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師聯盟機關刊物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第26期(1998/10/25)

《藝術家掠影》
金潤作        
        (1922~1983):生於台南市,1939年考入大阪美術專科學院,1946年「路傍」獲第一屆省展特選。1948年為青雲畫會創辦人之一,1949年加入台陽美協,同年省展以無鑑查參展。1956~1963年受聘為省展評審委員。1964年起連續三屆省展只掛名而未參與評審,1967年直接辭評審委員之職,表達對歷屆的省展評審委員長期霸占之不滿,期使省展評審能公正客觀超然無門閥派系之流弊。1968年因颱風侵襲,早期百餘件作品被毀。

日 油彩麻布 1960 45.5x38cm 

男與女 油彩麻布 1960 96x65cm

沼澤之月 油彩麻布 1950 120.5x91cm


紅玫瑰 油彩麻布 1870-1980 54.5x45cm     


慈母像 粉彩紙 1945 33x21cm

 觀音山 油彩麻布 1970 12F
《焦點評論》
新台灣人投誰一票?
文/賴瑞鼎(宜蘭高中)
        年底選戰已在倒數階段,做為一個新台灣人,你到底要投誰一票?看公共政策,有時霧裏看花,霧煞煞。比清廉,則不過五十步笑百步而已。能清楚辨別是非善惡,則屬慶幸。若不然,則新台灣人願在此提出一個簡易的標準以資鑑別:其一候選人的領土認同是否為台澎金馬?其二是否願意公開承認台灣與中國是兩個說相同語言,但思考方式與行為模式卻截然不同的民族?其三候選人是否敢提出「台灣獨立」,或「一台一中」的國家認同?
        新台灣人為何要作這樣的辨識,因唯有真正的從文化認同台灣、土地認同台灣,才能將「本土意識」轉化為「國家意識」。我們鄙棄美其名為「創造性的模糊」,其實是閃躲懦弱、自掘墳墓的候選人。
        當民調「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比例,已逐漸超越「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時,我們確定人民、文化和土地的連結逐漸成形,即將蔚為台灣社會的主流價值。當然,我們也看到「大中國」的勢力正無所不在地,利用各種可能性的集結與反撲!因此,回顧近年來各項破壞人民、文化和土地認同的事實,也是診斷候選人的依據:
        (一)當教育部「認識台灣」教材編寫時,評擊最激烈,且近乎抓狂者是誰?
        (二)當台大數學系楊維哲教授以福佬語在台大開選修課時,在立法院提出質詢,一臉鄙夷者為誰?
        (三)台北市實施高中聯招增加本土題目佔分比例時,不以為然者是誰?
        (四)一條「凱達格蘭大道」之名,讓誰在議會、媒體大作文章,期期以為不可呢?
        (五)中國新黨公布民調;支持新黨的選民,有42%願把選票投給馬英九,卻只有20%左右的選民願投給王建愃!是誰更被「反李登輝」的新黨接受!
        (六)仔細看一看:宋楚瑜一哭二鬧三請辭的恃寵而驕、反凍省的圖窮匕見和馬英九二百次信誓旦旦堅稱不選,卻為了統一中國的使命而戰。
        這些都是目前展現在台灣人生活中的現實,究其歧異之兩極;不過是單純的土地認同與國家認同而已。
        最近台北市長選戰,因葉菊蘭立委「新賣台集團」論,及陳水扁「這次選舉是台灣民進黨VS中國新黨」之論,引發馬英九、王建諠陣營,以阿扁挑起族群問題而大肆口誅筆伐,加上統派媒體順勢操作,看來台灣似乎不只籠罩在「瑞伯」的狂風暴雨中,陳水扁簡直就是挑起族群戰火的歷史罪人一般。其實,我們很清楚,台灣那有族群問題。「本省人」尤其能包容「外省人」,君不見最近沈富雄立委於中視現場節目中,提出一個嚴肅的數字:支持馬英九與陳水扁的「外省人」比例是7:1,相反的支持馬英九與陳水扁的「本省人」比例則是48%:52%。「本省」台灣人是何等寬厚!,相對的把「省籍」區分得如此計較的,又是誰的支持者?所以說:台灣沒有省籍問題,只有國籍問題而已。
        被人認同不光是自己的主觀的期望,還有客觀的被認知及形塑所致。試問有誰會把陳水扁看成貴賓狗或披薩?如果民調是:陳水扁=土狗、包子,則馬英九如假包換就是=貴賓狗、披薩,這就是認同的問題。台灣被認同,必須建立在它是一個要昂然走入國際社會的國家之名,而不是如馬英九者所期待的:昔日台灣是反共的基地,今日台灣是為統一中國而存在。凡視台灣為邊陲、為地方、為地區者,絕不是一個誇稱具有國際觀候選人之所為。
        雅典人是有強烈的國家、文化認同,因此擊敗比她大五十倍的波斯帝國。猶太人具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因此在戰後獨立建國國並奮身抗拒阿拉伯人的侵襲。美國報業人士尤金‧邁爾(華盛頓郵報創辦人)曾說:「如果你徹底探討正確的理念,並把它們翻譯成人民能懂的語言,就擁有非常強大、非常慈善的力量,人都喜歡被教導應該去想什麼。」那台灣人,投誰一票?不是很清楚嗎!
 
《教育改革》
國一認識台灣地理篇課程總檢討(上)
文/李玉珠(永平中學)
一、前言:
        世界各國為了知己知彼以立足於國際舞台,莫不加強地理課程的教學。因為地理教育培養下一代國民有能力去瞭解人與土地的關係,認識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互動及各種地理概念和技術;如對地理現象的觀察、時差的換算和地圖的判讀與應用等。同時認識自己的國家和地球村的關係,進而在世界上為自己的國家與人民謀取最大的福利並與全球各國共存共榮。這些能力的培養在目前中學教育的各學科當中,只有地理科教學可以達到這些功能。
        正如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名言:「教育足以興國,足以亡國。」但是,曾幾何時我國的文官考試科目,悄悄的將「地理」科目改換為「地球科學」,令國內地理學界一陣錯愕!在驚訝、錯愕之餘,我們應該檢討:我國長期以來的地理教育是否達到培養國民經營、治理國家鄉土、社區的能力。即將邁入21世紀之際,我們除了面對各種千變萬化的國際情勢和中國的各種文攻武赫、軟硬兼施的種種壓力,同時更要面對國內種種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變遷。此時地理教育如果不能迎合世界潮流,訓練出具有清楚的國家認同與國家意識的現代國民去面對這些挑戰,而僅止於對「故國」——中華民國或他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山川、河流、鐵路、都市的背誦、歌詠和記憶,則地理教學這門課程反而成為毒害台灣國民國家意識的藥劑。
        因此在民意的支持和有識之士多年的努力奔波、要求與施壓之下,教育部終於首肯,於1997年8月起在國中一年級開設「認識台灣」的課程。內容包括地理篇、歷史篇、社會篇三個科目。乍看之下,我們的教育好像大幅的改革了,課程中加進了久被忽略的母親——台灣。但是只要一打開這些教科書、閱讀其內容,就可以發現這些課程的教材,令人不滿意的地方不勝枚舉,尤其地理篇最嚴重。現在我們就其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學時數和其教育目標做一個總檢討。
二、本文:
        1.首先就「認識台灣」地理篇的新課程標準來看:
        新課程標準將「台灣地理」自「中國地理」抽出自成一冊名為「認識台灣地理篇」,而另稱「中國地理」為「地理」,並指稱「中國」即「中華民國」的簡稱,無視於現實國際形勢,內容竟然與舉世認知差異極大且與事實完全不符。例如:「中國」疆域像秋海棠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人民共和國和台灣,而且其首都在南京,甚至於又矛盾的把台灣標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一部分。不僅自甘臣屬於中國,混淆國際視聽,且將之列為教科書,愚化國民、出賣國家予中國。
        2.就教學時數與教材比重來講:小學地理教學係以認識本鄉鎮、本縣市為主。國中地理應以認識「本國地理」為主,外國地理為輔,「台灣地理」課程應占總地理課程2/5,中國及其他世界各國應占3/5。中國因鄰近我國的特殊關係、戰略地位的考量可加重為1/5,而不應該是現行的54%,反客為主。
        就教學時數來講:「台灣地理」和「中國地理」授課時數比例是18%比54%。明顯的輕本國而重中國的大中國主義殖民心態,對現代國民的培育是錯誤的,顯然在替中華人民共和國訓練國民,混淆我國民的國家認同,斬傷我國家意識的建立,是典型的亡國奴行徑。
        3.就教材內容而言:
        綜觀整本認識台灣地理篇的教材內容:一到六章講台灣的自然地理,七到十五章講台灣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的部份花了許多篇幅介紹一些概括性的地學通論,真正比較具象的台灣自然地理現象的闡述非常有限。以致於學生讀了台灣地理對台灣自然景觀的了解也就非常稀少,根本談不上培養愛鄉愛國的情操。比起國二有關中國地理的詳細與美化真有地與天之別。執政黨的國民教育要把台灣人推往何處?在此昭然若揭。
        台灣人文地理的部份,也是花費許多寶貴的篇章介紹一些粗淺的人文地理學概念和籠統的、模糊的現象。介紹地學通論的東西,本來也無可厚非,問題是,所餘用來介紹台灣地理自然、人文現象的篇幅就非常有限了。美其名要大幅改革教科書,落實本土教育,其實是用偷天換日的手法自欺欺人。國人對台灣地理環境的了解仍然一知半解,更別提能使台灣海島人民共繪永續經營台灣的藍圖了。
        總而言之,就台灣地理課程而言,這本教材是非常不足的,連最基本的全台分區介紹都付之闕如更別說廿一縣市的介紹了。「認識台灣」地理篇實施教學至今一年多,筆者實際教學五個班級約二百名學生,發覺學生讀完這本課本後對全台各縣市或各地理區的人文、自然景觀仍然相當陌生,甚至於混淆不清。相較於對中國地理山川、景物的瞭解且琅琅上口的熟稔,令人感到十足痛心。(下期續完)
 
《生態主義》
「毀類」台灣!
文/林碧堯(東海大學化學系教授)
        一九九八年金融風暴中,從東北亞的北海道,到東南亞的新加坡剛好走了一個來回。札幌的千歲機場相當忙碌,新加坡的樟宜機場反而冷漠異常;自然與人工似乎也反應在經濟不景氣中。
        七月底趁日本朋友反核立碑之便,首先落腳青森,雖然不是首次蒞臨,這次卻以比較寬鬆的心情鳥瞰上北半島的完整林相,比起台灣的「臭頭」處處,「疼惜鄉土」顯然不在台灣之下!朋友安排我住進弘前市郊的大坊溫泉,打開窗戶是一片稻田,迎客的竟是窗台上錢幣大小的樹蛙,圓滾滾的大眼睛直瞪來自台灣的稀客!日本國內航線以「吝嗇」出名,旅社的「便餐」卻好自在!尤其吸引我的不在菜餚貨色,而是米香迷人!打開電鍋噴出的米香,彷若兒童時期鄉下的大鍋飯,不自覺多添了一碗飯。六十年代的台灣環境似乎重現在賀平町的小鎮上,清靜幽雅,處處顯得和諧而不做作!小雜貨店的老板獲知台灣客心儀青森蘋果,竟然在翌日清晨將「庫存」的大蘋果免費送到旅社來,如此「不進步」的小鎮還可以在台灣找到嗎?比較「文明」的旅遊地點是到北海道都會去的洞爺湖,但和台灣的日月潭比起來,湖光山色並「不怎麼樣」。且日本的「山形」相當「沒個性」,但日本人卻「寶貝」到「不可思議」的程度,難怪一個日月潭被「聰明的台灣」糟蹋到「不屑一顧」的境界!洞爺湖還以溫泉聞名,「市儈氣」仍可在街道上感受得到,但其規畫與管理,比起台灣「溫泉名勝」的慘不忍睹式的經營,台灣的確是暴殄天物!
        新加坡是一個以「乾淨」當招牌的城市國家,但是其乾淨給旅客的感受是「別有滋味」!在追求「自然」上處處可見其斧鑿痕跡,但亦顯示新加坡政府的苦心和用心。在天然資源上新加坡極端貧乏,因此也特別地「爭取」與珍惜。最典型的莫過於聖淘沙島的開發與經營,從「無」到「有」的奇跡令人佩服,但是「人工」的格局與品味畢竟和「自然」有段距離。台灣的離島資源比起聖淘沙何等豐厚,但卻不見珍惜,只有摧殘!新加坡政府的環保法令推行更非台灣所及!樟宜機場附近除高爾夫球場外更見野鳥棲息地的設置,是宣傳也是落實。旅館內,盥洗室內的告示:請珍惜用水,籲請旅客「再用毛巾」,那是針對「過客心態」最好的教育。它只用英日文,看不到漢字,或許他們也知道那樣的告示對華人無效吧!台灣的環保成為口號,甚至作秀,不知是否和台灣的天然資源太豐富有關?
        回程的飛機正好沿著台灣西海岸由南向北飛行,眼看著「江塵萬丈」下的寶島,卻毫無「雀躍」的返鄉之情。麥寮工業區成了凸出的地標,也是工業化雲林的標誌;緊接著看到了台中港,若非「鐵達尼四煙囪」的指引,台中港很容易錯過,比起新加坡繁忙的船舶,台中港正處於休眠狀態!「經濟奇蹟」下的台灣,相較於北海道和新加坡,是何等的「毀類」!
        最富生態資源的台灣——生養一群最「匪類」的人民!
        註一:「毀類」是珍惜的反義字,恰與「匪類」同音。註二:台中大電廠的四支煙囪,極似鐵達尼號泊於台中港。
 
《思戀台灣》
我的成長
初一時的導師因聽不懂台語,經常在班上鬧笑話。
有一次她來上英語課,看到同學張坤波趴在桌上不停地哭,便追問他被誰欺負,
這個同學一直不回答,後來被老師問急了,他才站起來說:「報、報告老師,
是莊振杉抓我的『爛爬』」此話一出,全班頓時轟堂大笑,
文/黃瑞疆(宜蘭高中)
        1954年,正是台灣戰後嬰兒潮的高峰年,台灣人在蔣介石政權「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盪,五年成功。」的口號下努力「生產」。人口暴增的結果,導致1978年每三個役男中就有一個免服正規兵役的怪現象。屬馬的本人躬逢其時,1954年3月出生於宜蘭三星一個破落地主的家庭。
        家曾祖清末由頭城移居三星,是三星(古稱叭哩沙)第三代之拓墾者,坐擁四、五十甲土地,並成為太平山林場最大的民間業主。由於「喊水會堅凍」,日本刑事每次偵辦重大刑案時都知會他老先生。但俗語說:「好額(有錢)袂過三代」。不久三叔公淪為宜蘭頭號流氓,人稱「流氓狗沙」或「狗沙德」,加上三七五減租的衝擊,黃家家產因此迅速敗盡,至家父這一代已是支離破碎,負債累累。
        1960年夏,波蜜拉颱風襲捲宜蘭,造成全縣近半房舍毀損。黃家三合院祖厝片瓦不存,屋樑東倒西歪。更不幸的是,甫將入小學的本人,因右腳板被銹蝕的五吋釘刺穿導致嚴重破傷風,於省立宜蘭醫院躺了三個月,最後總算在鬼門關前撿回一條命,但卻成了每天「咬緊牙關」的啞巴,直到八歲入學才又恢復說話的能力。
        1967年考入三星初中,災難之神再度降臨,因肝病延後兩週才到學校報到。當時家母變賣手飾,一手提著一麻袋土豆,另一隻手抓住兩隻土雞,再三拜託年輕的「外省」女導師幫忙。三年後,我終於以優異成績進入省立宜中,但不到一學期又罹患嚴重痔瘡,後來靠偏方治癒,僥倖地免於密醫的騙財之災。1973年,災難追隨本人南下高雄師範學院,大一暑假,連期末考都來不及上場,就拖著嚴重十二指腸潰瘍回宜蘭就醫。
        也許沒落家族的境遇造成早熟的個性,在多災多難的成長過程中,我記下了一些值得回味的往事。大約在小學三、四年級左右,有一次往橘子園的半山路上,赫然看見一條兩頭蛇橫在路中央,雖然知道古代中國孫叔敖殺兩頭蛇造福後人的神話,我依舊決定放這兩頭蛇的生路,事後證明這個做法是真正文明且合乎生態觀念的。也是那個年紀的某個夏天夜裡,,三更半夜起來小便,感覺屋外如同白晝一般,算算又非月圓,不禁好奇走到外面一看原來南邊山頭正掛著圓月般的一顆巨大彗星,尾巴掃向半天空,當時內心的震撼,至今仍難以忘懷。想想這樣的天文「驚艷」又豈是1986年的哈雷彗星及近年的百武彗星,海爾、波普彗星給予世人的衝擊與感動所能相提並論呢?
        初中三年,日子雖然陰暗晦澀,趣事卻也不少。例如,初一時的導師因聽不懂台語,經常在班上鬧笑話。有一次她來上英語課,看到同學張坤波趴在桌上不停地哭,便追問他被誰欺負,這個同學一直不回答,後來被老師問急了,他才站起來說:「報、報告老師,是莊振杉抓我的『爛爬』」此話一出,全班頓時轟堂大笑,導師一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忙問旁邊同學,什麼是「爛爬」,結果沒有人敢回答。老師只好叫班長去問。這班長叫官裕良,是前省議員官來壽的兒子,郭倍宏台大土木系同學。當時人長得小巧可愛,他跑到老師面前大聲喊說:報告老師,是這裡啦,下面啦。一邊還用手指著自己的私處,惹得全班又轟聲雷動。
        初二那年,班上陳鴻章同學和隔壁班女生談戀愛,後來兩人鬧意氣,利用下課時間在學校中庭談判,大夥兒則躲在教室門縫準備觀戰,不料傳來一聲輕脆的巴掌聲,接著便看到陳鴻章垂頭喪氣地走回教室,左邊臉頰還留下一記鮮紅的手掌印,從此全班便稱他女朋友叫「伍佰」。
        初三那年,男、女生班級被分開在兩排教室上課,中間隔著中庭遙遙相望,彷如牛郎織女隔著銀河一般。等到畢業前幾週,班上開始有人帶著望遠鏡來看對方女生,有一天大夥兒正看得起勁時,現在宜蘭經營「名科牙醫」的李國進同學突然驚叫一聲,原來他發現對方女生也正用著望遠鏡在看我們呢?
        除了這些半生不熟的慘綠少年男女往事外,政治意識也在我心中不知不覺萌芽滋長,只是一開始便誤陷在大中國意識的網羅中而不自知罷了。例如教地理的秦老師,雖然他一再辯稱因誤以為上演龍門客棧才去看脫衣舞而令人不齒外,他那「台灣在東北森林中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公園罷了」的比喻,以及「反攻大陸後,台灣人都可到大陸做縣長」的說法,更深深扭曲了每一個幼小台灣人的心靈,嚴重誤導台灣人的價值判斷。台灣人在國民黨天羅地網般的大一統教育觀點下,有幸尚能保有獨立建國意志如你、我者能有幾人?也許生於憂患的哲理,將促使苦難的台灣,一步一步走向真正獨立幸福的國度吧。
 
《客家台語詩選》
文/馮輝岳
睡飽食,
食飽睡,這種日子捱無愛,
發夢都想
飆到大山背
走醒、糠胎、傳後代
 
《客家童謠欣賞》
落雨毛喂——打蝦公,打到三斤半,給你母做月半。——落雨毛(一)
落雨毛喂——打蝦公,打到三斤半,唔夠你母做月半。——落雨毛(二)
《鶴佬童謠欣賞》
鴨卵身,雞卵面,予你後擺好親情來相稱——鴨卵身。 ah-nng7-sin, ke/koe-nng7-bin7, hoo7 li2 au7-pai2 ho2 chhin-chiann5, lai5 sio-thin7。——ah-nng7-si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