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師聯盟機關刊物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第62期(2005/3/15)

《藝術家掠影》
李石樵
1908年生於台北縣新莊(原台北州新庄郡田心村)。1923年進入台北師範學校,受教於石川欽一郎。1927年以水彩畫<台北橋>入選第一回台展。1931年東京美術學校。1933年<林本源庭園>首度入選東京帝展。1941年以七次入選帝展和新文展的優異表現榮獲「無鑑查」資格,為台籍畫家第一位獲此殊榮。終戰初期曾經製作幾件大幅群像的寫實鉅作如<市場口>、<建設>、<田家樂>等見證台灣社會當時的情境,1964年創作<避難>、<大將軍>表現台灣人集體苦難命運的形象與根源。

                                  
李石樵 大將軍 油彩 1964 53x65CM

李石樵 斷崖 油彩 1961 91×72.5CM

李石樵 大地 油彩 1963 116.5×91CM


 李石樵 避難 油畫 1964 130×61CM

李石樵 窗 油彩  1963 116.5×91CM
《焦點評論》
阿達總統 秀逗演出
扁在沒有連任壓力下,竟然反其道而行,
演出這齣傷害台灣,背叛人民,荒腔走板的荒唐劇碼,
不但引起黨內外親痛仇快,騰笑國際,
對岸中國想必更加暗爽不已,大嘆:
早知民進黨有這種阿達總統,我中國又何須勞師動眾,
制定顧人怨的反分裂法?
文/黃瑞疆(宜蘭高中)

2000年的520,一介貧農之子阿扁僅憑39﹪台灣人選票支持,僥倖登上國家領導人的寶座。也許得票率太低,也許從無一國之尊的經驗,或者大位來得太突然,使得阿扁及其幕僚們在「倉促」之下推出了「四不一沒有」極盡討好中國的就職演說。
四年匆匆而過,雖在改革無力,加上連宋「化仇結盟」的挑戰下,阿扁再度化險為夷,以成長150萬票,過半得票率連任。受過半選民付託的阿扁,理應善用民意(尤其是超過200萬人手牽手,激發出來的台灣意識選民),邁開大步放手改革,不料在將近一年的等待後,標榜「相信台灣、堅持改革」的阿扁,不但啟用了主張「高雄、廈門,一個國家兩個城市」,「憲法一中」,「拒絕正名制憲」的狡猾政客謝長廷組閣。更離譜的是214竟以「上將對下士」在台北賓館和A錢政客宋楚瑜「真誠」相見,並簽署了「相信宋楚瑜,堅持中華民國」的十點聲明。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泛綠立委未過半,阿扁不得不然的痛苦抉擇。但綠委未過半豈是今年才出現?朝小野大既非一朝一夕之故,已經執政快五年的扁政府,為何提不出更細緻的和解策略?反而第一次出手,就犧牲執政黨黨魂,更拿台灣前途陪葬作為結盟條件而栽在一個夕陽小黨手中。
阿扁在沒有連任壓力下,竟然反其道而行,演出這齣傷害台灣,背叛人民,荒腔走板的荒唐劇碼,不但引起黨內外親痛仇快,騰笑國際,對岸中國想必更加暗爽不已,大嘆:早知民進黨有這種阿達總統,我中國又何須勞師動眾,制定顧人怨的反分裂法?
尤其讓筆者不解的是,第一名畢業,律師高考第一名,一切都是第一名的阿扁總統,五年來的言行作為總是令台灣人心驚膽跳。第一名的阿扁難道不知道君無戲言,號令清楚,信賞必罰的道理嗎?第一名的阿扁難道不明白權力遊戲一書所言:「在掌權之初,迅速的給予敵方致命的一擊」以及「一個賢能的領袖,尤其是總統,必須使人民又敬又怕,總統因此能獲人民支持的力量,以抵抗敵人的攻擊」這麼精闢的治國箴言?然而更令人不解的是,第一名的阿扁總統竟連「結盟遊戲規則」第一條「固守原有的政治基礎」這種談判ABC的立場常識都沒有,無怪乎第一次談判便被「宋叛」耍得團團轉。
四年來我們總是心驚肉跳的看著第一名的阿扁總統,辛苦的指揮部分二軍核心政客向在野黨屈膝妥協。今年我們更無奈的看著「一中閣揆」成天嚷著「憲法一中、正名由民間做、制憲不可行」。甚至在他未上台之前便已刀口向內,「嗆聲教育部杜部長做法具爭議性」,猴急地向中國黨交心表態。
在這樣的民進黨執政下,台灣已無像東帝汶或任何被殖民國家一般,在強敵壓境下依舊挺身昂然邁向獨立建國的機會。但讓我們再次引用海瑞克.史密斯「權力遊戲」一書中老羅斯福的話:「美國人民是不易動怒的,可是一旦生氣就好像火山爆發一般。」來警告扁長政府。

《二二八特輯》
台灣人集體苦難命運的象徵
——<避難>
<避難>假借畢費的畫風技法,表面上描繪
「飽經戰爭之摧殘後,物資缺乏,人民生活清苦」的景象,
實則暗喻二二八是「台灣人在外來政權欺壓下,
一個集體苦難命運的象徵事件」。
文/潘桂芳(江翠國中)

1964年李石樵同時創作<避難>和<大將軍>兩件作品。<避難>一般認為是描寫「1964年前後的臺灣,在飽經戰爭之摧殘後,物資缺乏,人民生活清苦」的景象。但時過境遷,解嚴以後,台灣後殖民的各種反思陸續開展,重新審視<避難>,對於前面的敘述似乎有再深入探討的必要。
<避難>是一位少婦以台式揹巾揹嬰兒,右手牽著男孩,左手提著包袱和雨傘,走在天色乍明還暗,四周草木不發,貧瘠荒涼的山谷間。畫面右側的河道停泊一艘象徵逃難用的小船。男童似乎不堪旅途勞累,右手撫按大腿面露疲態,母親緊緊握住孩子的手,她的顏容雖然憂戚,堅毅慈愛的眼神卻注視著孩子,給孩子打氣繼續向前邁進。
李石樵從1960年開始嘗試使用表現主義畫家畢費的手法,輪廓上特別強調銳利挺直的線條以及人物造形刻意拉長與清瘦,完成的作品如<女>、<候車室>等。<避難>沿用此技法,除了熟睡中稚氣未脫的嬰兒,男童的整體造形瘦削修長,母親的臉孔、手腳雖然同樣清瘦狹長,但寬粗的腰部線條和微凸的腹部,顯示已經孕育了另一個新的生命。李石樵同時運用個人慣有的逆光處理和綠褐兩個主色調交混使用,使得整個畫面產生無比沈重陰鬱的氣氛效果。
許多二二八受難者的妻子如:郭一琴(夫屏東議會副議長葉秋木)、蘇白勉(夫八堵火車站副站長蘇水木)、許江春(夫許朝宗八堵火車站副站長蘇水木)、張玉蟬(夫醫生張果仁也是制憲國代張七郎之子)……等均懷有身孕。二二八事件帶?台灣社會史無前例最大的衝擊與傷害,罹難者多為正值青壯期也是一家之主的男人,猶如屋裡的大柱子倒下去,留下孤苦無依的老弱婦孺和遺腹子,前途一片茫然黑暗。
與吳金鍊坐同一部車子一起失蹤的新生報總經理阮朝日的女兒阮美姝,1986年開始積極尋訪受難遺族訴說「親人的受難始末、生活的艱苦……所有在政治陰影下的掙扎奮鬥」,並集結成書《幽暗角落的泣聲》,其中一段描述吳金鍊失蹤後家人的處境:

當時,吳家的經濟已完全斷絕,吳太太又懷有身孕,那些人依然每天來趕他們。吳太太哀求他們等孩子落了地再搬家。結果,孩子才出生沒幾天,全家就立即被趕出宿舍,家裏的物品、家具,都被丟到大街上。天又下起大雨,幾個孩子蜷縮在街燈下,孤苦無依。

1998年的二二八美展「凝視與形塑--後二二八世代的歷史觀察」,木雕師石振雄展出作品<根>,主題是悲苦的老母與身懷六甲的妻子,加上兩位害怕瑟縮哭泣的幼兒,整體造形引發觀者深濃的情緒。據聞多位受難遺族看到這件作品時即刻掉下眼淚,認為真正刻畫出當年他們孤苦無依,流離失所的悲慘境界。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些「政治寡婦」遭逢巨變,身心極度受創之餘,強忍背慟,咬緊牙根,一肩挑起全家重擔,獨自扶養兒女成長,她們的堅強與勇敢,也成為李石樵表達對二二八認知的重要訴求
  日治和戰後初期,台日之間往返運輸工具以船運為主。如前輩畫家楊三郎十六歲時偷偷於基隆搭「信濃丸」號前往日本考取京都美術工藝學校,雕刻家黃清呈1942年從日本搭「高千穗」輪返台,不幸中途遭盟軍潛水艇炸沈身亡。畫家廖德政戰後19466月東京美術學校畢業,隨即搭聯軍戰艦「自由號」返台。李石樵也於1929年首度乘船抵達日本,三度應考才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其後往返台日無數次,1944年為避船難被家人勸阻返日。二二八事件後,許多台灣人四處藏匿,甚至潛逃海外避難,李石樵以日治時期搭船往返島內外的經驗,移轉為<避難>的繪畫素材--畫面右側的小船,象徵台灣人歷經慘烈的二二八事件之後,心中的意念與嚮往。
 19472月底二二八事件爆發,迅即蔓延全台。李石樵來關心社會局勢發展,當時住在台北新生南路的畫室,置身風暴核心,眼見情勢每況愈下,最後廿一師國軍登陸展開大屠殺,台籍菁英跟著一一遇害,內心起伏可以想見。原擔任台灣新生報台中分社主任的好友吳天賞,傳言被列入政府通緝的黑名單,深恐被抓,四處逃亡,先住在南部教友家中,最後逃到李石樵的台北畫室躲藏,直到六月風波稍稍平息才歸返台中家。以吳天賞報社記者的身分,對二二八事件的了解比一般人必定來得廣泛而深入,由他口中傳達給李石樵全台各地事件的諸多訊息應更為直接而震撼。
  台籍前輩畫家嫻熟的台灣美術史學者謝里法,多次敘述李石樵私下曾經表達對國民黨的不滿與「幹譙」。阿波羅畫廊的董事長張金星,早年多次經辦李石樵的個展,有一回陪李石樵購買畫材,經過愛國東路時,邀李石樵順道去中正紀念堂看展覽,李石樵回答「死都不會進去」。
  二二八事件後國共內戰情勢急轉直下,1949年國府退守台灣,為鞏固最後的反共復興堡壘,進行白色恐怖法西斯的獨裁統治,1975年蔣介石去世傳子延續蔣氏王朝,直到1988年蔣經國也去世為止。長期戒嚴和高壓威權的統治,造成言論思想的箝制和基本人權的剝奪,加上當局刻意的隱瞞與打壓,使得二二八成為台灣社會最大的禁忌。
  四十年後,1986922才終於由台灣人權促進會(台權會)假台北市市議會地下室舉辦「省籍與人權」座談會,但不敢明示為紀念二二八事件。次年213,台權會聯合其他社運團體於台北市濟南路的台大校友會館正式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突破禁忌公開探討二二八事件,但後續一系列的紀念演講活動依然遭受鎮暴部隊的「包圍干涉」甚至「棍棒齊下」的對待。
  《雄師美術》100期曾經特別製作〈百位美術家談「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專輯,李石樵表明每次到紐約都「三番兩次」去現代美術館看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沒有一張作品使我這樣深刻地感到作為一個藝術家的責任、光榮和豐厚的熱忱。以前看畫冊的複製品,實在不能傳達原作的精神。大家都知道<格爾尼卡>表達的是反對西班牙內戰的悲慘、緊張、劇烈的一種高昂情緒。畢卡索在那樣大的畫面上處理得極為緊迫、真實,不僅只是造形好、色彩美麗而已,更重要的是藝術家情感的表達,那真正扣人心弦,使人震憾不已啊。這樣的境界除了去感受之外,實在沒有可能去學或是摹仿的了。畢卡索所以為畢卡索,這張畫可以說是最好的說明。

 1937年畢卡索的故鄉,西班牙的格爾尼卡,除了歷史性的議會大廈之外,其餘被佛朗哥將軍聯盟的德軍連續轟炸三小時,戰鬥機同時在上空俯衝以機關槍掃射慌亂避難的市民,全市被徹底摧毀。這個慘案震驚全世界,遠在巴黎的畢卡索悲憤之餘,立即創作出直接控訴法西斯殘酷暴行的巨幅大作<格爾尼卡>。
  李石樵雖然心儀畢卡索舉世聞名的<格爾尼卡>「在那樣大的畫面上處理得極為緊迫、真實」,也自許「作為一個藝術家的責任、光榮和豐厚的熱忱。」以他擅長高度寫實鉅像的功力,處理類似的題材應游刃有餘。但處在蔣介石的法西斯極威權統治,特務橫行的時代,為求自保,無法如<格爾尼卡>般直接正面描繪台灣人民在二二八事件中被無情宰殺,慘絕人寰的可怖情境,只能假借畢費的畫風技法,表面上描繪「飽經戰爭之摧殘後,物資缺乏,人民生活清苦」的景象,實則暗喻二二八是「台灣人在外來政權欺壓下,一個集體苦難命運的象徵事件」。
       從文化心裡結構的組成因素看,「優秀的藝術形式,既有具體的社會歷史內容又有普遍的感人性」。<避難>針對台灣歷史的重大事件創作,正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力作。「藝術史中大量的事實證明許多偉大的藝術品恰恰出現在政治極其黑暗的年代」,李石樵以「偷天換日」、「瞞天過海」的方式見證台灣最黑暗的一頁歷史。後殖民主義的「抵抗遺忘」乃致力於「故地重遊」,重新喚起被遺忘的歷史記憶。文學上就早期台籍文學家的各類文本深入探究後發現,台灣內部針對日本與中國前後兩個外來政權的反省和批判,應是戰後就開始邁步走,「唯在國民黨政治高壓之下,這些後殖民反思以各種方式藏身於各類文本的字裡行間,其微言大義如今看來簡直是字字珠璣。」當代建構台灣繪畫後殖民主體論述的進程中,實應賦予<避難>「重新出土」再詮釋的新意涵。

《二二八特輯》
「二二八主題教學」
在國文科的應用
配合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的來到,在教學上結合詩歌、
戲劇演出、文學作品研讀等,不僅能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還能讓學生的切身經驗與社會脈動結合,
無形中所強化的家國意識,將是日後台灣社會的最大資產。
文/吳佳容(宏仁女中)

  推動教育改革的過程,對於教材的內容似乎遠不如廣設大學、減少班級人數等受到關注。課堂上教了什麼,怎麼教,雖然是教師的專業範疇,然在教材還是國編本的時代,教什麼是由教育部決定,老師所能自主的,只有在講授的技巧上而已,加上升學取向,盡責一點的老師所做的課外補充,也難脫出利於考試的範圍。
  好不容易教材來到一綱多本的時代,出版社為了爭取市場,無不卯足全力在內容、印刷以及選文上塑造自己的風格、表現自己的水準。當然,升學成績依然是最大的主導力量,使得家長關心的仍是學生讀了這些,對考上好學校有沒有幫助;老師們則是私下開玩笑說:只要準備新課文的時間愈少便是愈好的版本。
  雖說教材選文有其先天侷限,須兼顧學生程度與市場需要,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以前國編本時代較少關注的台灣文學作品,在新教材中多少有了露臉的機會。同時白話文的選文範圍涵蓋了生態、環保、人文、科學等範疇,與學生的生活距離多少近了些。然而這樣就夠了嗎?
  相信一個具有教學經驗的教師,都明白再好的版本也有其限制,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他們會善用各種機會與管道來做進行教學活動,而不會只是照本宣科而已。而做為一個教授國文科的教師,依仗國語文是日常最常接觸的便利,所能做的遠比其他科的老師還多。再加上課文內容脫離不了教化人心、教聖講賢,國文老師承擔學生陶冶人格的責任也比其他科老師多些。因此如果國文教師們也只以升學為教學的目標,念茲在茲的只有學生的一紙成績,將是教育資源上最大的浪費。配合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的來到,在教學上結合詩歌、戲劇演出、文學作品研讀等,不僅能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還能讓學生的切身經驗與社會脈動結合,無形中所強化的家國意識,將是日後台灣社會的最大資產。
  茲將筆者以二二八教學為主題所設計的教案單供做參考:

 
項 目
 
時間
進 階 教 材
看圖說故事
以幾幀關於二二事件的圖片、畫作,引導學生進入主題
20分鐘
視學生理解能力隨機取用
舞台劇
1演出〈黃素小編年〉小說改編劇本
2、觀賞完請學生討論、發表感想
30分鐘
〈黃素小編年〉/林雙不著,收錄在《228台灣小說選》,自立晚報出版
重回歷史現場
視當地在二二八事件時有著紀念性的地點安排
50分鐘

閱讀心得報告、綜合討論
1、事前分組指定閱讀與二二八有關的小說或新詩,寫下心得
2、於課堂上發表、討論
30分鐘
《無語的春天  二二八小說選》/許俊雅編,玉山社出版
現代詩朗誦
1、安排學生集體朗誦〈愛與希望之歌〉(李敏勇作品)
2引導學生正面看待二二八事件的重要意義
20分鐘

愛與希望之歌〉/李敏勇著,收錄在《傷口的花 二二八詩集》/李敏勇編,玉山社出版



  若要問以二二八為教學主題有什麼意義呢?對學生的考試有什麼好處呢?限於篇幅,筆者只能說:身為妾身未明、國不成國的台灣國文老師,相信都有察覺只要教到課文中的「我國」一詞,總是不堪進一步解釋。「今日的教育,明日的台灣」;今日的台灣便是昨日教育的成果。要繼續維持今天台灣這樣的局面嗎?國文老師們,請勿妄自菲薄,要有改變,就從將二二八納入教學主題開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