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師聯盟機關刊物

2010年11月27日 星期六

第51期(2002/05/15)

《藝術家掠影》
許武勇
        1920年生於台南市,1944年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1953年取得美國California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1948年至1973年連續26年參加省展,並數度榮獲大獎,繼而成為省展的西畫部的審查委員。台陽美展的重量級成員。以醫生的身份業餘時,仍能全心投入繪畫的創作,顯現其對藝術的狂熱與執著。作品如夏卡爾的幻想超現實之風格,曼妙的造形與色彩,充分表現寧靜的詩意。


壁 油畫 1981 90.8x72.5cm

淨界 油畫1978 90.8x72.5cm  

黛玉葬花 油畫 1984 90.8x72.5cm

Acropolice之懷古 油畫 1979 90.8x72.5cm          

 救世主 油畫 1980 90.8x72.5cm 
 《焦點評論》
埃提厄斯與陳師孟
他更指出,有些政治人物故意混淆文化血緣與政治認同,是不道德的。偉哉斯言,猶記得在台北市副市長任內,陳師孟便招集四百多位高中職教官宣揚台灣獨立的理念。
在他的身上我們彷彿聽到了如埃提厄斯「我只效忠羅馬」,「羅馬能存續,我就能忍耐」的宏音。
文/黃瑞疆(宜蘭高中)
由鮑爾斯布思及席夢傑德麥金儂聯合主演的「ATTILA THE HUN」(中文片名神鬼戰神),演出公元五世紀初,崛起於東方匈奴族英雄阿提拉入侵羅馬的歷史大河經典名劇。
公元423年西羅馬帝國新王法倫提尼恩三世登基,由於昏庸懦弱,由母后普拉西蒂亞垂簾聽政。公元451年阿提拉率軍壓境,在情勢危急之際,普拉西蒂亞暫棄前嫌,起用被關在獄中,西羅馬碩果僅存的名將弗拉維爾.埃提厄斯臨危上陣,讓西羅馬帝國得以轉危為安。
全片除了男主角阿提拉外,最令人欽佩的人物非埃提厄斯莫屬了,做為關係西羅馬帝國生死存亡的名將,埃提厄斯的處境是既複雜又危險的。對外要應付各蠻族的侵擾,對抗強敵阿提拉,國內又政敵環伺,以母后為首的反動集團隨時都要取他的性命。埃提厄斯卻始終奮戰不懈,堅持「忠於羅馬」的唯一信念。他寧可付出一己生命的代價,也不願見到羅馬的繁榮與文明毀於一旦。
片中有幾段令人動容的對話:如監牢守衛在食物中吐口水故意羞辱他時,他說:「我是弗拉維爾.埃提厄斯,羅馬能存續我就能忍耐。」出獄時他告訴死對頭普拉西蒂亞:「匈奴毀了我們的邊界,我們必須拋棄宿怨。」在與匈奴談判失敗後,阿提拉趁機招降他,埃提厄斯當場嚴加拒絕,並說:「我只效忠於羅馬。」在與西哥德王迪奧多里聯手對抗阿提拉的最後一場戰役上,他告訴勸他逃走的副將說:「我犧牲了唯一的摯愛(女兒莉迪亞)救羅馬,現在我連羅馬也失去了,我要死在戰場上。」這一仗所幸埃提厄斯終於逼退了一代梟雄阿提拉,保存了西羅馬最後一絲元氣。然而令人浩歎的是,被認為已無利用價值的埃提厄斯最後竟然死在昏君法倫提尼恩三世的刀下,二十年後西羅馬跟著滅亡。
「我只效忠於羅馬」,「犧牲唯一的女兒救羅馬」,「我要死在戰場上」,埃提厄斯句句鏗鏘的話不但震爍古今,更令1526年後多數貪生怕死的台灣人汗顏。在這個島國上不但有成天在反對台灣加入TMD ,反對美國售台神盾艦,反對實質外交,勾結媒體拿國家安全開玩笑的無恥賣台政客。也有阿斗政客連番跑到國外痛罵自己國家政府和元首,大聲嚷嚷自己是中國人,而作為頭家的台灣人卻都沉默以對,逆來順受。
打開電子媒體,成天不是「我們中國人」,就是「全省這個,全省那個」。從新聞、氣象報導,綜藝節目,扣應到體育新聞,幾乎都站在北京立場,中國觀點在放送。布希總統及紐約市長「台灣共和國」的稱呼,都成了這些統派賣台媒體攻擊的對象,中國阿達「舟舟」反而成了他們肉麻吹捧的對象,兩千萬台灣人卻也能甘之如飴,真不是普通的諷刺。
在這一股向下沉淪的妖氣中,所幸我們聽到了一絲正義的聲音與光明的希望。四月二十五日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站出來說話,針對阿斗政客連戰在美國表示:「感謝神,我們都是中國人」的說法,陳師孟表示這種說法是荒謬而沒有道理的,他一歲多來到台灣,是百分之百的台灣人。而所謂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的說法是說不通的,他更指出,有些政治人物故意混淆文化血緣與政治認同,是不道德的。偉哉斯言,猶記得在台北市副市長任內,陳師孟便招集四百多位高中職教官宣揚台灣獨立的理念。在他的身上我們彷彿聽到了如埃提厄斯「我只效忠羅馬」,「羅馬能存續,我就能忍耐」的宏音。
《歷史》
東寧王朝在台灣(三)——衝破經濟封鎖
東寧政權,費盡心機,歷經艱險,好不容易才能衝破大清的經濟封鎖。
反觀今日台灣近廿年來被中國吸走資金約在一千億美金,使台灣對彼岸經濟依賴性愈來愈強,
而親共政客,媒體又一再催促政府開放西進,投資中國,一但對中國依賴性過重時,他們一封鎖,我們將如何脫困?
文/陳進中(振聲中學)
清廷雖有勇猛善戰的騎、步兵,但欠缺訓練有素的水師,一遇到熟悉東南海疆,具豐富海戰經驗的鄭氏軍隊,就一籌莫展,祇好採用消極的「鎖國政策」,斷絕鄭氏政權的經濟命脈。
        東寧王朝,偏據金、廈、台、澎等島嶼,資源有限。軍用物質如杉桅、桐油、鐵器、哨黃等,都要仰賴中國的供應。數十萬軍民的糧食也要向東南沿海居民征購。清廷深知其經濟命脈之所在,順治皇帝說:「鄭成功盤踞海徼有年,以波濤為巢,無田土力可資生,一切需要糧米、鐵、木、物料皆係陸地所產,若無奸民交通商販,潛為資助,則逆賊可待。」逐以「禁海」、「遷界」兩經濟封鎖政策,來逼迫鄭氏降伏。
1656年清頒布「申嚴海禁敕諭」,規定北自天津南至廣東沿海各省,嚴禁商賈船隻私自貿易。凡有違令者,不論軍民一律斬首,文武官員失職者,從重治罪。目的在使鄭氏政府無法取得大陸糧餉和軍需品。
        但東寧鄭氏卻利用商賈和清官吏貪利的心理,給予甜頭,獲沿海商賈熱烈的回嚮,「糧、餉、油、鐵、桅船等貨物,不顧禁令,不斷運交鄭氏政府。清漳州海防同知鄭行馨指出:「至於沿海一帶,每有倚冒勢焰,故立墟場(市集),有如鱗次,但知抽稅肥家,不顧通海犯逆…米榖、柴、麻、油等物,無不畢集…此接濟(鄭氏)之尤者,而有司不敢問,官兵不敢動也。」清廷這一「禁海政策」,形同虛設。
1661年,清廷為更有效封鎖東寧王朝的經濟,毅然頒布「遷界令」,把河北至廣東的沿海六省居民往內陸遷移30-50里,沿邊開一界溝,築界牆,立界碑,於高處築破砲台和報警煙墩,每20個里駐一個兵力駐守。界外靠海處,全夷為廢墟。期望能徹底阻絕鄭氏政府和大陸人民的經貿關係,使東寧鄭氏政權無法和大陸人民貿易,取得軍商物品,也無法向沿海居民征購糧餉,讓其經濟陷入絕境。
        東寧政權面臨這一嚴峻的險境,為圖生存,只有積極拓墾台灣以求自足,另一方面努力往海外從事貿易,求取經濟的自立,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在這二政策沒有完成前,祇有衝破封鎖線,才是存活之道。鄭氏政府採極秘密的「五商團」,進行武裝貿易走私,以突破封鎖。在沿海廢墟建立多處貿易轉運站,賄賂守界清廷官兵,進行大規模走私活動,將大陸貨物運到清廷封鎖外的秘密基地,廣陽雜記引黃梧平海五策說:「鄭氏有五商,京師、蘇、杭、山東等處,經營財貿,濟其用。」鄭氏山、海五商通歸戶官所責負,分工極為嚴謹而細密,不易被破獲。其經營方式大略如下:由山路五商從公庫領公款,負責採購中國各項貨品,然後秘密運送廈門,交予海商五路;海商再轉運出洋,交給東、西洋船;東、西洋船再將貨品轉運到台灣或東、西洋各國販售。海路五商有時也派人直接參予洋船的運送販賣。楊英從征實錄載有五商:「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為一組,即所謂山路五商,設總機構於杭州;專為採購大陸貨之商團,亦即陸商。另為仁、義、禮、智、信為一組,即所謂海路五商,總機構設於廈門;專為販運東西兩洋之商團,亦即海商。其下之分支機構,則遍佈於沿海各省之大都會及港口。其業務由戶官鄭泰為總監督,下設裕國,利民二庫,以分掌其事。」
        「五商」突破經濟封鎖,使東寧政府在這封鎖時期,成為全世唯一可購中國貨品的地區。而「五商」在採購貨物時,還不時以商人,舉人,生員等不同身份為掩護,從事情報、策反等活動,成為鄭氏政權在清廷內部諜報機構。
        鄭氏政權內訌,長期掌「五商」的戶官鄭泰被殺,其弟鄭鳴駿,其子鄭緒昌降清。但「五商」組織秘密幸未外洩,武裝走私仍往如常,界內商民貪利,多趁黑夜越界,將貨品源源不斷運出,鄭氏五商以童叟無欺,公平交易,一時墟上常見繁華景象。台灣外紀載:「雖泛地謹防,而透越不時可適,有佩鞍穿甲追趕者,明為是護送;即巡哨屢行,有耀武揚威才出者,明是迴避。故台灣貨物船料,不乏可用。」1669年鄭經反攻失敗後,意志消沉,對五商疏於管理,終至瓦解,東寧王朝也就跟著滅之了。
        綜觀東寧政權,費盡心機,歷經艱險,好不容易才能衝破大清的經濟封鎖。反觀今日台灣近廿年來被中共吸走資金約在一千億美金,使台灣對彼岸經濟依賴性愈來愈強,而親共政客,媒體又一再催促政府開放西進,投資中國,一旦對中國依賴性過重時,他們一封鎖,我們將如何脫困?難道我們又要重演第二次「祖國」的「二二八大屠殺」?哦!天佑吾土-福爾摩沙!
 
《思戀台灣》
從四月七日這一天
談起我真的感謝他的示現,因為在我九年前有幸再度成為一個老師時,
我才會篤定地告訴自己,務必引導我的學生,認識台灣這片土地的美麗與哀愁,認真思考
身為一個台灣人的可貴與尊嚴。
文/莊鳳凰(江翠國中)
這一陣子,媒體因濫用新聞自由而導致「洩密案」的話題,甚囂塵上。今天翻閱報紙時,竟然瞥見一篇比較特別的文章,那是詩人李敏勇先生的一篇短文──「四月七日這一天」。一方專欄,在報紙的一角,沈穩而靜定地訴說著十三年前的「四月七日這一天」,鄭南榕先生以身殉道的烈士精神。在無限的景仰和追思中,詩人對當前的官僚和政客也直陳不諱──「邪惡的心靈盜取自由的果實」。我的心,隱約之間,有些觸動。我不免回想起當年從新聞報導得知鄭先生自焚時震撼的心情……。
        那時,我還是個毫無政治色彩的全職媽媽,自在地過著屬於自己「是非輪不到我」的居家生活。雖然大學時代也曾聽聞當時發生的中壢事件、美麗鳥事件,也開始質疑國民黨長久以來的高壓統治,但一般的「愚民」如我,只是被動接受資訊的小老百姓,怎能從電視媒體得知事實真相?無異天方夜譚!一般人所接收到的訊息,是早被刻意扭曲了的「真相」。因此,「我是中國人」的僵化思想一直牢不可破,台灣獨立的言論在當時猶如毒蛇猛獸。雖然我是生於斯、長於斯的道地台灣人,雖然我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卻鮮少對長養我的這片土地,真心禮讚,真心思考台灣與我的關係,真心生起血濃於水的親密感情。想來好汗顏!但是,因鄭先生為自由和尊嚴的信念而殉身這件事,使我從小到大被洗腦的「中國人」思想,如當頭棒喝,受到撞擊,開始瓦解了。記得那時我百思不解:為什麼他要選擇如此激烈的方式抗爭?畢竟這種自我的方式是我難以苟同的。但我想,行為的背後一定有其強大的動機,那又是怎樣的一種「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凜然精神?尤其他忍心放下對妻女的愛戀眷顧,一心一意想喚醒、想昭告猶自沈睡的台灣人,看清統治勢力的惡質面,乃至於奮不顧身的壯烈之舉,在當年的確令我這個沒有政治色彩的家庭主婦動容不已。
        十三年後的今天,或許,我仍然是個政治敏感度極低的人;或許,我仍然無法體會鄭先生義無反顧的精神,比起他,我是一隻不可以語冰的夏蟲,但是,我真的感謝他的示現,因為在我九年前有幸再度成為一個老師時,我才會篤定地告訴自己,務必引導我的學生,認識台灣這片土地的美麗與哀愁,認真思考身為一個台灣人的可貴與尊嚴。我常跟學生開玩笑說,還好我活得夠久,才能親眼目睹台灣政黨輪替的一天,才能公然聽聞或探討台獨的言論。對比自己從前求學說台語就得罰錢的夢魘,開口蔣公閉口萬歲的時代,對比當年讀書作文,總要振臂疾呼「光復大陸,解救同胞」的口號,真的不可同日而言。這一切,真要感恩所有行在前路,前仆後繼,披荊斬棘的民主鬥士們。
        仰首闊步於前人以血淚見證的自由之路,解讀時下早已過度泛濫「自由和尊嚴」的社會亂象,面對一群群揚帆待起的年輕生命,我該如何引導他們思維自身的價值,培養他們更開闊的胸襟,經營最可貴的青春年少?不要讓他們步我的後塵,對於自己的生命,所處的環境,懵懂無知?
        愛護鄉土,認同台灣,是必要的;關心政治,培養國際觀,也是必要的,但處在人心沈淪,社會秩序急遽下滑的時代裡,最根本的教育內涵是什麼?五年前,當我接觸了生命教育的理念之後,我相信,我找到了答案。生命教育不只是個人的生涯規劃,也未必是宗教觀或生死學的探討,生命教育是一個人全面完整經營的心靈教育。從人與自己的課題出發(愛惜自己,善用生命),推而廣之,到人與社會的課題(人倫群己,互動和諧),人與自然的課題(尊重自然,關懷生命),落實於生活實踐(觀功念恩,善行德育)。想一想,這不正是我能幫助莘莘學子耕耘心田的美好種子嗎?也許我只是個微渺的國中老師,但我真的找到了下手處──勸種正因,把生命教育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心田。至於種子何時才能發芽茁壯呢?這──有待因緣聚合吧!我又何必急求果報呢?
        生生相續的生命可以藉由學習而成長,生命相續的主體──心靈,也可以藉由學習提昇。生命中的任何一個情境,皆能幫助我們提昇心靈。鄭南榕先生的獻身,又幫助了多少人體認台灣魂的壯闊呢?我的心靈啟蒙導師──日常法師曾說:「教育是人類升沈的樞紐」,瞧!做為一個老師,可以如此尊貴!我確信,懷抱使命感的老師比比皆是,「德不孤,必有鄰」,讓我們一起學習,真心關懷學生的生命成長,也真心關懷這片長養我們身心的土地──台灣。
 
《戲曲》
傳統布袋戲班的組織型態及分工
我只能提醒同學:「不能講出去!」,雖然提心弔膽,
但看到學生因共鳴感動,興奮發亮的眼睛,也就硬著頭皮放了……
文/吳榮昌(莒光國小)
布袋戲班的組成稱為「整籠」、「整班」,布袋戲班使用的戲籠較人戲使用的小又稱「小籠」。戲班的組成不外乎獨資、集資或由老班「分籠」而出,「整籠」的第一步就是「號班名」(命名);以往劇團的命名常以「台」、「閣」、「園」、「軒」、「樓」來命名,如「華陽台」、「新興閣」、「五洲園」、「寶興軒」、「錦上花樓」等,也有自由命名的如「亦宛然」、「也是好」、「明虛實」等,許多老班的再傳弟子也會以師傅相似的團名來命名如亦宛然門下的「似宛然」;五洲園門下的「寶五洲」等。
        一個布袋戲班是由「前場」、「後場」所共同組成的,前場也稱「師傅」人員有籠主、頭手、二手,後場稱「先生」有頭手鼓、頭手弦吹、副吹及鑼鈔手,另外還有較外圍的成員有「拖籠的」(運輸兼搭台)「鬥麥句的」(音響設備)。
        許多的戲班是頭手整籠所以頭手即籠主,「頭手」就是主演,負責整場演出所有口白及主要木偶的操演,一個出色的頭手是戲班戲路興旺與否的關鍵,「二手」則是助演協助頭手演出和「應聲」及「扮尪仔」的工作,如果是學徒則需兼任泡茶打雜的工作,也有許多頭手年老後轉任二手,也有許多布袋戲演師終身不學「開口」成為「資深二手」,資深二手由於經驗豊富常在頭手慌忙時適時給與劇情口白的提醒,使得演出更為順利。「頭手鼓」是後場的領導也就是樂團指揮的角色負責的樂器有小鼓 (京劇稱單皮鼓)、手板、柝仔(梆子)指揮調度後場配合前場演出也有的需兼主唱,其外「頭手弦吹」負責通鼓(堂鼓)、鼓吹(鎖吶)、殼仔弦(椰胡)、吊鬼仔(京胡),「副吹」負責鼓吹、小鑼及二胡,「鑼鈔手」主要負責文武大鑼及鈔(鐃鈸)兼二胡、月琴和踫鈴也兼唱曲的工作。
        傳統布袋戲戲班的演出酬勞的分配稱為「開份」,將戲金扣除共同開銷後分成若干等份,再依個人職掌及能力不同作細部調整,試以亦宛然在光復初期為例:
        扣除共同開銷後分成11.4份,籠主2份,主演2.5份,助演1.5份,頭手鼓1.5份,頭手弦吹1.5份,副吹1.2份,鑼鈔手1.2份,而改成後場均得1.5份成為前後場各6份不久後再加入鬥麥句的分1份變成13份開,其他收入如加官禮及賞金為眾人均分,若賞金指名某人則賞金為各人獨得。
        一般布袋戲團奉祀的戲神有兩位一為西秦王爺及田都元帥,因師承關係有的僅奉祀一位或兩位兼祀,台北地區的布袋戲團將西秦王爺的生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訂為王爺會,劇團同業齊聚一堂祭祀演戲,擲筊選出來年爐主,並以六月二十四日及十二月二十四日為界將全年分為兩「冬」,凡人員的聘任解僱都以這兩天為基準。
    由於傳統布袋戲班是「食米開份,無真正頭家」的浮動式日薪制所以也沒有年終獎金,每年一月、四月、五月、十一月、十二月是淡季所以收入極為不穩定,由其十二月神明生日少加上大家忙過年當然演出的收入就更少,有句俗諺「十二月戲無人請,只好學補鼎」就是這個意思。
《客家諺語欣賞》
春季東風雨連連,夏季東風水斷源。Chun kui3 tung fung i2 lien5 lien5,ha3 kui3 tung fung sui2 thon ngian5。
坐船望船走。Cho son5 mong3 son5 ceu2。
《鶴佬童謠欣賞》
一隻猴仔娶一寡猴仔去溝仔,一寡猴仔跋落溝仔,一隻猴仔轉去提鉤仔來鉤猴仔。
Chit8 chiah kau5 a2 chhua7 chit8 kua2 kau5 a2,chit8 kua2 kau5 puah lok3 kau7 a2,chit8 chiah kau5 a2 tng2 khi3 theh kau a2 lai5 kau kau5 a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