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師聯盟機關刊物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第41期(2000/02/10)

《藝術家掠影》
陳在南
       1918年生於新竹。1940年畢業於台北市第二師範學校演習科,在學期間師事小原整。曾任新竹國民學校教員。曾任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評審委員,全省美展評審委員。1978全省美展第一名。1982年台陽美展第一名,創作風格樸拙有力,題材多台灣民間傳統習俗和自然原野風光。

霧峰古厝 油畫 1987 15P


菊花 油畫1964 

七月十五日 油畫 1966 12M

午影 油畫 1968 12M


 
天公壇 油畫 1988 78x56cm 
《焦點評論——二二八特輯》
如何紀念二二八 
這塊土地上大多數人主張: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台灣不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執政黨的國家定位卻一直與「中國」混淆不清,
使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關鍵時刻自亂陣腳,影響台灣前途至鉅。
職是選出能具體落實兩國論的總統候選人,是今年紀念二二八事件最大的意義。
文/李川信(新埔國小)
        發生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是全體台灣人的夢魘。多年來經過許多民主前輩流血、流汗的抗爭,2月28日終於成為台灣的國家「和平紀念日」。但和平應建立在:人民對歷史真相的瞭解和反省的程度進而審判元兇,呈現歷史應有的定位。讓新生代能為前人所犯的錯誤,產生正確的認知並記取教訓不再重蹈覆轍,為自己所生存的土地,創建和平公義的美好家園。
        目前,因錯誤的歷史教育使然,大多數的台灣教師,不是偏執於一知半解,就是全然無知於二二八事件;你能想像猶太人忘記被納粹大屠殺600萬人的歷史嗎?中國人忘記遭日本人南京大屠殺的經過嗎?猶太人千里追查兇手,數十年鍥而不捨,中國人對南京大屠殺忿恨不平,而台灣人面對二二八事件卻茫然不知,遑論查明真相、審判元兇。沒有誠懇悔過的道歉,如何談歷史的教訓?如何談寬恕呢?
        二二八事件應該屬於全體台灣人民共同的記憶與寶貴的資產;透過前人的犧牲,使得台灣人的後代子孫獲得新生的力量,連同數十年的白色恐怖經驗共同構成凝聚台灣主體意識,產生命運共同體的國家意志,以抵抗共產中國極權政治的侵略,建立一個獨立於中國政權之外的主權國家。可歎的是現今台灣社會仍然處在中國化的教育體系下,喪失了所有台灣歷史的記憶。面對中國政權文攻武嚇,隨時想跨海「統一」台灣,我們怎能不耽心可怕的二二八事件,又將重現?
        在這塊土地上的大多數人主張: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執政黨的國家定位卻一直與「中國」混淆不清,使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關鍵時刻自亂陣腳,影響台灣前途至鉅。
夢想不一定成真,但能使人類偉大。有夢的人充滿希望,無夢的人苟延殘喘,坐以待斃,李登輝總統所提出的兩國論是台灣的夢。三月大選即將來臨,期盼全體台灣公民能選出真正認同台灣及確立台灣獨立國格的正副總統。
        選出能具體落實兩國論的總統候選人,是今年紀念二二八事件最大的意義。
《二二八特輯》
二二八事件報告
一九四五年的台灣「光復」,是台灣海峽兩岸的一次「統一」。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是這次「統一」的後遺症。
它可說是一場文化衝突,也說是一場「官逼民反」、「民反官壓」的輪迴。
這場悲劇,為台灣的住民烙下了一個深刻的胎記。
讓台灣人性格更加卑屈奴性,對政治產生恐懼,
從而鞏固了蔣氏父子撤退來台實施極權專制的政體。
編寫/葉速財(海汕國小教師)
        一、 迎接新時代
1945年8月15日,日皇宣佈無條件投降,結束二次世界大戰,也為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劃下句點。至10月5日前進指揮所葛敬恩中將率員抵台為止,期間五十天台灣出現一段政治真空期。同時由台灣本土金融業先驅陳炘結合林獻堂、葉榮鐘成立的「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帶領台灣人民以瘋狂似的熱情,迎接來自祖國的官員和軍隊。全民在「建設三民主義模範省」的口號下,對與聞地方政治上像著了魔一般熱烈參與。1946年初,一場應選三十名省議員的地方選舉竟然有一千多人登記。誰知台灣脫離過去的淒風苦雨,卻陷入了腥風血雨。
       二、 新總督府---從「期望」到「失望」
開羅會議中,將台灣規劃進入中國版圖。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週後,國民政府令:「特任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 九月七日國府當局派令陳儀兼「台灣警備總司令」。這個集軍政大權於一體的「行政長官公署」,在號稱「光復」的台灣出現後,使得原本滿懷期待的台灣菁英或一般民眾大感訝異,因為這種體制與日本時代的總督府在性質上並無二致。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雖然名義上給台灣人參政機會,實際上卻以「台灣沒有政治人才」或「台胞不解國語國文」為理由,把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台灣人排斥在中高級職位之外。例如,在最高階的簡任級待遇的官員中,台籍官員僅佔0.82%。滿懷期待以為光復後,可以伸展抱負的台籍菁英們,看到大陸人壟斷權位的情況,內心不免失望嘆息。標榜國家社會主義的陳儀,有鑑於日治專賣制度成效卓著,便一味沿襲,但是由 於牽親引戚導至機構龐大、人員眾多、素質不齊、貪污舞弊,且因質劣價高,到最後「新總督府」的財政,竟到了收支不能相抵的地步。
       三、 動盪不安的社會---由「動盪」到「暴動」
       經營不善的「國營獨佔企業」,不斷的向銀行貸款,導致通貨膨脹,刺激物價上揚。終至民生凋蔽,米價暴漲,大鬧米荒。在二二八事件的前二週,台北市千餘人遊行請願要求解決米荒之事。百業蕭條,伴隨的失業人口的驟增。一九四六年底,據報導全台約有四十五萬的失業人口,預示著一個動盪不安的社會即將來臨。除了失業人口激增的因素造成盜劫四起,加上駐台軍人的軍紀敗壞如偷竊、.搶劫、調戲、殺人。無所不為,造成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亦是社會動盪的一大根源。過去日治時代夜不閉戶、童叟無欺的秩序井然,轉眼消失無蹤。二二八事件前的一九四六年中,一連發生了許多轟動社會的警民衝突的荒唐事件,其中以「布袋事件」、「新營事件」、和「員林事件」三大事件喧騰一時。也正說明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景象。
        四、文化的隔閡與衝突
        光復之前,台人因抗拒日本統治,對「祖國」自然加以理想化而嚮往之。等到「光復」之後,才發現真正的「祖國」與心目中的祖國差距甚大,心理的不適應與失落感便因此而產生了。其實,台灣自十七世紀以降,已充分顯現其海洋文化的特性,一八九五年台灣割讓日本之後,更正式與中國分道揚鑣,走進了不同的歷史軌跡,社會的差距也日漸拉開。也因此讓台灣擺脫了近代中國動盪、戰亂的命運。日治的五十年,台灣在政治、財經方面已超前海峽對岸多多矣! 其他如教育的普及化、台人衛生習慣的改良、社會治安的整頓、法治觀念的培養,都遠遠勝過對岸那個動盪的中國社會。儘管台灣的進步,為旅台的大陸人所共見,但是雙方在開始接觸相處之後,彼此的不適應依舊產生了。「大陸人」對於四處充滿著東洋氣息的台灣人動輒以「奴化」斥之。而台灣人對於原先熱切歡迎的唐山弟兄姊妹,亦漸感不耐。看民報社論的一段反諷 『 自祖國來臨的大先生們,時常說我們奴化,當初我們很憤慨,不知道指什麼為奴化,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奉公守法,即是奴化,置禮義廉恥於度外,才能在這個「祖國化」的社會裡生存 』。戰後台灣社會流行著一句話「狗去豬來」,正足以表達台灣人內心的失望與不滿。這篇社論刊出的八天之後,台灣終於爆發了二二八事件!
        五、事件的爆發與經過
        一九四五年底台灣人歡欣鼓舞重歸祖國懷抱; 一九四六年變成理想與真實的中國在內心交戰、衝突、煎熬;到一九四七年初對「祖國」終於瀕臨絕望的邊緣了。
        緝煙血案引燃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
        1947年2月27日下午二時許,專賣局查緝員三人在延平北路、南京西路圓環交會處之天馬茶坊附近廊下,查獲一名販售私煙的四十歲寡婦林江邁,欲將其香煙悉數沒收,林婦跪地苦求。葉姓查緝員以手槍槍柄,敲擊林婦至頭破血流,昏倒在地。路人激憤,蜂擁喊打之聲四起,查緝員棄車奔逃時,又開槍誤擊旁觀市民陳文溪。群情更加激憤,乃將卡車上之私煙,拖到圓環放火焚燒。隔日上午,民眾以案件未得解決,沿街打鑼通告罷市,全市騷動,各處民眾如山洪爆發般的四面八方蜂湧而至,衝進專賣局台北分局,毆斃該局職員兩名,傷四名,物品及車輛一一被拋出路中,放火焚毀。下午一點後,一陣以鑼鼓為前鋒的群眾四、五百人趨向長官公署而行,遭衛兵舉槍阻止,旋聞槍聲卜卜,市民隨即死二人、傷四人。至此,情勢愈複雜,學生全部停課,機關團體員工逃走一空,店家遭搗毀,外省公務人員、憲兵、警察被毆打者為數不少。蜂起的民眾於二十八日下午佔據廣播電台(今臺北市二二八紀念館),向全台廣播緝煙血案。因此,三月一日起,事件迅速擴及中南部,全島騷動。
        自台北發生騷動後,基隆市、台中市方面、彰化市、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等大市鎮,包括人口較少的縣轄市,幾日內亦繼起響應。以上各地的反應性質並不一致,有些地方確是武裝反抗,如嘉義由民眾、青年動員編制的民兵;台中由楊逵、鍾逸人、謝雪紅所整合的「二七部隊」;高雄的青年學生兵。有許多地方只是民眾控制警所武器槍械,維持地方治安,或要求駐軍繳械。再者,各地行動中參與的份子也相當複雜,包括有青年學生、戰後退伍軍人、台籍日本兵、失業者、地方領袖,但也有地痞流氓混跡其中。但絕非有計劃、有組織的武裝叛亂。28日下午市參議會代表全體及黃朝琴,赴公署面謁陳儀,商討對策,並要求下令禁止軍警開槍。3月2日下午,「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以下簡稱處委會)假中山堂開會,決定變更開會組織,增加陣容,再次要求解散警察大隊。會議進行中,場外槍聲頻仍。
        三月三日改組擴充後的處委會,會中決定成立以學生青年為主的「忠義服務隊」,以維治安,沒想到數天後,這些青年、學生竟成為國府軍槍下的犧牲品。就在此時,另有蔣渭川及學生等代表共四十餘人,面見陳儀,提出三點意見。三月五日,處委會正式通過組織大綱,明白接櫫「改革台灣省政治」的宗旨。組織大綱第一條:「本會定名為『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以團結全省人民處理二二八事件,及改革台灣省政治為宗旨。」此時處委會已從治標的事件處理,走向治本的政治改革。自從事件爆發,陳儀數度召見蔣渭川,欲其出面安撫街頭民眾,制止暴動。蔣則提出政治興革,並要求陳儀保證勿向中央調兵,以免事態擴大。然而就在陳儀一再向蔣渭川保證不向中央請兵的翌日----三月六日,陳儀又數度呈報蔣介石,要求中央派兩師的軍隊來台「消滅叛亂」。豈料,中央的援兵一到,處委會立刻被陳儀視為非法組織而遭整肅。主要罪由,則是著名的「四十二條處理大綱」。不過軍隊未到,高雄屠殺已先登場,三月六日,高市二二八處委會推派代表,與高雄駐守鼓山要塞司令彭孟緝交涉,不料四人被綁,其中三人遭槍決,不久彭又令士兵下山包圍市府禮堂,並以機槍掃射屠殺與會人士。事後彭孟緝非但未受追究,反受蔣介石的贈勳頒獎。
        三月八日下午,國府軍二十一軍增援部隊抵達基隆,憲兵第四團兩個大隊登陸基隆港。同時,二十一師三千名部隊也在高雄登陸。從此展開了一場「血的大肅清」。登陸的士兵對著碼頭工人與苦力,未加任何警告就用機槍掃射,數十名、數百名的工人應聲倒下。數百名被視為暴徒者,或足裸或手掌被貫穿鐵線,或三五人一組或十數人一組,統統捆成一團拋入海中。部隊掃過基隆後,當天晚上進入台北市。天未黑,行人已絕跡,門戶緊閉,十時之後,圓山方面突傳緊急機槍聲,接著馬路上皆是機槍、步槍的聲音,全市傳遍恐怖的噓噓子彈聲。處委會的開會地點中山堂,三月八日下午之後,頓然成為慘絕人寰的殺戮戰場。
        八日下午正在處理各部門事務的學生、青年共兩百多名,被亂殺一陣。幾個女學生被抓住長髮,拋出窗外氣絕身亡。戴錶者、戴戒指者,被切斷手掌、手指,鈔票被搜光。部分市鎮,許多青年學生民眾一卡車、兩卡車的被捕捉而去,一去不回。許多家人或兒子,被迫在火車站前廣場觀看兒子或父親被槍決;基隆軍隊,割去青年學生二十六人之耳鼻及生殖器,然後用刺刀刺死;高雄將人釘在樹上,聽其活活餓死。屠殺方法,殘酷無倫。
        陳儀當局自三月九日以後,即開始有計劃地逮捕台灣的知識菁英。教授、律師、醫師、作家.....地方領袖、社會名流紛紛被捕,或下落不名,或公然處決。如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台大教授林茂生、台灣本土金融先趨陳炘、報社社長宋斐如、高等法院推事吳鴻麒、律師公會會長李瑞漢和其弟李瑞峰、醫學博士施江南、阮朝日、黃朝生、廖進平、陳能通、郭章垣、陳澄波......等諸如上述菁英遇難冤死者,多不勝數。他們絕大部分多未涉及暴動,卻無故遇害。許多社會人士在相同的時間裡「巧合」的被誤殺,足見是一場有計劃的謀殺。經過數天的軍事行動,全島已受控制。但旋踵而來「寧可枉殺九十九個(柯遠芬語)」的「清鄉」及「綏靖」工作,又帶來了人人自危的恐怖氣氛。此次事件,究竟死傷多少人,至今仍難確定,「但至少有一萬人至數萬人之多」。
       六、結語
       一九四五年的台灣「光復」,是台灣海峽兩岸的一次「統一」。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是這次「統一」的後遺症。它可說是一場文化衝突,也說是一場「官逼民反」、「民反官壓」的輪迴。這場悲劇,為台灣的住民烙下了一個深刻的胎記。讓台灣人性格更加卑屈奴性,對政治產生恐懼,從而鞏固了蔣氏父子撤退來台,實施極權專制的政體。(參考資料:玉山社出版李筱峰教授著「解讀二二八」)
 
                    
圖說:力軍(黃榮燦) 二二八事件(恐怖的檢查) 木刻版畫
力軍本名黃榮燦。1945年自中國來台,任職省立師範學院(今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親眼目睹二二八事件因而創作這件——可能是現存唯一真實記錄二二八實況的美術作品。這張木刻版畫描寫一輛卡車呼嘯來到,軍警特務人員下車持槍射擊路邊的民眾和毆打正在撿拾地上物品的小販,有人跪地求饒、有人舉手投降、有人受難倒地,卑屈的人民和冷酷的軍警特在木刻版畫樸質粗黑的線條中,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令人彷彿身歷其境不寒而慄。

《二二八紀念碑碑文》
仇恨還諸天地‧殷鑑遺留人間
行政院官方版的二二八紀念碑,於1997年2月28日正式揭幕,
旋遭不滿的家屬摧毀,致使有碑無文。
1999年2月28日台灣歷史學家李攸峰教授提出民間版的二二八紀念文。
鑑於官方版和民間版的紀念文觀點差異甚大,
本刊特別於今年的二二八紀念日前夕,將兩文同時刊登,請讀者仔細對照比較,
期能尋出歷史的真相。文/行政院
        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投降,消息傳來,萬民歡騰,慶幸脫離不公不義之殖民地統治。詎料臺灣行政長官陳儀,肩負接收治臺重任,卻不諳民情,施政偏頗,歧視臺民,加以官紀敗壞,產銷失調,物價飛漲,失業嚴重,民眾不滿情緒瀕於沸點。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專賣局人員於臺北市延平北路查緝私菸,打傷女販,誤殺路人,激起民憤。次日,臺北群眾遊行示威,前往長官公署請求懲兇,不意竟遭槍擊,死傷數人,由是點燃全面抗爭怒火。為解決爭端與消除積怨,各地士紳組成事件處理委員會,居中協調,並提出政治改革要求。
        不料陳儀顢頇剛愎,一面協商,一面以士紳為奸匪叛徒,逕向南京請兵。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聞報,即派兵來臺。三月八日,二十一師在師長劉雨卿指揮下登陸基隆,十日,全臺戒嚴。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基隆要塞司令史宏熹、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及憲兵團長張慕陶等人,在鎮壓清鄉時,株連無辜,數月之間,死傷、失蹤者數以萬計,其中以基隆、臺北、嘉義、高雄最為慘重,事稱二二八事件。
        斯後近半世紀,臺灣長期戒嚴,朝野噤若寒蟬,莫敢觸及此一禁忌。然冤屈鬱積,終須宣洩,省籍猜忌與統獨爭議,尤屬隱憂。一九八七年解嚴後,各界深感沉痾不治,安和難產,乃有二二八事件之調查研究,國家元首之致歉,受難者與其家屬之補償,以及紀念碑之建立,療癒社會巨創,有賴全民共盡心力。
        勒石鑴文,旨在告慰亡者之天靈,平撫受難者及其家屬悲憤之情,並警示國人,引為殷鑑。自今而後,無分你我,凝為一體,互助以愛,相待以誠,化仇恨於無形,肇和平於永遠。天佑寶島,萬古長青。

文/李筱峰教授
        二次戰後,中國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台灣民眾初表歡迎,殷切期待,詎料戰後台灣,政風腐敗,特權橫行,經濟壟斷,生產大降,米糧短缺,物價暴漲,失業激增,軍紀敗壞,盜賊猖獗,治安惡化‥‥‥‥民心日漸流失,終至怨聲載道。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晚,台北市延平北路發生專賣局查緝員打傷女煙販並釀成槍擊民眾致死命案,二十八日台北市民向相關機關抗議未果,反遭行政長官公署機槍掃射,情勢一發難收,擴及全島,各地蜂起,全島騷動。旋由各級民意代表與社會菁英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行政長官陳儀交涉善後處理事宜,進而提出政治改革要求,情況漸趨穩定,然而,陳儀一面虛與委蛇,一面向南京請兵。國府主席蔣介石聽信在台軍政特務人員一面之詞,貿然派兵來台。三月八日晚,國府軍隊奉派抵台,展開鎮壓,釀成屠殺,繼之以「清鄉」,進行全島性捕殺,民眾傷亡慘重,菁英犧牲殆盡。史稱二二八事件。事件至今已屆滿五十二年,其對台灣政治與社會之影響,於今猶深且鉅。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仇恨可諒,歷史難忘。今日立碑,記取史鑑。讓悲劇不再,願族群融合,大家無分彼此,休戚與共,立足台灣,共創和平公義之新國家。

《二二八詩作》
愛與希望的歌
文/李敏勇
種一叢樹仔    在咱的土地
不是為著恨    是為著愛
二二八    這一天
你我作伙來思念    失去的親人
種一叢樹仔    在咱的心內
不是為著死    是為著希望
二二八    這一天
你我鬥陣相安慰
不通尚悲傷
從每一片葉子
愛與希望在成長
樹仔會釘根在咱的土地
黑暗的時陣
看著天星在樹頂閃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