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師聯盟機關刊物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第10期(1997/05/10)

《藝術家掠影》
楊三郎
        1907~1996生於台北。1915年入艋舺公學校就讀,16歲私自離家遠行至日本進關西美術學院習畫。22歲作品入選「春陽畫展」、23歲再獲「台展」特選。被譽為「天才」然1933年的「台展」卻落選。經此打擊,憤發圖強留歐研習,作品入選巴黎秋季「沙龍展」,1935年獲「春陽會」會友及「台展」的「無鑑查」兩項殊榮,曾大膽批判「台展」審查制度的荒謬性。其畫風厚重,色調香醇。                      
                                           

桌上靜物 畫布油彩 1985

春 畫布油彩

原住民 畫布油彩

淡水白樓 畫布油彩 約1940

鹿港(一) 畫布油彩 1974
《焦點評論》
惡質媒体戕害——
台灣從白曉燕事件說起
文/李川信(新埔國小)
        知名台灣藝人白冰冰的女兒白曉燕,在日前遭歹徒綁架、勒贖美金500萬元。發生這件震驚全國駭人聽聞的消息後,正當警方在追緝歹徒,使其能早日繩之於法之際,國民黨黨營的中華日報、大成報和第一手報導等三家媒體,竟罔顧人質安全,搶先報導綁架新聞,這種罔顧受害人悲慘遭遇的媒體,我們應給予強烈的譴責。有些媒體,儘管不報導,卻每天派記者、採訪車守候在被害家人的門口,甚至當被害人送贖款時也尾隨在後,而使得救人工作受到挫折,這樣的作為,即使不「偷跑」,也應受到譴責。 
        台灣的媒體在解嚴前,充當統治者奴化人民的工具,國民黨的政治打手,對當年爭取台灣民主、自由、獨立的社會運動人士,極盡醜化、抹黑。解嚴後,媒體跟著開放,但大部份的媒體,只會炒作新聞、大量報導影歌星的新聞,及如何追求物慾的生活,使人心腐化,喪失關懷社會的觀念。 
        如報導歌星鄧麗君意外死亡,演藝人員丁楓自殺,連續幾天都佔了大部份的篇幅及時間,整個台灣人心也跟著媒體起舞,這樣有益社會嗎﹖ 
        追求物慾的結果,只有使台灣人變成「經濟動物」,據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有87%的人,認為人生的目的只是賺錢,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實,人生若只是為了賺錢,那麼還有什麼事不能做,只要有錢賺,那管綁架、勒贖、搶劫、強盜、殺人放火。 更甚者的是,部份媒體竟然充當中國的「代理人」、「馬前卒」而樂此不疲。要知道,中國北京當局對台灣的統戰,是運用台灣內部主張大中國主義的媒體,鼓吹中國民族主義,以「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為基調,藉香港九七問題,炒熱台灣與中國的「統一時間表」,由於台灣人在這方面警惕心較弱,北京運用台灣媒體進行「代理人」戰爭反而容易奏效。
         媒體報導中的「台灣」改成「中華民國」,或「全省」,將中國(China)改成「中共」或「大陸」,受訪的國際友人一提到台灣,就被翻譯成「中華民國」,國人不察,誤認國際間不稱對岸為「中國」,並誤以為世界各國仍稱我國為「中華民國」。
        國際社會都一致認定,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我們的媒體仍然固執的說: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與全世界人民的認知大唱反調。台灣媒體的表現充滿中國化,剛好提供了中國對台灣主權宣稱最有力的證據。 
        台灣有些媒體不斷的放毒,將台灣人民的思路帶入迷宮,自陷中國佈妥的羅網而不自知。他們誇大中國的軍事力量,不斷報導中國武器的進步,和解放軍士氣強盛;另一方面又強調台灣軍隊的腐敗,和國軍士氣低落,使台灣人民產生戰爭必敗的心理,從而放棄以武力保護自己國家的勇氣;他們也不斷誇大報導台灣社會的黑暗面,將治安問題放大,而不去尋找解決的方法,意圖使台灣人民不愛這塊土地及這個社會,放棄保護自己鄉土的意願。 
        最近歐、美國家連署,向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提案,譴責中國迫害人權,引發中國官方的反擊,奇怪的是台灣部份的媒體,竟然聲援中國官方的言論,這種文章放在中國的人民日報尚可,公然刊登在台灣的報刊上,不啻替中國宣傳、當中國的傳聲筒。 
        從白曉燕遭綁架、撕票案看,歹徒的兇殘,真是喪盡天良,毫無人性,但台灣的媒體,罔顧人質的安全,搶先報導,造成白家無可彌補的傷痕,須知媒體誤用,小則傷人,大則誤國,使用者不可不慎。
         媒體是社會的公器,應善盡淨化人心的社會責任,塑造正確的價值文化,我們期許大眾媒體,能落實於教育台灣人民的責任,引領台灣人,形成台灣國民意識,凝聚二千一百萬人的力量,對抗最大的敵人——中國的侵略。 
 
《歷史》
平埔族——台灣人的母親
文/陳進中(振聲中學)
   一般的歷史學家,往往依清代的文獻,對台灣原住民依不同的角度,以輸誠,服從漢化程度而區分為「生番」 、「熟番」、「化番」等。到日據時代,日人伊能嘉矩等 學者來台研究台灣原住民時,才將「熟番」改稱為「平埔族」、「生番」稱「高砂(山)族」。 
     平埔族屬南島語系,顧名思義應是居住平地。約自六、 七千年以來,因地緣演變的關係,平埔族和亞洲其他南島語族,一直以舟船互相往來,所以說台灣的歷史是南島語族的活動歷史。
   十六世紀台灣首次浮現世界地圖之後,無論移民台灣的漢人或洋人,他們首先接觸的是平埔族。因和漢人接觸時間較早較久,因而吸收大量的漢文化, 而使他們喪失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的特色。清代是漢人移民開發的關鍵時段,平埔族自始至終和漢人在一齊,通婚通商共同奮鬥,所以他們是「台灣開發」、「族群關係史」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成員。
   自伊能嘉矩以來,平埔族大多分為九族或十族,基本上從蘭陽平原開始,經台北盆地,西海岸到台南、高雄、 屏東一帶,依次是 瑪蘭、凱達格蘭、道卡斯,再過來巴布拉、貓霧 ,接著是洪安雅,旁邊是巴則海,從洪安雅下來的一大片平原地區是西拉雅。
    據「東番記」、「番俗六考」、「巴達維亞日誌」等文獻資料,得知他們的生活大要。平埔族的生活單位是「社」,主要經濟生活是打獵,捕漁和粗放式的農耕。早期他們是母系社會,土地的繼承、買賣,對外交易的 契約都是由女人(一般是母親)出面簽約。因部落人數不多,所以他們從四十歲以上的居民中,推選11人組成「長老會議」來維持、監督部落的傳統、風俗、秩序……等,但成員沒有什麼權力。 宗教信仰資料較少,以西拉雅族較豐富,得知他們以裝水的瓶子為祭拜的對象,瓶中的水代表祖先的靈魂,稱 「阿立祖」,供品中少不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檳榔。
   荷人入據台灣後,大量搜括鹿皮,使部落原本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因和外界交換物品,逐漸開放,導致鹿群數量驟減,男人狩獵不易,被迫只好從事被認為女人才適合的農耕,因而土地逐漸和男人的關係密切,因而母系社會慢慢轉化為父系社會。荷人又認為台灣適合種植水稻,於是自福建運來大批漢人,從事農耕。清初漢人更蜂湧而至,不懼毒瘴惡厲與嗜殺之野番,群入深山,雜耕番地。(藍鼎元年台紀略書)。迫使平埔族不得不從狩獵社會進入農耕社會。平埔族本身文化就不如漢人,根本無法和漢人競爭,最後祇有漢化取得漢人耕種技術才能生存下去,不然就尋找離漢人較遠,和其早期生活相似地區遷徒,所以十九世紀有部分平埔族遷居到宜蘭、埔里、花蓮、台東等地。
   藍鼎元在經理台疏中曾言:「嘉義以北,鳳山以南的漢人有數百萬人,女子僅數百人。」這麼多的單身羅漢腳為避免斷絕子嗣,只有向平埔族的女子求婚或入贅,所以俗語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嬤」。平埔族也因吸收大量的漢文化,而喪失其傳統文化習俗,逐漸和漢人合而為一,所以我們應勇敢的、大聲的叫出我們的母親是 ─平埔族,他們是我們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員。
 
《地理》
全國地形(下)
文/劉道義(漳和國中)
一、分佈極廣的丘陵與台地 
        高度在100~1000公尺之間,山巒起伏不大的地區叫丘陵。我國丘陵主要分佈於西部地區,自北而南,以基隆丘陵、石碇丘陵、竹東丘陵、苗栗丘陵、中寮丘陵、竹崎丘陵、玉井丘陵最重要。其中以基隆丘陵、苗栗丘陵、玉井丘陵,面積最廣。高度比丘陵略低,地勢較平坦之地叫做台地。我國台地大部分佈於丘陵之西,自北而南,以林口台地、桃園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恆春台地最重要。我國地形起伏大,故丘陵與台地佔總面積的37.8%,比率頗高。
二、平原與盆地零散分佈
        高度在100公尺以下,低而平坦之地叫平原,大多分佈於近海及河流的出口,大小平原雖有數十處,但以蘭陽平原、新竹平原、台中海岸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台東縱谷平原最重要。嘉南平原橫跨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四縣,面積4,500平方公里,為我國第一大平原,與屏東平原、蘭陽平原並稱為我國三大平原。
        四周有山環繞,中間低平的地區叫做盆地。我國盆地之面積不大,以台中盆地、台北盆地、埔里盆地最重要。其餘大多是山間的河谷小盆地。
        平原與盆地合計,佔全國總面積的26%,因地勢低平,適合農耕與人類活動,故為我國最主要的人口聚居之地。
三、四種不同的海岸 
        我國為一海島國家,四周都是海岸。面積占全國95%的本島,有四種截然不同的海岸地形:
        (1)東部斷層海岸:北起三貂角、南迄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長300公里。其中,除蘭陽平原的海岸屬沙岸地形外,餘皆為標準的斷層海岸,山海交接處多懸崖峭壁,而以花蓮縣的和平與崇德之間的「清水斷崖」最為壯嚴雄偉,為世界罕見之海崖,被列為我國八景之一。
         (2)西部隆起海岸:北起淡水河口,南迄屏東縣枋山鄉楓港村,長約430公里。此段大多為沙質或泥質的海岸,故單調平直,沙灘綿長,沙洲、瀉湖羅列,海埔地寬廣。
        (3)南部珊瑚礁海岸:介於屏東縣的楓港與旭海兩村之間,長約90公里,造型奇特的珊瑚礁、海蝕溝及海蝕壺穴遍佈,蔚為奇景。
        (4)北部沉降海岸:介於三貂角與淡水河口之間,長約89公里,岬灣發達,為我國本島最曲折之海岸。因海蝕作用劇烈,致遍佈海蝕洞、海蝕棚、海蝕燭台,風景秀麗。
四、火山島嶼發達:
        我國因位於西太平洋地震帶上,故九十多個附屬島嶼中,除金門列島外,其餘幾乎都是火山島嶼。如澎湖群島屬熔岩火山群;彭佳嶼、基隆嶼、蘭嶼、綠島、小琉球等,都是火山島嶼。
 
《音樂》
台灣民謠掠影
文/簡英弓(開南商工) 
        「老師!他(她)是外省仔,他不會講台語(福佬話)」,「老師!我不會唱閩南語(福佬話)歌」這是我在上本土音樂「台灣民謠篇」時時聽到的現代青少年的心聲,亦即現代青少年們的悲哀,何以?都因身為台灣人而自稱「外省仔」或「我不會說台語」、「又是教台語歌」等因素。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的,竟然如是言之。豈不悲哀。
     臺灣民謠有一種「含蓄美」的內涵與氣質。無論是可歌性的語韻,或含蓄欲言又止的嬌情,在在吸引了學西洋音樂的我。 十二年前我開始省思,並盡力探索與推廣。今就學疏才淺的見解細訴 之,盼能拋磚引玉,大家一起來推廣與重視。
   臺灣民謠具可詠唸的歌謠,本土性的傳流氣質,加上民間傳頌久遠的創作(口授相傳或近代的創作,這些要素孕育了臺灣民謠)。
   臺灣民謠「鄉土味」濃,鄉土、本土,意指本地環境語韻自然景象,因而可分成三大語系的臺灣民謠: (1)福佬系(2)客家系(3)原住民系。
   為了研究客家語系的臺灣民謠。我特地參加「客家話」系的研習會,發現從語韻中可窺出客家人長久居於群山之中的 豪情與刻苦耐勞的勤儉精神。客家民謠依曲意分為山歌仔、 飲酒歌、平板調。   對原住民系、客家系,所知不多期盼能由原住民、客家人去搜集整理資料,讓我們知悉「原味的原住民與客家民謠」。現在就我所熟悉的福佬語系部分簡介如下:
   民謠反映時代背景,社會轉變過程,由其曲意可知現實生活社會演變,因此福佬系的臺灣民謠可略分為幾個時期:
   (一)日據時代前時期:福建與兩廣一帶居民,為了戰亂與生計,不辭千辛萬苦,冒著生命危險跨海至台灣,開闢臺灣成美麗的寶島,此二百餘年間可是台灣民謠的發芽茁壯期,因漢人遷台後,由於思鄉心切,藉著家鄉歌謠來抒發鄉愁鬱悶,亦有以現實生活為題材,歌詠各行各業的社會現象,其中充滿樂觀與希望。如祖先農作之餘左鄰右舍飲酒作樂、划拳豪邁的「飲酒歌」,描述恆春人到台東求職謀生,打拼過程的「台東調」、農暇歌樂(歌藝)的「牛犁歌」,敘述閒暇時玩樂拋丟銅錢的遊戲和祖先開發「蘭陽」平原的景象,曲調詼諧的「丟丟銅」展現的畫面。「桃花過渡」描述渡河伯與桃花姑娘逢場作戲,輕鬆有趣的故事,令人意亂情迷綿悱惻的「五更鼓」。綜觀以上可知,豪邁、溫和、勤儉、刻苦等這些祖先的特質孕育了臺灣民謠,滋潤了臺灣民謠。(下期待續)
 
《二二八小說》
黃素小編年 
文/林雙不(員林高中.教盟創會會長)
         (續前期) 黃素點點頭,想到十幾年後自己大概兒女成群了,不禁一陣羞赧,頭一低,就把順手接過來的菜刀放進帆布袋裡。
         忽然,街頭傳來陣陣呼喊。黃素回頭一看,街頭的轉角處正有一群人奔跑過來。這群人一面跑一面喊,聲音很大,但是聽不清楚到底在喊些什麼。人群一波又一波,源源而來,也看不清究竟有多少。人群更接近了,黃素才在嘈雜的呼叫裡,聽到幾個特別高拔的叫聲,彷彿是什麼「阿山仔」、「芋仔」和「豬仔」,黃素也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人群逼近眼前時,黃素才看出原來不是一群人,而是兩群人,一群跑一群追,許多人手上還握著木棒、磚塊或破酒瓶在攻擊或反擊,明亮的春陽,照見不少鮮血淋漓的頭臉。 
        很少看過打架場面的黃素忽然看到滾滾的人潮在街頭追打,又恐懼又噁心,下意識地伸手去拉母親,忽然人潮湧來,像海水一樣把黃素沖著走,連母親的衣角也沒有碰到。混亂的場面,高聲的怒罵把黃素嚇呆了,再加上被沖離母親身旁,使黃素幾乎哭了起來。黃素努力著希望停下來,希望掉轉頭,希望回去找母親,但是一切的努力都白費了,黃素變得蘆葦一般,隨著洶湧的洪水浮流而去。黃素的腳步踉蹌,有時甚至懸空而起,米色的帆布袋在她的右手上晃呀晃的。打鬥進行著,鮮血濺到黃素的臉,也濺到黃素白底藍花的洋裝。黃素終於放聲大哭了;在大哭中,背上被什麼東西重重的擊了兩下,黃素向前便倒,倒在一具血紅的屍體上,不但洋裝變紅,連帆布袋也改換了顏色。
         槍聲四起,人群漸漸往巷道竄散。黃素爬起來,面前站著一個三角臉的男人。男人搶過黃素的帆布袋,隨即重重地 了黃素兩個耳光。幾個穿制服的人撲上來,把黃素推上路旁的一輛卡車,車內閃動著各種神情的眼睛。此後天天有人喝問黃素,大抵是以三角臉的男人為首:「妳殺了人,是不是?不然為什麼帶著菜刀?妳的菜刀為什麼沾血?誰指使妳殺的?妳殺了多少?臺北妳有沒有去?大稻埕那裡妳去了沒有,不要隱瞞了,別人都招了,妳為什麼要拿菜刀殺人?說!說!快說!」 
        三角臉的面孔很冷,黃素一看就發抖,好像冬天早晨一腳踩到冰水一樣。三角臉的臺灣話怪腔怪調,黃素沒辦法完全聽懂。三角臉的問話很奇怪,一些地名黃素連聽都沒聽過。三角臉的口氣很兇,黃素長到十九歲,從來沒有人如此對她兇過,她完全嚇呆了,除了哭,她一句話也回答不出來。 
        一九四八年年初某一天,三角臉進入牢房,冷冷地告訴黃素: 
        「你罪證俱在,被判死刑。」 
        「你說──」黃素如同被雷電擊中,張大嘴巴,身子慢慢矮了下去。
         「簡單說,就是槍殺。」 
        三角臉是什麼時候走的,黃素一點也不知道。許久許久,天色昏黑了,又濛亮了,又昏黑了,黃素始終癱坐在濕冷的地上。然後,很慢很慢的,一些不相連貫的畫面閃過黃素的腦海。一把可以使用十幾年的菜刀。採收甘蔗時曾經見過的王金海的樣貌。母親。嘎嘎叫的鵝和鴨子。像網一般的春日陽光、豬、帆布袋子、兄嫂。父親、小村南面的土角屋。啊!不!不!我不能死!我不願死!我不要死!我是冤枉的!我要回去嫁人!我要回去耕種田地! 
        「我不要槍殺──」
         黃素淒厲地叫著,連續叫了好幾天。回應她的,是其他囚房更淒厲的哀號。
         一天清晨,三名穿制服的人走進囚房,拖起黃素: 
        「時間到了,我們送妳上路。」
        三人拖著黃素來到一處空曠的地方,昏濛的天色下,(下期待續)
 
《國花》
台灣國花候選名單(三)
高山山蘿蔔學名:Scabiosa lacerifolia 科名:續斷科Dipsacaceae特質:台灣特產種,歷經三或四次冰河期,世界級高山植物之一。分佈在海拔3200公尺以上高山生態帶。多年生粗壯宿根,代表安身立命,永遠定根本土的象徵。花序色彩溫暖艷麗,反映南國高山多情有義的暖色調。科名「續斷」有續絕存亡,綿延千萬世之意義。
 
《歌謠》
原住民謳歌 
「我們已招請KoKo(女神),以供食物。我們矮人ta'ay和toway沿河來了。我精疲力竭,還沒走到 開墾地看成熟的榖子,在路上以草做標示,卻發現路標已在高處。」──賽夏族矮人祭第一首祭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