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掠影》
李梅樹
〈1902~0983〉台北三峽人。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後到瑞芳公學校任教。文石川欽一郎二度回台,特地回母校跟石川再學水彩,石川畫作中的台灣之美,給他非常大的啟示。1928年赴日進東京美術學校向岡田三郎助學習外光派,畢業的成績九十八分,名列班上第八名,表現傑出。他鑽研過古典、浪漫、寫實、印象等西洋畫派,但繪畫精神終於回歸鄉土的本位。極度關切台灣民俗藝術,籌資重建台北縣三峽祖師廟,創立真正具本土風格之宗教藝術殿堂。
改國名救台灣
文/劉明新 〈新埔國中〉
繼一九九二年被韓國斷交後,明年年底,南非這個「中華民國」僅存的邦交大國,也將斷交而去。
如韓國一樣,南非終究做了理性的選擇;成認真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拋棄假中國〈中華民國〉。可以預料的是,只要假中國〈中華民國〉仍然不願面對事實,更改國名,仍執迷不悟地繼續高喊統一下去,僅存的二十九個邦交小國,勢必也會陸續斷交而去。屆時,假中國完全被摒棄在國際社會之外,台灣也逐步被香港化後,就是任中國予取予求,豎白旗投降的時候了!中國又何須武力犯台?「上兵伐謀〈謀略〉,其次伐交〈外交〉」,只要與台灣島內的統派份子聲氣相求,互為犄角,死纏爛打地繼續持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國號和體制,就足以「不戰而屈人之『國』」,併吞台灣而有餘了!
在台北市選舉時,為甚麼某政黨會激情演出「捍衛中華民國」的荒謬劇,今年三月總統大選時,為甚麼會有候選人高喊「勤修內政,國防和外交休兵」的口號?又為甚麼在南非宣佈語「中華民國」斷交時,這些「中華民國的捍衛者」卻無片言隻字批評「中共」,反而口徑一致地批判「中華民國」的務實外交和元首外交有台獨傾向,太刺激「中共」才會有斷交的結果?對「中共」何其體貼,對「中華民國」又何其無情!答案很簡單:「捍衛中華民國」事假,「防止台灣獨立」事真;「愛台灣」是障眼法,「向中國交心表態」才是棉裡針。只要逼李登輝政權乖乖聽話,繼續維持中華民國的體制,台灣就永遠走不進國際社會,台獨也就自然如鏡花水月。然後更進一步,提倡台灣的國防和外交休兵,有如人之自殘,斷手斷腳,自廢武功,令台灣足不出台灣,國防部足以自保,再加上經濟的大失血,則連維持現狀的「獨台」的本錢也喪盡,甚至談判籌碼也都敗光。中國統一於焉完成!統派份子與媒體之所以狂熱地一面高喊「捍衛中華民國」,一面卻不停叫囂「國防、外交休兵」,其包藏禍心與賣台謀略在此!時間對台灣以及為不利。
悲哀的是,長期受國民黨洗腦的台灣人民卻依舊懵然不覺,猶是經濟掛帥,得過且過。甚至被統派媒體搞得懷憂喪志,毫無志氣。「中華民國」這塊招牌就像宋七力的世紀謊言,有如強壓在台灣人心上的魔咒,讓台灣人看不清楚自身的處境和危機,也史國家的認同產生錯亂!此咒不除,台灣將永無前途。
大多數台灣人從未深思「國家是為何而存在的?」國家只是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與尊嚴的手段,人民的幸福才是目的。因此當一個國家或國號再也無法達到這些目的十,人民當然有權推翻它或改變它。放眼世界,改變國號又算得了甚麼?蒙古人民共和國不是改成蒙古國了嗎?緬甸不是改為棉瑪嗎?羅德西亞不是改為辛巴威嗎?錫蘭不是改成斯里蘭卡嗎?而柬普寨不也是改成高棉了嗎?……然而,為甚麼獨獨只有假的「中華民國」不能換成全世界通用的真「台灣」呢?台灣人民為甚麼對「中華民國」如此愚忠而自斷生機和前途呢?這是毫無道理的。
美國偉大的總統林肯曾經說過一段名言:「你可以永久地欺騙少數人民,也可以暫時地欺騙所有人民。」拿「中華民國」這塊假的招牌來說,它可以永遠欺騙少數統派義和團,也可以短暫地欺騙台灣人民五十一年,但是,能永久欺騙逐漸覺醒的台灣人民嗎?
以南非斷交為鑑,該是我們全體台灣人民勇敢地擔負歷史任務,改國名,就台灣以圖存的時候了。台灣人民再不奮起,將會因歷史的悲劇而再度哭泣,一切將後悔莫及了!
《教育改革》
考試V.S升學主義
從公民科試題事件談起〈上〉
文/莫子
彰安國中的公民月考試題,最近引起熱烈討論。其實這樣的事件以前也曾發現過,只是大都因命題教師政治理念比較親近反對黨,使得整個事件很快地被簡單的歸類為政治事件,或是教師個人對政治不滿的情緒發洩。事件最後的處理方式不外乎:〈一〉教育主管單位透過媒體表示「這份試題不算分最好」「我們尊重教師的教學自主權,但亦不可太……」,趁機再給全國教師一個口頭警告:「不要忘了我們〈教育部〉的存在」。〈二〉學校方面則是「本題送分」「從寬給分」草草帶過。之後隨著新聞熱度的消逝很快地如同其它事件一樣被丟進“資源回收筒”,等待下次的再炒作。
然而當我們認真的面對這些問題時,發現這樣的事件並不只是簡單的泛政治化和命題老師個人情緒發洩而已。我們觀察到這種試卷的命題幾乎是出現在人文科目上,並且被認為脫軌的題目大都結合了社會事件。以這次出問題的公民試題來說,便結合了政治掃黑、民代的職責及九年國教等問題。之所以如此也許可從人文科學的特性及台灣人的人文學科教育兩方面來談。本來人文學科相對自然學科而言就更具現實感與社會性,而人的複雜及社會的多變也不同於自然科學的統一性,使得批判成為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學習能力。就國中的人文學科公民科而言,其教育目標不外乎培養民主社會中的現代公民,同時培養關心國家社會的情操。
因此,人文學科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對人和社會的關懷,再從中學習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但當我們回頭來看現行的教科書內容及考試題目是否能符合上述教學目標時,就不難發現我們的教材尤其是人文學科〈比如地理、歷史、公民、國文等〉與現實社會脫節,考試命題更存在許多封閉性的題目。而這次的公民科試題,只是以具體的命題方式結合爭議的本土時事,凸顯教材的荒謬性及傳統考試命題的保守性,試圖藉此實踐人文學科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及對人及社會關懷基本的素養。這樣的教育問題也說明了:為什麼台灣在社會開放自由的過程中,人民的民主素養沒有相對提升。
而如果因為試題中有政治議題、本土事件,就被視為泛政治化,那只是代表白色恐怖的遺毒依舊殘留在人民的心中,儘管解嚴了心中的警戒總仍然存在。對社會議題性的試題不安,也是對公民教育希望學生關懷國家社會,培養民主時代的公民的最大諷刺。另外,負責教科書內容審定的教育部官員犬儒的回答「這份試題不算最好…我們尊重教師的教學自主權,但亦不可太…」正好凸顯出教育主管大老及不知反省的心態,也讓我們終於領悟編這種教材的人,才是將課程教材真正政治化的元兇。
每次這樣的事件發生,總因牽扯的老師有明顯的「本土反對黨」特質而受到扭曲與質疑,在我看來這不過是保守人士轉移問題的方法,其實這些老師反而比較用心思考教育問題,認真從事教育工作,應該反省的是抱殘守缺不願改革的教育當局。至於由此問題推衍的考試及升學主義問題留待下期在談。
《文化觀察》
請您與我一起思考文化〈三〉
文/劉大和 〈光啟高中〉
「台灣教師」每一期的版面上,都會發現編輯很用心的刊載了近代台灣知名畫家生平與作品介紹,這股舊年代的繪畫思潮和作品,對我來說,常常代表一種淡淡的鄉愁,這些作品不僅象徵台灣的先人有高度的藝術作品呈現於世,在他們的取材中,也可發現一種已不復存在卻令人懷念、而且是許多人共同記憶的年代。
於是一種歷史的深刻感就宣染開來。沒有藝術的民族,就像默默生活的一群人,沒有東西可資紀念,沒有傳說可資記憶,一代又一代,找不到多少尊嚴與驕傲!
在台灣,藝術常被視為是奢侈品,近年來,則成為新興中產階級自我炫耀的裝飾品。台灣的文化界,不但貧瘠,而且缺乏和人民與社會的聯繫,不管是藝術家也好,社會大眾也好,我們實在都需要反省。其實藝術不只是奢侈的享受,藝術也象徵著身為一個人的特權,人因為可以感受得更多更細緻,讓人更能有能力創造一個真善美的社會;甚且,藝術把人的情感聯繫起來,讓平淡與壓力的現實生活有了美麗的夢想。
或許您不以為然吧!?又或說您看過這篇文章以後就淡忘了。那就讓我舉個類比的例子吧:許多人都很喜歡看職業棒球,每天佔據了那麼多的新聞篇幅,常常聽人談論,就可以知道其中帶來許多快樂,而人類學裡,也把這種活動稱為是一個社會所必須的,因為許多陌生人就可以藉由棒球交談起來,甚至非常的興奮,許多重要球賽更如節慶一般,在人們共同關心中,彼此的陌生感拉近了。記得我們小的時候,棒球也是被視為是「無用之業」。不過當它為人們帶來歡樂以後,就變的重要了。據此,我們又何必褊狹的看待藝術?或許藝術所能提供的更多,至於許多人認為藝術太艱深了,那就更令人不解。看看台灣這些舊年代畫家的作品,就可以感覺一種親切感與溫暖。也有人說,藝術實在是太昂貴了,然而站在欣賞的角度上,藝術實在是不昂貴,進美術館看畫只要十元,比買一份報紙都還要便宜。那麼到底問題出現在哪裡呢?我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不難解答。教育、價值觀等。
寫到這裡,已近尾聲,還記得我所提的三個文化觀察的主軸嗎?一是經濟現實對文化的影響,二是一個社會體制對善惡的認知與其結果,三是人類對於音樂、建築、繪畫、思想……等的表現。我相信,一個較好的社會是在上述的主軸完備之下才能構築而成,或許您會覺得過於抽象了,但是,我想請您不妨帶著這些觀念來思考台灣的文化現象,當我們審視個別的文化現象時,建議您別忘了從整體的觀點來衡量。
《島嶼文學》
楊逵的「鵝媽媽出嫁」
文/邱麗卿〈延平中學〉
如果您還有印象,在中學時代充斥著政治文告的國文課本裡,一九七六年國中課本第六冊的國文課本,乍然綻放了一朵「壓不扁得玫瑰」。它是第一篇被編入教科書裡的台灣作家作品,作者正是東海花園的楊逵先生。他為了從事農民運動二次被捕,為了簽署「和平宣言」,繫因綠島二十年。
延續了賴和的反抗精神,他──是不朽的老兵。
深受社會主義思想影響的楊逵,早期從屠格涅夫、杜斯妥也夫斯基等文學大師的作品中,得到思想的起迪。留學日本時,又適逢馬克思主義的盛行,經過這些新思潮的洗禮,終於奠定楊逵反殖民精神的根基。他開始以文字建築理想社會遠景的希望,並親身實踐他所提揭的思考與理想。
楊逵的小說,慣以普羅大眾的勞動、生產立場,洞視資產階級剝削的本質,即他所謂的「假性共榮」的面目。以這樣的主題,藉著社會不同階層的題材逐一披露出。他最知名的小說「送報伕」。便借一赴日求職的少年,在辛苦覓得派報工作後,又受到老闆無情剝削的故事,充分反映出殖民主義裡的不公。而他以首陽農場〈即東海花園〉為背景所記下的「鵝媽媽出嫁」。情節的交錯中,道出資本社會裡共榮共存的經濟體系下,犧牲者的辛酸與悲憐。
文/劉明新 〈新埔國中〉
繼一九九二年被韓國斷交後,明年年底,南非這個「中華民國」僅存的邦交大國,也將斷交而去。
如韓國一樣,南非終究做了理性的選擇;成認真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拋棄假中國〈中華民國〉。可以預料的是,只要假中國〈中華民國〉仍然不願面對事實,更改國名,仍執迷不悟地繼續高喊統一下去,僅存的二十九個邦交小國,勢必也會陸續斷交而去。屆時,假中國完全被摒棄在國際社會之外,台灣也逐步被香港化後,就是任中國予取予求,豎白旗投降的時候了!中國又何須武力犯台?「上兵伐謀〈謀略〉,其次伐交〈外交〉」,只要與台灣島內的統派份子聲氣相求,互為犄角,死纏爛打地繼續持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國號和體制,就足以「不戰而屈人之『國』」,併吞台灣而有餘了!
在台北市選舉時,為甚麼某政黨會激情演出「捍衛中華民國」的荒謬劇,今年三月總統大選時,為甚麼會有候選人高喊「勤修內政,國防和外交休兵」的口號?又為甚麼在南非宣佈語「中華民國」斷交時,這些「中華民國的捍衛者」卻無片言隻字批評「中共」,反而口徑一致地批判「中華民國」的務實外交和元首外交有台獨傾向,太刺激「中共」才會有斷交的結果?對「中共」何其體貼,對「中華民國」又何其無情!答案很簡單:「捍衛中華民國」事假,「防止台灣獨立」事真;「愛台灣」是障眼法,「向中國交心表態」才是棉裡針。只要逼李登輝政權乖乖聽話,繼續維持中華民國的體制,台灣就永遠走不進國際社會,台獨也就自然如鏡花水月。然後更進一步,提倡台灣的國防和外交休兵,有如人之自殘,斷手斷腳,自廢武功,令台灣足不出台灣,國防部足以自保,再加上經濟的大失血,則連維持現狀的「獨台」的本錢也喪盡,甚至談判籌碼也都敗光。中國統一於焉完成!統派份子與媒體之所以狂熱地一面高喊「捍衛中華民國」,一面卻不停叫囂「國防、外交休兵」,其包藏禍心與賣台謀略在此!時間對台灣以及為不利。
悲哀的是,長期受國民黨洗腦的台灣人民卻依舊懵然不覺,猶是經濟掛帥,得過且過。甚至被統派媒體搞得懷憂喪志,毫無志氣。「中華民國」這塊招牌就像宋七力的世紀謊言,有如強壓在台灣人心上的魔咒,讓台灣人看不清楚自身的處境和危機,也史國家的認同產生錯亂!此咒不除,台灣將永無前途。
大多數台灣人從未深思「國家是為何而存在的?」國家只是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與尊嚴的手段,人民的幸福才是目的。因此當一個國家或國號再也無法達到這些目的十,人民當然有權推翻它或改變它。放眼世界,改變國號又算得了甚麼?蒙古人民共和國不是改成蒙古國了嗎?緬甸不是改為棉瑪嗎?羅德西亞不是改為辛巴威嗎?錫蘭不是改成斯里蘭卡嗎?而柬普寨不也是改成高棉了嗎?……然而,為甚麼獨獨只有假的「中華民國」不能換成全世界通用的真「台灣」呢?台灣人民為甚麼對「中華民國」如此愚忠而自斷生機和前途呢?這是毫無道理的。
美國偉大的總統林肯曾經說過一段名言:「你可以永久地欺騙少數人民,也可以暫時地欺騙所有人民。」拿「中華民國」這塊假的招牌來說,它可以永遠欺騙少數統派義和團,也可以短暫地欺騙台灣人民五十一年,但是,能永久欺騙逐漸覺醒的台灣人民嗎?
以南非斷交為鑑,該是我們全體台灣人民勇敢地擔負歷史任務,改國名,就台灣以圖存的時候了。台灣人民再不奮起,將會因歷史的悲劇而再度哭泣,一切將後悔莫及了!
《教育改革》
考試V.S升學主義
從公民科試題事件談起〈上〉
文/莫子
彰安國中的公民月考試題,最近引起熱烈討論。其實這樣的事件以前也曾發現過,只是大都因命題教師政治理念比較親近反對黨,使得整個事件很快地被簡單的歸類為政治事件,或是教師個人對政治不滿的情緒發洩。事件最後的處理方式不外乎:〈一〉教育主管單位透過媒體表示「這份試題不算分最好」「我們尊重教師的教學自主權,但亦不可太……」,趁機再給全國教師一個口頭警告:「不要忘了我們〈教育部〉的存在」。〈二〉學校方面則是「本題送分」「從寬給分」草草帶過。之後隨著新聞熱度的消逝很快地如同其它事件一樣被丟進“資源回收筒”,等待下次的再炒作。
然而當我們認真的面對這些問題時,發現這樣的事件並不只是簡單的泛政治化和命題老師個人情緒發洩而已。我們觀察到這種試卷的命題幾乎是出現在人文科目上,並且被認為脫軌的題目大都結合了社會事件。以這次出問題的公民試題來說,便結合了政治掃黑、民代的職責及九年國教等問題。之所以如此也許可從人文科學的特性及台灣人的人文學科教育兩方面來談。本來人文學科相對自然學科而言就更具現實感與社會性,而人的複雜及社會的多變也不同於自然科學的統一性,使得批判成為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學習能力。就國中的人文學科公民科而言,其教育目標不外乎培養民主社會中的現代公民,同時培養關心國家社會的情操。
因此,人文學科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對人和社會的關懷,再從中學習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但當我們回頭來看現行的教科書內容及考試題目是否能符合上述教學目標時,就不難發現我們的教材尤其是人文學科〈比如地理、歷史、公民、國文等〉與現實社會脫節,考試命題更存在許多封閉性的題目。而這次的公民科試題,只是以具體的命題方式結合爭議的本土時事,凸顯教材的荒謬性及傳統考試命題的保守性,試圖藉此實踐人文學科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及對人及社會關懷基本的素養。這樣的教育問題也說明了:為什麼台灣在社會開放自由的過程中,人民的民主素養沒有相對提升。
而如果因為試題中有政治議題、本土事件,就被視為泛政治化,那只是代表白色恐怖的遺毒依舊殘留在人民的心中,儘管解嚴了心中的警戒總仍然存在。對社會議題性的試題不安,也是對公民教育希望學生關懷國家社會,培養民主時代的公民的最大諷刺。另外,負責教科書內容審定的教育部官員犬儒的回答「這份試題不算最好…我們尊重教師的教學自主權,但亦不可太…」正好凸顯出教育主管大老及不知反省的心態,也讓我們終於領悟編這種教材的人,才是將課程教材真正政治化的元兇。
每次這樣的事件發生,總因牽扯的老師有明顯的「本土反對黨」特質而受到扭曲與質疑,在我看來這不過是保守人士轉移問題的方法,其實這些老師反而比較用心思考教育問題,認真從事教育工作,應該反省的是抱殘守缺不願改革的教育當局。至於由此問題推衍的考試及升學主義問題留待下期在談。
《文化觀察》
請您與我一起思考文化〈三〉
文/劉大和 〈光啟高中〉
「台灣教師」每一期的版面上,都會發現編輯很用心的刊載了近代台灣知名畫家生平與作品介紹,這股舊年代的繪畫思潮和作品,對我來說,常常代表一種淡淡的鄉愁,這些作品不僅象徵台灣的先人有高度的藝術作品呈現於世,在他們的取材中,也可發現一種已不復存在卻令人懷念、而且是許多人共同記憶的年代。
於是一種歷史的深刻感就宣染開來。沒有藝術的民族,就像默默生活的一群人,沒有東西可資紀念,沒有傳說可資記憶,一代又一代,找不到多少尊嚴與驕傲!
在台灣,藝術常被視為是奢侈品,近年來,則成為新興中產階級自我炫耀的裝飾品。台灣的文化界,不但貧瘠,而且缺乏和人民與社會的聯繫,不管是藝術家也好,社會大眾也好,我們實在都需要反省。其實藝術不只是奢侈的享受,藝術也象徵著身為一個人的特權,人因為可以感受得更多更細緻,讓人更能有能力創造一個真善美的社會;甚且,藝術把人的情感聯繫起來,讓平淡與壓力的現實生活有了美麗的夢想。
或許您不以為然吧!?又或說您看過這篇文章以後就淡忘了。那就讓我舉個類比的例子吧:許多人都很喜歡看職業棒球,每天佔據了那麼多的新聞篇幅,常常聽人談論,就可以知道其中帶來許多快樂,而人類學裡,也把這種活動稱為是一個社會所必須的,因為許多陌生人就可以藉由棒球交談起來,甚至非常的興奮,許多重要球賽更如節慶一般,在人們共同關心中,彼此的陌生感拉近了。記得我們小的時候,棒球也是被視為是「無用之業」。不過當它為人們帶來歡樂以後,就變的重要了。據此,我們又何必褊狹的看待藝術?或許藝術所能提供的更多,至於許多人認為藝術太艱深了,那就更令人不解。看看台灣這些舊年代畫家的作品,就可以感覺一種親切感與溫暖。也有人說,藝術實在是太昂貴了,然而站在欣賞的角度上,藝術實在是不昂貴,進美術館看畫只要十元,比買一份報紙都還要便宜。那麼到底問題出現在哪裡呢?我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不難解答。教育、價值觀等。
寫到這裡,已近尾聲,還記得我所提的三個文化觀察的主軸嗎?一是經濟現實對文化的影響,二是一個社會體制對善惡的認知與其結果,三是人類對於音樂、建築、繪畫、思想……等的表現。我相信,一個較好的社會是在上述的主軸完備之下才能構築而成,或許您會覺得過於抽象了,但是,我想請您不妨帶著這些觀念來思考台灣的文化現象,當我們審視個別的文化現象時,建議您別忘了從整體的觀點來衡量。
《島嶼文學》
楊逵的「鵝媽媽出嫁」
文/邱麗卿〈延平中學〉
如果您還有印象,在中學時代充斥著政治文告的國文課本裡,一九七六年國中課本第六冊的國文課本,乍然綻放了一朵「壓不扁得玫瑰」。它是第一篇被編入教科書裡的台灣作家作品,作者正是東海花園的楊逵先生。他為了從事農民運動二次被捕,為了簽署「和平宣言」,繫因綠島二十年。
延續了賴和的反抗精神,他──是不朽的老兵。
深受社會主義思想影響的楊逵,早期從屠格涅夫、杜斯妥也夫斯基等文學大師的作品中,得到思想的起迪。留學日本時,又適逢馬克思主義的盛行,經過這些新思潮的洗禮,終於奠定楊逵反殖民精神的根基。他開始以文字建築理想社會遠景的希望,並親身實踐他所提揭的思考與理想。
楊逵的小說,慣以普羅大眾的勞動、生產立場,洞視資產階級剝削的本質,即他所謂的「假性共榮」的面目。以這樣的主題,藉著社會不同階層的題材逐一披露出。他最知名的小說「送報伕」。便借一赴日求職的少年,在辛苦覓得派報工作後,又受到老闆無情剝削的故事,充分反映出殖民主義裡的不公。而他以首陽農場〈即東海花園〉為背景所記下的「鵝媽媽出嫁」。情節的交錯中,道出資本社會裡共榮共存的經濟體系下,犧牲者的辛酸與悲憐。
小說以追憶新喪故友林文欽為始,把現實的殘酷與林文欽所研究的共榮經濟理想,共同呈現為反諷的對比〈但作者其實是悲傷的〉。而後行筆進入花圃的生意,一個公立醫院的院長帶來一筆對主人而言金額巨大的生意,但院長希望得到主人家「夫妻鵝」中的「鵝媽媽」作為贈禮。只是孩子們捨不得,主人也不忍,終究沒有如院長所願。沒想到,院長開始千刁萬難,甚至無理地拖延付帳,直到種苗園老闆為這個老圃點破迷津,抓著母鵝送到院長家後,才出人意表順利地完成這樁買賣。
這就是「鵝媽媽」的「出嫁」。
雖則一隻鵝所換得的利益,遠非「鵝」的價值可比。但作者描繪被強嫁到院長家的額新娘時,寫牠初時驚慌,繼而寂寞地面對新處境,這樣的意境,實已清晰地呈露主旨──鵝媽媽的出嫁本身即為代價,是共存共榮經濟體中深受其害的人的畫像。被犧牲的鵝媽媽有情感、生命,然而牠不會說話,當然無力對抗不公。
面對終於收回利潤的結果,主人並未感到欣喜,反而悵然地回想到當初幫助他,最後被現實犧牲掉的故友林文欽及他未完成的著作。於是他以接續完成這本闡述真正「共存共榮經濟」的書,作為收筆,也算是作者要告訴讀者:在現實與理想之間,他所堅持的選擇究竟是什麼!
《本土戲曲》
方興未艾談歌仔戲〈一〉
文/吳秀鶯〈開南商工〉
在你我成長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有「歌仔戲經驗」,有人趕廟會看大戲;有人聽電台、看電視歌仔戲……當然,也許你年輕時對歌仔戲只是輕蔑、不屑罷了。
歌仔戲是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劇種。百餘年前,閩南的「錦歌」隨著漳州、泉州移民,傳來台灣,並且 在宜蘭落地生根。它的形成可約略分為三期:
〈一〉 歌仔陣時期:錦歌由閩南傳來台灣,和「車歌戲」合流,開始做流動性的演出。他們拿起四根長竹竿圍成表演區,即興表演,就地獻技,當時也稱做「落地掃」。
〈二〉 老歌仔時期:「落地掃」演戲是在地面上,後來轉到舞台上,劇本由散本變成完整的劇齣。
〈三〉 大戲時期:「老歌仔」上了舞台,舞台演出較成熟大約在民國出年,那時來自大陸的「亂彈」「四平戲」在宜蘭也甚風行,「老歌仔」一兼二顧,大量沿襲它們的服裝、唱作、身段;後來又汲取平劇精緻的身段、鑼鼓伴奏,歌仔戲也就堂而皇之的成型了。
歌仔戲的唱調很豐富,早期的唱調以「哭調」「都馬調」「七字仔」「江湖調」為主幹,加上歌仔戲演員在舞台上可以很隨興添加淺近詼諧的俚諺,使得台上台下束縛少,水乳交融,歌仔戲成為老一字輩台灣人的閒暇寄情。
至於歌仔戲的鼎盛時期,應是光復以後的事。民國四十五年,「拱樂社」陳澄三集資製作「薛平貴與王寶釧」的黑白歌仔戲影片,放映後,風迷寶島,歌仔戲順勢兵分三路,由野台大戲轉進廣播電台、電影,電視。
但是,轉進台灣的國民政府,挾其絕對優勢,大力扶植領導者所酷嗜的平劇,並刻意漠視、打壓本土戲種;加上社會風氣崇洋媚外,歌仔戲除了三台所扶持的戲團還各領風騷外,電台、野台歌仔戲的處境就一年不如一年。
四十多年的自生自滅環境,使曾經蓬勃一時的歌仔戲宛如夕陽殘照,不論在演員培植、劇本創新、改良、舞台技術……等各方面都陷於舊有窠臼,許多劇團在經營困難的情境下解散了,尚能維持不墬的劇團則必須靠家族力量,大家胼手胝足不計一切的投入,並隨觀眾喜好改變演出型式……
那一段被漠視的年代,談生存都不易,我們怎忍苛責歌仔戲日趨下流的演出形式?所幸,解嚴後的九十年代,一波強過一波的尋根熱潮,使歌仔戲山窮水盡間乍現曙光,終於很有尊嚴的被重視、關心,並堂而皇之的登臨國家劇場詠唱蟄伏數十年的歌仔戲。
只是數十年來歌仔戲學習人口微乎其為,人才斷層嚴重,欣賞人口也只限老一輩鄉親,如何召回年青觀賞人口、尋找優秀演出人才以及培植編導人才都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沒有舞台就沒有歌仔戲。如今歌仔戲的舞台已經尋回,許多風雨中一路行來的劇團也努力拓展揮灑空間,他們用心將傳統歌仔戲與現代劇場結合,挑演多齣口碑極佳的新劇本〈「天鵝宴」「魚孃」「殺豬狀元」「青天難斷」……〉為的是呈現歌仔戲的新面貌。但新的觀賞人口在哪裡?如何讓欣賞人口不斷層呢?
1996年11月大事紀
文/賴瑞鼎〈宜蘭高中〉
85.11.2民進黨立委翁金珠等人到監院陳情,指台灣省長宋楚瑜涉及違法違憲,挪用近200億元教育補助款要求監院彈劾。
85.11.3朝野立委104連署凍結「省」修憲提案。
85.11.4軍方將「天網」雷達系統東遷,台灣空防更加嚴密。
85.11.8教育部表示,最快在後年的公費留學考試中取消「國父思想」科。
85.11.10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表示,絕大多數宗教違建已嚴重破壞水土保持,政府應依法從嚴處理,不應該「大赦」宗教建築,使其就地合法。
同志作家許佑生與愛人葛芮,完成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場公開的同志婚禮。
85.11.13建國會會長彭明敏教授抨擊國民黨舉辦的「國發會」未把重要的國家定位問題列入討論。
85.11.17後知後覺的蒙藏委員長李厚高指出「外蒙古早已獨立,非我版圖」。
廖正豪指出掃黑不徹底,台灣會成為西西裡島第二!
85.11.18柏楊等人籌建「綠島垂淚碑」,盼白色恐怖悲情化為人權教育。
85.11.19廖正豪透露台灣目前黑底立委國代有25~50人,省市議員逾40人!〈高達1/4〉
85.11.22涉及重大利益衝突,桃園縣長劉邦友官邸血案,八死一重傷。
85.11.24李登輝依舊無法以總統身分出席本屆APEC年會,再度突顯出中國霸權及台灣國家定位模糊造成的窘境。
新竹五峰鄉及苗栗南庄鄉舉辦十年大典「夏賽族矮靈祭」。
85.11.27國光藝校爆發學長對學弟集體施暴事件。
85.11.28南非總統曼德拉宣布,將在1997年底與台灣斷交,並於1998年1月1日與中國建交:〈「一個中國」政策再度出賣台灣的前途與國格〉
85.11.29陳水扁市長要求檢警重新調查懸宕近十七年之久的林宅血案。
這就是「鵝媽媽」的「出嫁」。
雖則一隻鵝所換得的利益,遠非「鵝」的價值可比。但作者描繪被強嫁到院長家的額新娘時,寫牠初時驚慌,繼而寂寞地面對新處境,這樣的意境,實已清晰地呈露主旨──鵝媽媽的出嫁本身即為代價,是共存共榮經濟體中深受其害的人的畫像。被犧牲的鵝媽媽有情感、生命,然而牠不會說話,當然無力對抗不公。
面對終於收回利潤的結果,主人並未感到欣喜,反而悵然地回想到當初幫助他,最後被現實犧牲掉的故友林文欽及他未完成的著作。於是他以接續完成這本闡述真正「共存共榮經濟」的書,作為收筆,也算是作者要告訴讀者:在現實與理想之間,他所堅持的選擇究竟是什麼!
《本土戲曲》
方興未艾談歌仔戲〈一〉
文/吳秀鶯〈開南商工〉
在你我成長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有「歌仔戲經驗」,有人趕廟會看大戲;有人聽電台、看電視歌仔戲……當然,也許你年輕時對歌仔戲只是輕蔑、不屑罷了。
歌仔戲是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劇種。百餘年前,閩南的「錦歌」隨著漳州、泉州移民,傳來台灣,並且 在宜蘭落地生根。它的形成可約略分為三期:
〈一〉 歌仔陣時期:錦歌由閩南傳來台灣,和「車歌戲」合流,開始做流動性的演出。他們拿起四根長竹竿圍成表演區,即興表演,就地獻技,當時也稱做「落地掃」。
〈二〉 老歌仔時期:「落地掃」演戲是在地面上,後來轉到舞台上,劇本由散本變成完整的劇齣。
〈三〉 大戲時期:「老歌仔」上了舞台,舞台演出較成熟大約在民國出年,那時來自大陸的「亂彈」「四平戲」在宜蘭也甚風行,「老歌仔」一兼二顧,大量沿襲它們的服裝、唱作、身段;後來又汲取平劇精緻的身段、鑼鼓伴奏,歌仔戲也就堂而皇之的成型了。
歌仔戲的唱調很豐富,早期的唱調以「哭調」「都馬調」「七字仔」「江湖調」為主幹,加上歌仔戲演員在舞台上可以很隨興添加淺近詼諧的俚諺,使得台上台下束縛少,水乳交融,歌仔戲成為老一字輩台灣人的閒暇寄情。
至於歌仔戲的鼎盛時期,應是光復以後的事。民國四十五年,「拱樂社」陳澄三集資製作「薛平貴與王寶釧」的黑白歌仔戲影片,放映後,風迷寶島,歌仔戲順勢兵分三路,由野台大戲轉進廣播電台、電影,電視。
但是,轉進台灣的國民政府,挾其絕對優勢,大力扶植領導者所酷嗜的平劇,並刻意漠視、打壓本土戲種;加上社會風氣崇洋媚外,歌仔戲除了三台所扶持的戲團還各領風騷外,電台、野台歌仔戲的處境就一年不如一年。
四十多年的自生自滅環境,使曾經蓬勃一時的歌仔戲宛如夕陽殘照,不論在演員培植、劇本創新、改良、舞台技術……等各方面都陷於舊有窠臼,許多劇團在經營困難的情境下解散了,尚能維持不墬的劇團則必須靠家族力量,大家胼手胝足不計一切的投入,並隨觀眾喜好改變演出型式……
那一段被漠視的年代,談生存都不易,我們怎忍苛責歌仔戲日趨下流的演出形式?所幸,解嚴後的九十年代,一波強過一波的尋根熱潮,使歌仔戲山窮水盡間乍現曙光,終於很有尊嚴的被重視、關心,並堂而皇之的登臨國家劇場詠唱蟄伏數十年的歌仔戲。
只是數十年來歌仔戲學習人口微乎其為,人才斷層嚴重,欣賞人口也只限老一輩鄉親,如何召回年青觀賞人口、尋找優秀演出人才以及培植編導人才都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沒有舞台就沒有歌仔戲。如今歌仔戲的舞台已經尋回,許多風雨中一路行來的劇團也努力拓展揮灑空間,他們用心將傳統歌仔戲與現代劇場結合,挑演多齣口碑極佳的新劇本〈「天鵝宴」「魚孃」「殺豬狀元」「青天難斷」……〉為的是呈現歌仔戲的新面貌。但新的觀賞人口在哪裡?如何讓欣賞人口不斷層呢?
1996年11月大事紀
文/賴瑞鼎〈宜蘭高中〉
85.11.2民進黨立委翁金珠等人到監院陳情,指台灣省長宋楚瑜涉及違法違憲,挪用近200億元教育補助款要求監院彈劾。
85.11.3朝野立委104連署凍結「省」修憲提案。
85.11.4軍方將「天網」雷達系統東遷,台灣空防更加嚴密。
85.11.8教育部表示,最快在後年的公費留學考試中取消「國父思想」科。
85.11.10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表示,絕大多數宗教違建已嚴重破壞水土保持,政府應依法從嚴處理,不應該「大赦」宗教建築,使其就地合法。
同志作家許佑生與愛人葛芮,完成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場公開的同志婚禮。
85.11.13建國會會長彭明敏教授抨擊國民黨舉辦的「國發會」未把重要的國家定位問題列入討論。
85.11.17後知後覺的蒙藏委員長李厚高指出「外蒙古早已獨立,非我版圖」。
廖正豪指出掃黑不徹底,台灣會成為西西裡島第二!
85.11.18柏楊等人籌建「綠島垂淚碑」,盼白色恐怖悲情化為人權教育。
85.11.19廖正豪透露台灣目前黑底立委國代有25~50人,省市議員逾40人!〈高達1/4〉
85.11.22涉及重大利益衝突,桃園縣長劉邦友官邸血案,八死一重傷。
85.11.24李登輝依舊無法以總統身分出席本屆APEC年會,再度突顯出中國霸權及台灣國家定位模糊造成的窘境。
新竹五峰鄉及苗栗南庄鄉舉辦十年大典「夏賽族矮靈祭」。
85.11.27國光藝校爆發學長對學弟集體施暴事件。
85.11.28南非總統曼德拉宣布,將在1997年底與台灣斷交,並於1998年1月1日與中國建交:〈「一個中國」政策再度出賣台灣的前途與國格〉
85.11.29陳水扁市長要求檢警重新調查懸宕近十七年之久的林宅血案。
《客家童謠欣賞》
愛叫、愛笑,鴨嬤打孔竅。──鴨嬤打孔竅。
(小孩玩鬧,有人哭時,同伴以此哄笑。)
《鶴佬諺語欣賞》
《鶴佬諺語欣賞》
清明不返厝,無祖。過年不返厝,無某」前句教人慎終追遠,後句教人眷顧家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