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師聯盟機關刊物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第32期(1999/04/25)

《藝術家掠影》
蘇秋東
        1911年生於新竹。1930年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畢業。曾任職於國民學校、新竹高工、台北高工、中台醫技專校。1935年入選台陽展並於1936年被推薦為會友,終戰前參加府展多次。1938年於基隆組織白洋畫會。1973年退休移居美國紐約長島,1990年返台參加各項展覽。畫風近野獸派,筆力遒勁。鄉土味的鹹菜色和土黃色,再加上豬肝色為其特色。筆觸與構圖均自由生動大膽。

西瓜 畫布油彩 1990 10P 

花 畫布油彩 45.5x37.5cm 


遠眺基隆外港 畫布油彩 1992 20P
 《焦點評論》
啊!去不掉的中國惡夢——荒謬的「台灣文學經典」 研討會
文/賴瑞鼎(宜蘭高中)
         三月十九日早上由文建會、聯合報主辦「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在國家圖書館開幕。由於67位評審選出的30本「台灣文學經典」其中諸多荒謬、錯亂,台灣筆會、台灣文藝、賴和文教基金會等十多個台灣文學創作團體隨即於當日下午召開「搶救台灣文學」記者會,希望文建會立刻停止「台灣文學經典」票選活動,並要求林澄枝主委為文建會的無知」辭職。之後,各大報相繼有許家源、彭瑞金、李魁賢、楊青矗、陳貴賢、林碧堯、曹啟鴻、楊秋興等人也為文抨擊「台灣文學經典」評選的荒謬。
        此波論戰中,靜宜大學中文系教授陳芳明的論點尤其為多數堅持屬性的台灣作家所「生氣」。陳芳明教授以為「台灣的一、二位外省作家未能承認自己是『台灣人』,並不意味他們就不是台灣文學,我們應該看待作品的身份,而不是作者的出身」,也因有陳芳明教授這般論點,於是諸多荒謬甚至錯亂便不足為奇了。綜論此一「台灣文學經典」評選的荒謬,肇始於整個主流的教育思考體系對台灣文學並未有真正的理解與接觸。易言之,幾十年來,「台灣文學」是被鄙視的。回想四年前教育部在評審靜宜大學設立「台灣文學組」時,審查結論中竟然質疑「台灣文學是否足以成為一個學術領域?」,到如今淡水工商管理學院爭取多年,終於才有了全台灣唯一的「台灣文學系」。
         針對「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所帶來的,可能是二十世紀台灣文學史上,最荒謬的呈現,我們願意更進一步剖析:
        一、「台灣文學經典」不是應該由台灣唯一設立「台灣文學系」的教授們參與嗎?事實是淡水工商管理學院「台灣文學系」的所有教授,竟沒有一人在主辦單位所說「六十七位大專院校相關台灣文學的教授」之中,諸君能想像票選NBA各種紀錄或評論NBA之種種,邁克喬登完全被摒除在門外的諷刺嗎?
        二、此次「台灣文學經典」的評選,由台灣最「統」的報紙和對待「台灣文學」充滿偏見的官方單位合力演出,不禁令人聯想是不是又要收編史觀?搶奪正統「歷史解釋權」的陰謀?
        三、台灣文學界公認的「台灣文學之父」—賴和,無法進入這次的經典;相反的未曾在台灣住過,寫上海戀愛生活的張愛玲作品,竟被選入「台灣文學經典」之中;又如以四川為寫作源起的梁實秋「雅舍小品」,再如陳之藩的「劍河倒影」也都在「經典」之中。儘管他們的小說、散文功力的確不錯,但冠上「台灣文學」,又是「經典」,真的是時空錯亂。
        報載主辦單位的目的:「今後這些『經典』作品,是要提供給各級學校做為讀台灣文學的作品。」此點尤其可怕!台灣的「中國作家」霸佔台灣文學的市場,轉化台灣意識成為中國意識,(楊青矗語)毋寧是我輩教育工作者最憂心忡忡的一件事。
        我們堅持作家的屬性應以國籍為依據,一個不承認自己是「台灣人」的作家,她的作品被評選為「台灣文學經典」,是真正的謬誤。誠如李魁賢先生的說法:「國籍表示作家的認同,表示他的意識與土地和人民是否基於同源。…對作家的屬性不清,如何建構文學史?賽珍珠不會因住在中國,寫過中國農村的「大地」等而列入中國文學;索忍尼辛不會因流亡美國,他的作品被歸屬於美國文學……。」。
        既然是由各大學中文系教授票選出來的作家及書單,就讓我們稱它為「中國文學經典」或「中華民國文學經典」吧!台灣的作家們,我們自己選出一套「台灣文學」,不必冠上「經典」,只要是長時間住過台灣的人,以其在台灣的生活經驗,寫出有關台灣這塊土地與人民生活的作品,我們都願意用最溫熱的胸懷親近它,只因為這才是踏實的「台灣文學」。

《生態主義》
核電政策「正確允當」嗎?
文/林碧堯(東海大學化學系教授)
        能源,是推動人類物質文明的主要驅動力。能源的使用方式,同時也決定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內涵。
        火的文明,是人類掠奪自然資源的主要方式;用火燃燒物質,將物質能轉換成熱能,人類不只享受了光明和溫暖,進而將熱能轉化成電能,那是機器文明的開始,生活方式和文化都因而起了重大的變化。尤其是產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物質慾望,隨著各種機器的進展而起舞,廿世紀讓人類享受科技萬能的實現與夢想。
        火車,幾乎就是這項文明的代表:從燃燒木頭,進步到使用化石燃料,先用煤炭,後用重油,接著由直接燃燒進步到間接燃燒(由熱能變電能),於是火車頭從會冒煙的蒸汽車改換成不冒煙的電氣車,但是火車的本質不變。相對地,家居生活也從點油燈,進步到日光燈。能源的取奪與控制,漸漸地成為統治者的權柄,國營能源企業成了新極權的象徵!這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目前掌握全球資源的本質與面目。不過人類首次遭受危機,則來自一九七三年的石油禁運,中東油源國家自主權的覺醒,同時也觸動了資本主義的危機意識。其後中東的六日戰爭,幾乎就是「八國聯軍」的新版,堅持穆斯林教義的國家,成了歐美的「眼中釘」。這種赤裸的帝國主義文化,只是轉型,本質從古至今則一,因此中東油庫可說在西方世界船堅砲利的壓制下維持「和平」—這是西方國家至今控制得了的危機。但是自然的危機,卻有越來越失控的趨勢:溫室效應和臭氧洞越來越明顯!
        人類享受燃燒的能源,二氧化碳就是這項文明不可避免的主要副產品,因此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成了機器文明的另類指標,例如美國人口是全球的廿五分之一,但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竟佔了全球的四分之一。因此人類文明活動越「高級」的地區也是二氧化碳量產「最多」的國度,這項指標並不因為能源取得的方式不同而有所改變,也不因機器是直接燃燒或間接燃燒就有所不同。唯一可以改變的是從機器的能源效率著手,以較少的能源消耗,爭取較高的經濟利益,例如日本賺取生產毛額(GDP)的成本是台灣的一半左右,就是明顯的效果。不過對第三世界國家而言,這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因為能源效率低落的國家,幾乎也就是行政效率不佳的國家。於是工業化國家試圖以「推銷核電」來減輕其本身的罪責,這樣的趨勢以美日聯手向台灣促銷核四的案例最為「有跡可尋」。「核電是乾淨又便宜的能源」已成了台灣「正確又允當」的能源政策,台灣成了「核子俱樂部」的「模範生」!
         核子分裂所產生的巨大能量,確是人類夢想取代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它只改變燃燒文明的前段產能方式,卻又製造出許多「不確定」又「不安全」的後端營運問題。尤其是三浬島事件和車諾堡事件後,亞洲地區成了主要「嗜核區」,就不禁令人三思「核文明」的本質—經濟強權推銷的能源。
        希臘神話中,朱比特對普洛米修斯說:「火祇為眾神所有,必須留在奧林巴斯山」,但普洛米修斯卻偷偷把火帶到人世間來,於是潘朵拉盒成了對人類用火的懲罰。廿世紀開始,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反省與焦慮,正是對火的文明的正確反思。很遺憾地,台灣的能源政策卻仍在核電帝國主義的魔棒下陶醉、起舞;真正解決溫室效應的節約能源,改進能源效益只以口號式的政策在敷衍。核電潘朵拉盒內的「謊言、欺騙、疾病、悲傷,以及其他所有可以叫出名的禍害」正隨著「正確允當」的核四逐漸表面化!試圖以核電來應付溫室效應,無異是飲鴆止渴的策略。火的文明已到人類共同面對檢討的時刻,核電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製造更多更嚴重的問題。美國人清清楚楚地瞭解三浬島事件的本質,因而即使面對全世界指責為溫室效應的元凶,都不輕易用核電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教材卻是台灣的政府所視而不見的「正確允當」。

《本土音樂》
搶救台灣民謠—兼談呂泉生的民謠創作
文/簡英弓(開南商工)
        經濟奇蹟的台灣文化卻沒同步發展,幾乎可謂文化沙漠。試看台灣近卅年來音樂的發展,無論是國樂或西樂,皆乏津可陳,此可由台灣音樂教育的失敗。我從事音樂教育廿年,國小六年的基礎教育最為重要,試問小學的音樂教育健全嗎?唱遊與一般音樂課程皆非專門幼教教師教之,音樂的幼苗沒好好地栽培,如何期待他們茁壯開花結果?
         國中時期我謂之:「台灣音樂的斷層期」。這個時期不但沒將國小的不足部分補好,更因升學主義而令國中生棄音樂就國文、英文、數學…。國中都如此了,高中更不用講;大學窄門更擠,遑論正常教育與正規的訓練,更不用妄想馬友友、林昭亮的奇才再現。
         再來是大學時期,終於有多餘自由的空間了。但離他們那麼久的音樂,如何期待豐收與喜悅?
         台灣民謠在此教育制度下,受到的創傷更難撫平。從早期被視為冷門的到現代被視為低俗的、不入流的音樂,這不就是台灣音樂教育的悲調?為什麼會如此?身為音樂教育工作的我,有著很深的感慨。
        搶救台灣民謠,唯有重新編寫所有的教科書,將福佬話、客家話和原住民等文化的教學比例大量提高。再則本身從事音教者也要時時地自我研究及參加專門的研習,方能學而時習之,而教之。
       今就影響台灣民謠,最重要的現代作曲家—呂泉生,從其作品及教育生平簡略述之。
        呂泉生出生於一九一六的台中縣神岡鄉,後畢業於今日的「台中一中」。留日時主修鋼琴,後因手部受傷,而改主修聲樂(類似浪漫派之舒曼,他因急於練琴之成果而受傷,改修理論作曲),後從事於合唱教育及歌曲的創作。早期他主持的榮星兒童合唱團,聲名遠播。創作方面如「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杯底不可飼金魚」、「搖嬰仔歌」等膾炙人口的台灣民謠。他的創作除了對後代子孫薪火相傳傳出喜悅,也傳出台灣民謠的新希望。現在略述「杯底不可飼金魚」。(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本刊已述過)
        「杯底不可飼金魚」是一首非常「阿莎力」熱情四射、豪氣千雲的歌曲,有別於早期台灣民謠中「童養媳」的心態和無奈心聲的表白。呂泉生經歷了二二八及國民黨政府遷台的兩大近代台灣事件,因而歌曲中的「朋友兄弟無議論」、「好漢剖腹來相見」簡單的兩句,蘊含其多少的感慨及心酸。此曲於1949年首演於台北市的中山堂由他自己獨唱,師大音樂系張彩湘教授(筆者的鋼琴老師)伴奏。
        呂泉生的創作歌曲,大大提昇台灣民謠國際地位。也由於他創作的曲風深具優美的鄉土味,感染許多人的懷鄉情操而掀起一陣「台灣民謠」的學習熱潮。1994年全國合唱比賽指定曲「阮若打開心內的門 窗)」,終於為奄奄一息的台灣民謠注入強心劑。
        最後,期盼大家傳承呂泉生的創作精神,一起來搶救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歌謠—台灣民謠。

《思戀台灣》
阿爸的鐵牛車  
文/邱麗卿(延平中學)
         從有記憶以來,家裡一直都有一臺「久保田」的鐵牛車,阿爸視它如命,天天都要和它在一起。
         這話一點也不誇張,1932年出生的父親,從沒讀過書。而瞎眼的祖父,也只留下幾口薄田,供他們六兄弟糊口度日。我所聽到的祖父的童年,只有躲洪水、逃「山林仔」(少年時期,他們得跋涉進太平山區偷拾木材),彷彿生來就是要扛一輩子的重擔似的。身高略過一百六的爸爸不會游泳,但童年住在蘭陽溪畔,卻經常要挑著雙擔,涉過水流湍急的蘭陽溪。我們總笑稱一切是老天註定,讓他命大,強渡這些危險,好當我們的老爸。
        這樣的老爸,人生像是倒吃甘蔗,在農業才開始機械化的時代,趕上了第一批耕耘機的浪潮。他不管家裡沒錢,還是貸款買了生平的第一部「鐵牛車」。套句現代的廣告語詞:「鐵牛仔不只是鐵牛仔」!
        老爸駕著鐵牛車,拖犁、用耙,翻過家裡的五分地,不需忍耐牛犁的笨拙、沉緩,也省去我們小孩子放牛的差役。有時,他還會駛著鐵牛車,到附近村落幫人耘田賺錢。鐵牛車成了我們家重要的生財器具。
        當然,鐵牛仔真的不只是鐵牛仔!紅色的鐵牛車,平日停進它專屬「停車棚」的機會並不多。在不耕田的時候,老爸也沒讓它閒著。八、九月時,老爸清晨兩點多就會鼓動「碰!碰!碰!」震耳欲聾的鐵牛聲,後面載著滿滿好幾大簍的生薑,揚長直驅十二公里外的果菜市集。那裡的菜販,往往三點多就開始批貨,而在一九七O年代的臺灣鄉下,確實大量使用這種耕田用的鐵牛車作為運輸工具,在闃寂的深夜,「碰!碰!碰!」的鐵牛車聲,不絕於耳地在公路上奔馳著。
         我曾陪伴老爸趕過幾次市集,星月不明的時候,路燈也冷清得可憐,我屈身坐在老爸為我特別鋪設的座位上,緊抓著一旁的鐵欄,看著老爸握住鐵牛車把手的身軀背影,白色汗衫被風強颳得「噗!噗!」作響。老爸兩手上突起的肌肉,和引擎強烈震動的鐵牛車相連,一體成形。這是深藏在我內心裡一幅很珍貴的「強人」畫面。他讓我覺得老爸不只是老爸!
        老爸是一個勤奮的農人,家裡的五分地根本不夠他耕種。農閒的時候,他常常會去找一些零工做。在有鐵牛車之後,他就常常駕著他的「夥計」,到後山上去幫人挑橘子、運橘子。通常他們都是先把一簍一簍的橘子擔到山腳,再用鐵牛車一車一車的載到主人家裡。我們這些小孩,都記清楚下午的時刻,群集在路邊等候。當遠遠聽到「碰!碰!碰!」的鐵牛聲時,就開始大叫是誰家的車子,同時快速搶到一個有利的位置,等到鐵牛車經過時,就搶抓車緣,比賽誰跳車的工夫又快又準。當然,駕駛的叔叔、伯伯總不免一陣責罵,然後丟下幾顆橘子,「哄騙」這一群「無法無天」的小孩,對我們來講,這就是最好的獎賞了!而每當老爸的鐵牛車出現時,我們總是特別高興:一方面他喜歡讓我們這群小蘿蔔頭攀在他的車上久一點;一方面他也比較慷慨會多賞我們幾顆橘子。他總是說「橘子又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水果!」現在回想起這時的他,真是有那麼一點點的驕傲的!
        我也記得,鐵牛車帶給老爸最多驕傲感覺的一次,應該是在剛買鐵牛車的第二年。每年到了農曆大年初九的「天公生」(玉皇大帝生日)時,宜蘭人一定會到位在草湖山上的玉尊宮上香。那時有車的家庭非常少,大部分人家都是搭乘客運車到山下,再一步一步慢慢爬上山。往年我們家也都是如此,但這一年老爸決定要駛著他的「酷夥計」上山,因此,我們全家六口人都坐上這部「拉風」的「敞篷」鐵牛車。雖然陽光露了臉,但新春的冬意可是絲毫未減,我們都縮著脖子,一路牙齒打顫著上山了。拜完了玉皇大帝,吃飽了平安粥,終於比較能挺直頭臉上車了。我們一路「碰!碰!碰!」地穿行在步行的人群之中,沒多久竟發覺有幾個人對我們大揮其手,老爸停下車來,才知道原來他們想搭我們的便車。天啊!此時的老爸,在短暫的受寵若驚之後,立時又表現出他的本色──大口說話、大口狂笑。滿車十幾個人全都籠罩在他的已然氾濫的喜悅之中。那一天,老爸的笑容不曾斷過。
        這是老爸以及他的鐵牛車。
        其實,對於像老爸這樣的人而言,生活和生命都一樣是「生成」的。該遇到什麼,要付出什麼,他的觀念比「逆來順受」還要「逆來順受」。他不曾和我們談過「理想」或是什麼「未來」之類的話,我們也都習慣於他言不及義的諧謔、玩笑。但如此勤奮的一族,是如此飽飽滿滿地經營著他的一生的!而他們生命的願景究竟在那裡?終於,在記憶的鐵牛車上,我找到了這一些些的蛛絲馬跡了!

《島嶼文學》
妳的溫柔
文/林宗源
妳的溫柔
親像春天的露水
沃我枯燋的心
溢出青春的活泉
 
感謝你        親愛的
妳的體貼點灼我的詩
妳的愛情燒滾我的生命
我會用詩雕刻妳的形影
永遠活置人的心
感謝你        親愛的
 
妳的溫柔
親像日頭光合的作用
沃人枯黃的心
溢出純純純的翠綠
 
《客家諺語欣賞》
夏至至長,冬至至短。ha3 chii3 chii3chhong5 ,tung chii3 ton2。
春分秋分,日夜平分。chhun fun chhiufun,ngit ia3 phin5 fun。
冬至日子短,兩人共一碗。tung chii3 ngit  chii2 ton2,liong2 ngiu2 khiung5 it von2。
《鶴佬諺語欣賞》
二八亂穿衣。ji7 pat loan7 chhoan i
未十五日節粽,破裘毋甘放。boe7/be7 chiah8 goo7 jit8 cheh chang3,,phoa3 hiu5 m7 kam pang3
西北雨,落無過車路。sai pak hoo7, log8 bo5 koe3/ke3 chhia loo。
農家 畫布油彩1992 6P
淡水教堂 畫布油彩 1992 20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