定加劇,「選人不選黨」將更明顯反應民意所向。
距離二○○八年總統大選只剩三年小餘,標榜改革的執政黨務必鞭策自己,人民睜眼在看你與國民黨究竟有何不同,改革再不可牛步化,也沒有說藉口的時間了,否則不但斷送連續執政的機會,去台灣成為正常國家最大的助力也將失去。期盼台灣人,緊盯不捨,從嚴監督,那這次選戰之後,就是台灣一個「起死回生」的關鍵了。
《台灣戲曲》
春暖花正開
──喜見外台歌仔戲的蓬勃發展
一群由台灣戲專培養出來的歌仔戲新聲,
早已遊走各劇團,準備就接棒位置;這好比是老幹發新枝,
俗話說,番薯不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
文/開南商工 吳秀鶯
⊙曾經是最跟不上潮流的廟口戲
外台歌仔戲怎麼知道會有現在的好「光景」?
過去覺得「她」是很角落、很稀微的一朵台灣野百合。除去強勢的三台電視歌仔戲劇團(台視楊麗花、中視黃香蓮、華視葉青),和劇場歌仔戲的強人──劉鐘元的河洛劇團、陳勝福的明華園等,幾乎所有廟口歌仔戲的劇團都怨聲載道的拼搏著最後一口氣,有一天沒三天的捱著日子。
可以確定說,直到1998年以前,我們對外台歌仔戲仍是缺乏信心的。一來我們沒有編劇群、沒有歌仔戲專屬導演、也沒有值得期待的歌仔戲新秀;其次,在眾多表演藝術中,她,最本土、最跟不上時代腳步、所以也最不受青睞。許多人灰心至極的坐看她一步一步走向黃昏盡頭。
◎學者的重視,老歌仔絕處逢生
所幸,蒙老天厚愛,歌仔戲竟然在以曾永義、辛晚教等教授為首的號召下,開啟了新的扉頁;他們帶領一群青壯輩的後生學者,諸如林茂賢、林鶴宜、蔡欣欣、劉南芳等投入對歌仔戲的實際關懷行動。舉其卓犖貢獻如下:
1. 學者直接切入各劇團,擔任藝術顧問,提升劇團的演出品質。
2. 透過海峽兩岸歌仔戲的文化學術交流,底定百年台灣歌仔戲的歷史地位。
3. 由學界出發,向上,逐年向政府爭取發展歌仔戲的經費預算;向下帶動外台劇團朝精緻路線發展。
4. 策劃歌仔戲的編劇、導演訓練班,鼓勵更多知識份子加入推動歌仔戲行列。
5. 透過政府的各文化單位窗口,舉辦「廟口匯演」「中山堂公演」「全省巡演」….。
6. 品控一年一度的歌仔戲扶植團隊的演出績效。
7. …..
真的是因為學者肯正視歌仔戲不可忽略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正確位置,所以近兩年來,歌仔戲不論是劇場或廟口演出,都已衝出不錯的成績來。我們看到很多走廟口路線的外台劇團卯足勁的拼搏,輸人不輸陣,他們會想辦法爭取補助,一年做一場大型的劇場演出,然後再敦請學者當貴賓,風風光光的推出所謂的劇團年度大戲。
⊙外台演員拼搏得很粗勇
像南部的「明華園」「春美劇團」「尚和劇團」,中部的「明珠歌劇團」「秀琴劇團」,以及北部的「民權歌劇團」「陳美雲歌劇團」「新櫻鳳歌劇團」等,都是令人不得不要刮目相看的優質外台歌劇團。總計她們今年除了廟口演出戲路都能端得出不錯的成績外,也都很認真的走進劇場,作精緻歌仔戲的演出。
明華園──農曆五月端午,在國家戲劇院外演出《新白蛇傳》,大陣仗、超人氣,連消防車都派上場了!十一月在劇院演出的《韓湘子》更是衝破八成的票房,好不令人讚嘆。
春美歌劇團──發跡於河洛的郭春美,以扮相俊美紅遍南台灣。她的粉絲自組「春美寶貝家族」,傾力幫助劇團的演出策劃。《再世情緣》、《古鏡奇緣》是今年的兩大年度新作。
尚和歌劇團──九月《流星海王子》在高雄作法國行前公演。
秀琴歌劇團──隸屬於中台灣阿牛仔的劇團。本名張秀琴的阿牛仔年年都會到台北公演年度新戲,台北豬屠口匯演戲,秀琴劇團通常是最吃香的。
陳美雲歌劇團──一齣《刺桐花開》打響了陳美雲劇團的名號。年年都獲補助的她們,今年推出的《河邊春夢》,劇情突破傳統規格,演出方式介於歌仔戲和新劇之間,實驗性相當強。
民權歌劇團──民權最為人稱道是他們有一支陣容、實力皆堅強的文舞場樂師,加上又有畢業於台大的歌仔戲社成員協助製作企劃,所以他們一直是很穩定發展的劇團。《周成過台灣》《花田錯》是他們的年度公演大戲。
一心歌劇團──孫翠鳳娘家的劇團「一心」,今年配合台鐵百年紀念推出應景的《番薯頂的鐵支路》,叫座又叫好,其中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明華園」的傾力相助,以及主題正確。
台灣歌仔戲班──這是一個最顛覆傳統的劇團。製作人劉南芳實際上並非演員,也沒有自組班底,她的演出成員,大部分來自南北各大劇團的主要演員。「台灣歌仔戲班」最為人樂道是請教會作「爐主」,出錢搬戲傳福音。從《百里名醫》《桃花搭渡》《亂世長江情》到《路德》,都是以耶穌基督之名演出的,在戲的開始和結束,大家都得聽一段牧師的禱告祈福,有創意極了。今年農曆七夕,大安森林公園舞台前,擠滿密密麻麻的觀眾,他們看得心滿意足,看來,耶穌基督似乎也走進歌仔戲迷的世界了。
⊙正是春暖喜見花開
外台歌仔戲一路走來,那麼癲簸崎嶇,備嘗辛酸,但在他們最沒落的時候,幸好有「打死不走」、「死忠兼換帖」的粉絲相挺到底。如今在他們絕處逢生的當口,雖然生、旦多已年華老去,可是一群由台灣戲專培養出來的歌仔戲新聲,早已遊走各劇團,準備就接棒位置;這好比是老幹發新枝,俗話說,番薯不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
我想我們歌仔戲的前景應該不錯看才是,但願!
《思戀台灣》
台灣的故事
──2005月曆
連續三年為我們編印了這麼一本深具教育與收藏價值的月曆,
他們的用心讓2005年的來到有了更深刻的意義。
文/吳佳容(嘉義宏仁女中教師)
時序已近歲末,照例又是各種新年用品推出的時間。在琳瑯滿目、色彩豐富的各式新年月曆中,一本標榜「台灣人的月曆」不知是否吸引住您的目光?以「台灣的故事2005」作為標題的這本月曆,採用本土畫家陳來興的作品為主題,從家鄉彰化、八卦山景出發,每一幅畫作都是畫家也是我們生活在台灣的具體紀錄。映入眼廉的封面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這是以核四公投志公為對象的人物畫,一張張清晰的、模糊的、年長的、或是還在提攜懷抱的臉孔,都成了畫家筆下的題材。核四公投十年間舉辦了三次全島苦行,陳來興先生都不曾缺席,如此近距離的觀察,使他的畫作顯露出動人的力量。封面的文字說明,分別引述了林雙不對畫家的簡介,以及林義雄先生在2004年9月19日與核四志工聚會的場合,引用了莎士比亞名著《亨利五世》勉勵志工們的話。
若您接著翻開月曆,依序是一月的〈虎尾糖廠〉、二月的〈手連手、心連心〉、八月〈稻鄉的田野〉、九月〈牧場風景〉、十月〈九份風景〉…順著畫家筆下的台灣風景、人物動態,您將有機會做一次深度的環島旅遊:二月的畫作紀錄了今年二二八手護台灣的活動,使二二八這一天,再次展現了台灣住民的力量;八月還在南台灣的田野,九月便到了後山的牧場,十月則回到了北台灣。畫家的台灣行旅,除了空間的步履,還有時間的駐足:不僅紀錄了手護台灣、核四公投等民間社運的身影,在菜市場的普羅大眾,也是他所關注的對象。這些讓作家林雙不看到「樹梢燦爛的陽光、民間苦作的農民」,看到「真正屬於台灣的東西」的動人畫作,使原本純為實用功能而設計的新年月曆價值非凡。
當然,茲所以標榜「台灣的故事」,是因為這本月曆在台灣歷史進程的每一個關鍵時刻,不忘在日期上以紀念日的方式注明,提醒你我: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的台灣事。例如1月31日,是有彰化媽祖之稱的賴和紀念日,這位身為醫生的台灣新文學之父不僅醫治人們的肉體,並以文學反抗日本的殖民政權;2月,更是台灣人不能遺忘的季節,相隔三十三年的兩次二二八事件,在清冷的二月寒冬,至今依然是每位台灣人心中的痛;三月,楊逵、陳澄波都在這月出生,牡丹社事件也在這月發生;四月,為了反抗國民黨戒嚴統治對言論自由的侵犯,烈士鄭南榕以身作火種,抗議這不公不義的政權;五月、六月,分別是是興建嘉南大圳的八田與一和從淡水開始行醫傳教的馬偕醫生的紀念日,緬懷這些外國人的貢獻,何嘗不是對自己的一次激勵;七月礁吧年事件、八月荷蘭佔領台灣、九月九二一地震….近的,遠的,出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事,有多少仍在延續,又有多少已完全走入歷史?對於不曾在學校受過台灣史訓練的五年級以前的人,正可讓自己藉由這本月曆多少彌補一些對台灣的無知;而六年級以後的人更可藉由這本月曆與生長的土地接軌,進入台灣的過去譜寫未來。
新的一年,相信每個人對自己都懷抱著美好的展望,在這同時,對孕育我們成長,容許我們立足的台灣是否也該由衷的感念。欣見這個長期以來一直為台灣的民主與社會的改造奉獻心力的團體-台灣教師聯盟,連續三年為我們編印了這麼一本深具教育與收藏價值的月曆,他們的用心讓2005年的來到有了更深刻的意義。
《教育改革》
改革當摒除一切阻力
——教師課稅與導師待遇調整之我見
文/潘桂芳(江翠國中)
眾所周知,許多槍擊要犯如張錫銘從國中開始就出狀況,然而國中校園裡有多少導師是用心經營班級呢?區區兩千元的導師費,卻要求他們從早自習七點三十分直到傍晚放學都全心照顧班級,顯然是把導師定位在「半神聖、奉獻、犧牲」的角色層次。
部分導師有理想、有熱情,不計代價充滿愛心與耐心,三年如一日陪著班上同學一起成長,使得班務有條不紊,學生普遍溫文爾雅,令人感佩,可惜這種老師實在不多。有些班級表現差強人意,卻是導師一則不願多花時間,再則預防學生出大紕漏的情況下,採取相當「高壓管理」的成果。這些學生畢業若干年後可能出現嚴重的人格偏差行為,輕則影響個人幸福,重則讓整個社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筆者幾年前從私校轉任公立國中,因為擔任美術老師,所以跑班幾達二十之多,觀察形形色色的各班導師之後,深切體認到學生被分配到不同的班導,所受到的輔導與關心真是天壤之別。筆者曾經目睹某班教室黑板下方的整條粉筆溝,累積厚厚的一層石灰——看來不知多久沒有清理擦拭,而該班導師還是由應屆畢業的幼齒擔任呢。這不是帶班技巧的經驗問題,而是無心經營班級的現象。年輕的老師都缺乏熱情投入,遑論執教多年的老師都能無私付出。
一般而言,私校導師加給大約六千至九千元。私校向來追求利潤精打細算,多方剝削教師,獨獨對導師的待遇不敢等閒視之。只因帶班著實辛苦,學生良窳牽涉校譽,影響招生。實際上私校人事精簡,只專任不當導師的比例相當少,一旦沒當導師,小心下年度聘書無著,更別說乙等考績伺候乃稀鬆平常之事。在重賞重罰,蘿蔔棒子齊飛之下,私校教師莫不卯足勁,使出渾身解數耕耘自己所屬的班級。筆者甚至大膽推測,如果不是私校老師為了飯碗而賣命工作,今天青少年的問題可能更為惡化。
據悉教育部研擬中小學教師課稅後,導師費將提高為四千元。這數目乍看成長一倍,引人側目,但和私校相比仍然差一大截,與導師實際工作的辛苦程度依舊不成比例,因而期待所有導師全心投入班務,恐怕並不樂觀。筆者建議課稅所得盡可能優先調高導師加給——至少比照私校最低導師費六千元。衡量課稅所得的經費可能不足支付新增的導師加給,因此校長、兼行政教師和未兼導師工作的專任教師均不再調高加給,如果豔羨導師未來的新增待遇,歡迎回任輪流當導師。
或許有人說一旦年老體衰無能當導師收入減少,教育界如此這般冷酷無情,令人心寒﹗其實,私校不但辛苦又沒保障,教師流動頻繁,因此平均較公立學校年輕化許多,但超過五十歲的導師也不在少數。他們經營班級經驗豐富,駕輕就熟,絲毫不比年輕人遜色。何況比照年資累計的薪水,即使不當導師也相當可觀,「老」師們何須自怨自嘆。
這個方案一方面兌現了扁政府游院長曾經許諾的「課多少、補多少」,再方面導師的辛勞有適當比例的回饋,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孩子有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妥善照顧。它的效益是問題學生減少,行政管理輔導輕鬆,老師們去教室上課不必大吼小叫,傷神費力,再往前看則是改善台灣社會治安的長遠思考。試問全國青少年問題惡化和層出不窮的槍擊事件等,耗費我們多少的社會成本?
神聖化導師的職務是不食人間煙火,荒謬可笑的虛矯意識與概念,也是戒嚴時代殘留至今的遺毒。讓導師成為校園裡的前鋒、主體,心無旁騖認真執行應負的所有責任——這才是真實的生命價值,也是全國莘莘學子生命教育的最佳示範。
號稱十萬的教師於兩年前的教師節走上街頭,導致扁政府的教師課稅政策裹足不前。「一個國家的錢如果不用在教育上,一定用在監獄上」。導師影響學生生涯發展和社會前景至深且鉅,為國家的百年大計,扁政府應摒除一切改革的阻力,痛下決定,為所當為,方不辜負於全民所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