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師聯盟機關刊物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第37期(1999/09/25)

《藝術家掠影》
鄭世璠
       1915年生於新竹市,李澤藩為其繪畫的啟萌老師,後於台北師範繼續向石川欽一郎學畫。曾任小學教師、台日、台新、新生報等報記者。也曾擔任彰化銀行研究室雜誌編輯、美術設計等工作。1933年加入台灣水彩繪畫。府展、省展、台陽美展皆獲大獎。亦曾組青雲、芳莎美展等。早期作品寫實風景為主,後漸趨半具像及幻想風格。用色鮮艷、活潑、大膽,揮灑自如。

三等車內 油彩 1977 100x80cm

華西燈影 油彩 1954 53x45.5cm 


蘭城寫舊 油彩 1950 91x72.5cm 

台陽四十年 油彩 1977 100x80cm


意識的崩潰 油彩 1977 100x80cm
《焦點評論》
掩耳盜鈴的國代延任案
若因政治目的及政治力之運作,就喧賓奪主、猖獗昌犯,則會戕害憲法之尊嚴,
梗阻憲改之發展,使民主憲改衰頹式微,國家社會失序紊亂。
文/賴瑞鼎(宜蘭高中)
        「國代延任」修憲案經國民大會三讀通過後,幾乎全民聲討喊打。國、民兩黨主要領導人努力收拾善後、減輕民怨衝擊的對策。然國民黨黨紀開鍘侍候議長蘇南成之時,民進黨卻在幾日內形成一股國大黨團「大功一件」的態勢,所謂「嚴懲國代將衝擊阿扁選情」成了無限上綱,,於是黨紀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總統大選的「政治力」運用不但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甚至得失利弊也只有任人解讀了。,一向高懸政治道德的民進黨」,這回為何「立場矛盾、自亂陣腳、騎虎難下、草率收場」這般無視歷史審判?令人不解,也令人憂心!
      「全民連署,反對國代延任自肥」發起之後,遭民進黨國大黨團總召集人陳金德痛批為「動機不仁不義」,分明是「共產黨式的群眾鬥爭」,且稱「秦檜陷害忠良也不過如此!」本人忝為發起人之一,以為「延任案」乃違反民進黨中央之決策,卻未見陳金德等簽不支領延任期間任何名目津貼、給付的切結書,因而質疑其可信度,卻反遭指責本人為「典型的政治鬥爭」,民進黨部分公職當真到了「雞腸鳥肚」不能接受批評的地步嗎?為證明民進黨國代通過「延任」案是違反黨中央決策之錯誤的行為,僅將九月五日後諸「大人」之新聞訪問摘錄如下:
        ‧黨主席林義雄─「民進黨中央的態度很清楚,…反對延任案。」「國代延任案不是國會改造的必要之惡」(九月五日各報)
        ‧秘書長游錫   ─「檢視這次黨籍國代,應是「有功有過」,「功」是終於凍結國代選舉,「過」則是任期延長,這是社會嚴厲指責之處。」(九月五日自由二版)
「民進黨憲改決策會議舉行了25次會,第25次會議中,確實是白紙黑字作出反對國代延任的決議。」(九月八日中時二版)
        ‧高雄市長謝長廷─「由國代「自肥」通過延任,在法理上就很難自圓其說。」(九月五日自由三版)
        ‧總統參選人陳水扁─「我不認為這已經達到憲政改革及國會改革的理想。」因此強調當選總統後,將舉辦公民投票處理國大的問題。(九月五日自由三版)
        揆諸以上可知「延任案」違反民進黨中央決策無庸置疑,其拂逆民意更是舉國皆然。
陳金德等人賴以辯解的最有力說辭是:為了國會改革,通過延任案乃「必要之惡」,而其一番「用心」尤當嘉許…等。然延任案果真為「必要之惡」無掩耳盜鈴之嫌?且分析如下:
        一、沒有落日條款的政黨比例制,無法達到單一國會的目標。人民憑什麼要相信民進黨的方案是通往廢國大的必經之途?何況民進黨內也有一群推動兩院制的胡狼,例如這次二讀便有33位民進黨國代,支持國大自定組織、自審預算的修憲案。誰能保證「不記名投票」的技倆不會重出江湖?保護傘下,黨中央、民意其奈我何!
        二、「比例代表制」可約束黨籍國代行為?此次國、民兩黨中央磨刀霍霍黨紀侍候,國民黨約束不了不分區國代,民進黨的黨紀則「鍘未開,刀已鏽」。可預見的是由於國代人數隨政黨比例代表產生後,由於人數少,反而更容易擴權,甚至靠行使同意權來「賣票」!而且民進黨覬覦國代一職者,勢必增加,(依附立委得票之故)。長久以來為黨內清流葉菊蘭、陳定南等所詬病的「派系分贓」「人頭黨員」,將更形惡化增加。任何人頭大戶,只要通過「黨內初選」,則國代一職幾乎已成囊中之物。派系共治的中常會,黨主席且有無力之感,想以黨中央約束派系國代,無疑是太過樂觀的想當然耳。
        三、比例代表制導致僅百分之十的民眾參與的政黨,能為其他百分之九十的民眾做決定,違反民主政治原則。
        由於「政治力」之運作,已使憲法憲政變形變質,誠如李鴻禧教授於這一期「今周刊」所言:若因政治目的及政治力之運作,就喧賓奪主、猖獗昌狂,則會戕害憲法之尊嚴,梗阻憲改之發展,使民主憲改衰頹式微,國家社會失序紊亂。林義雄主席的「不是必要之惡」,阿扁的「公投廢國代」,是不是陳金德等諸君要仔細深思的!


《思戀台灣》
觀音文化工作陣報告
去年朴子腳停刊時,我堅信那是充電、是休息,不是消失,
現在的心境來體會,我的信心顯然動搖了。
文/潘忠政(新坡國小)
歡喜甘願
        一九九三年五月四日,觀音文化工作陣在桃園縣濱海的觀音鄉悄悄的成立,九位創會會員的想法很單純,他們看到自己的家鄉沿海遭到不肖商人盜採砂石後,又被非法垃圾、廢土回填,造成生態環保的浩劫,決定挺身而出,希望透過靜態的社區刊物來宣導理念;一方面敦促公職民代為民除害,一方面期待刊物能深入社區,凝聚居民的共識,做公職民代的後盾。
        取名「文化工作陣」而不是「文史工作室」,宣告著我們想的是全方位的社區改造,而「陣」的意涵則是堅持「本土的」、「台灣優先的」理念。既然強調全方位改造,對「公義」的堅持就成為工作陣顯明的主流價值。創刊號起的內容,從對公職民代的呼喚、呼籲,到成為嚴厲的批判,也自然不可避免。批判的後果是獲得民間的喝彩與認同,卻也成為不少政治人物的公敵。至於政治人物的回應,則是形形色色:有的是虛應故事,有的是冷漠以對,有的會來附庸風雅一番,也有挾公器報私怨的;當然,還是有少數對我們始終友善而支持的。
        我們做了一些自以為是的事,「觀音人」社區雜誌六年來不曾間斷的出刊是其一。這兩張A3大小的雜誌內容,因為人才、經費有限,撰文、打字、電腦排版都要自己來,所以顯得有點粗糙,有時候錯字百出,有時候因為電腦排版失誤,不同篇的文章段落交錯並陳,有時還引用錯誤的資料,導致每次出刊後常讀得自己冷汗直流。但是我們相信這些缺點掩蓋不了我們的熱誠,遮蔽不了我們的用心。至今,大夥兒最津津樂道的還是創刊初期自己發刊物,挨家挨戶的遞送時,被狗追得花容失色、屁滾尿流的記憶。在期待中散放熱情,我們的集體意識就是-歡喜甘願。
發現之旅
        投入文史工作,其實是一項生命的發現之旅。我們從鄉誌、族譜、耆老口述、田野調查和考古資料中編寫出「觀音鄉知性之旅解說手冊」,一方面豐富了觀音的史料,讓觀音不再被視為文化沙漠;另一方面也大大的開拓了參與者個人的胸襟與視野。草漯遺址雖然無法再現考古風潮,卻促使我們走出大漢沙文主義的迷思;全台最發達的沙丘群在四季迥異的曼妙、消長中,讓我們體驗到觀音土地的美麗與哀愁;寺廟、古厝、宗祠的探訪紀錄,引領我們在緬懷先人拓荒創業的勤懇中,沉澱出一股朝向「無怨無悔」的行僧精神繼續前行。
1995年8月,搶救草漯地區一棵135年的老榕樹,是工作陣發展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我們在次年運用7-ELEVEN的社區睦鄰專款,辦理老樹重生週年慶系列活動,掀起觀音鄉前所未有的的人文氣氛。之後,新屋溪口紅樹林的「一人一樹種水筆仔」復育活動,成為縣內生態保育年度盛事;觀音區的「客家民謠森林音樂會」也成為客家地區的藝文重頭戲。
挫折
        工作陣成立的近因是當時沿海盜採砂石、垃圾廢土回填非常猖獗,因此剛成立的時候,有人提出:「我們去現場採訪」,立刻獲得熱烈的回應。一行九人帶著V8,相約在夏日午後,懷抱著「大斬獲」之心,前往業者最惡名昭彰的大潭村、保障村。
沿著海邊戰備道路前行,一路怵目驚心:廢土佔據道路,盜採砂石後的坑洞(近年的新聞戲稱為「大峽谷」)隨著一場場雨水形成小湖泊(千島湖),遭到工業廢棄物汙染的池子則老遠就散放出令人作嘔的化學惡臭。我們一路上皺著眉頭、摀著鼻子,找到一處已經開挖將近兩公頃、最壯觀的垃圾回填場景,看到一位操怪手的司機正技巧純熟的在翻攪回填物,做耙平的工作。
        架設的攝影機已經拍滿卷了,我們心滿意足的在回程上計畫著如何用這卷帶子引爆鄉民的護土決心;當天晚上,住在保障村附近的一位陣員,半夜卻接到恐嚇電話,威脅:再有此類動作時,將斬斷我們的腳筋。
        六年來,「試著遏阻鄉土被污染」始終是我們積極的任務。兩任縣長來過,監委多次來訪,當年的省長候選人到現場關心過,1996年總統大選的候選人以觀音的污染為背景拍攝競選錄影帶,法務部長親率各級檢察官來視查,當今在朝的李總統也曾「應邀」來「痛心」過……我們可能方法不是很好,倒是一直沒有氣餒的在努力。
今年6月,參加一項中央級辦理的研習,會後我向一位環保署的官員求證有關國內廢棄物和廢土的規劃問題。這位官員坦承中央對這個問題很頭痛,無法做有效率的規劃。我再追問:那麼地方及工業廢棄物無處可倒,卻委託清運業者到處亂竄造成危害的事,上面的又如何看待此事?他更直率的說:「只好睜一眼閉一眼了!」聽到這裡,我心一沉,腦中一片混亂。原來六年來我們所做的完全是狗吠火車的事!六年來我們反這個、反那個,反到和鄉里的政治人物全翻臉,事實上一個無情的前題是-「根本不可能解決問題!」。如果供需問題不能解決,垃圾廢土和事業廢棄物的清運立刻成為暴利事業,地方公職民代以買票當選後,焉能在「前有業者白花花的鈔票的引誘,後面是黑道冷冰冰的槍口的威脅」下,挺起腰桿護衛鄉土?
        一年半前,我們得知東帝士集團要來填海造陸建瓦斯港,「三公里半的美麗海岸將化為烏有」是我們難以接受的事。於是探詢環保署開環評會的日期、連繫教授學者聲援、以問卷串連鄉內公職民代、印傳單、到庄頭開說明會…而事件卻從全鄉一致反對,到最後只剩下我們和某位民代孤零零的奮戰,期間由盛而衰的變數,顯然是業者以鉅款打通所有的關節。當我們把一卷錄著某中央民代在公聽會上公開指稱業者以鉅款行賄的影帶,分別寄到相關的檢調單位請求調查,沉寂幾個月後,一通「有沒有更具體的證據?如果沒有,就此結案了!」的電話傳來,教我們傷心多日。一個關係著家鄉生態環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開發案,就這樣輕舟已過萬重山了!
        前幾天,巧遇一位現居縣府一級主管的老戰友,問起「黃金海岸」計畫中對草漯沙丘地段的運用會是如何?老友輕鬆一句:「啊,那裡現在確定是國際港的預定地!」真是「輕如鴻毛,重於泰山。」的一句話啊!
沉潛與再出發
        預約寫這篇文章後,正值我們一路走向低潮的時刻,我要怎樣傳達六年的社區經驗?我們要繼續努力?還是應該放棄?或者是,觀音文化工作陣已經江郎才盡,再也玩不出什麼凝聚社區意識的把戲,到了該解散的時候?去年朴子腳停刊時,我堅信那是充電、是休息,不是消失,現在的心境來體會,我的信心顯然動搖了。
        我見識著社區總體營造嘉年華的歡騰,也看到美濃反水庫掙扎後的淚水,心中百感交集。美濃沒有輸,他們宣告著把戰場拉回社區,繼續整軍備戰;讓我低沉的心緒稍稍揚升。
觀音輸了嗎?
        我們決定八月停刊一期,休養生息。
        再戰?再說吧!

《戲劇》
「外台歌仔戲」
還有明天嗎? 
文/吳秀鶯(開南商工)
        目前歌仔戲演出的種類可概分為:電視歌仔戲、劇場歌仔戲以及外台歌仔戲。念舊的人,著迷「外台歌仔戲」,他們喜愛站在戲棚下感受時光倒流的那種古老情調;「電視歌仔戲」的觀眾常是賦閒在家用以打發時間的;「劇場歌仔戲」則是一群對歌仔戲發展有高度期許的戲迷們,所鍾愛與期待的。我想分三次來談自己對這三種表演形態的看法。這一期先談最具「鄉土味」的「外台歌仔戲」。
        顧名思義,在戶外搭台演出的歌仔戲就稱為「外台歌仔戲」。台大戲劇研究所的林鶴宜老師,年前調查並統計北部地區目前仍有演出活動的劇團,多不超出三十團。經營慘澹,大半時候,收入不敷支出,演員沒戲演,尋找「外路仔」是唯一自保之道。
        這行業勞資雙方關係大不同於其他行業。有人請做戲,團長電話通知,酬勞按天數計算。沒人請做戲,演員得吃自己,老板是不負責任的。大家也別以為是老板壓榨、剝削演員。做團長,要的可能只是一個「面子」,因為家業不可毀在自己的手裡;因此,即使劇團經營不易,勒緊褲帶,硬撐也要撐下去。據了解,目前廟會爐主請戲的戲金,平均一天在二萬五千到三萬之間;文武場樂師加上六七位演員,一場戲最少須要十個人才演得出來,如果每一個人平均酬勞二千元,則戲金所剩不過五六千;再扣除搬運費用,倉庫租用........,掐指算來,能剩多少?
        演員一天二千元,好賺嗎?根據粗略統計,「外台歌仔戲」演員,一個月平均演出15天,就算「光景」不差,也就是他們每月平均收入大約有三萬。而他們需負擔的有:買辦行頭、添購戲服、化妝品......;甚至為了劇情須要,找老師學身段、功夫,也要自挑腰包。如此說來,他們非得有外快,否則難以維生。
        我所了解的,較有人氣的頭牌演員會有個人的戲迷〈內行人稱之「戲籠子 」〉,這些戲迷愛屋及烏,常常出資買辦戲服或行頭給他們心目中的偶像,使得這些演員減少經濟上的壓力。不必像二路或三路的演員一般,賣早餐、打零工,甚或加入「孝女白瓊」的送殯行列。
        演「外台歌仔戲」挺辛苦的,夏天怕演下午場,化個妝都汗流浹背,更何況穿著兩三層的戲服,箇中滋味無人知曉。他們的工作時數也長,從下午一點半,到晚上十點半散戲,中間是沒得摸魚的。最難堪莫過於台下觀眾人數比台上演員少,因為那會讓演員喪氣,真的做戲只是做給神看嗎?
        「外台歌仔戲」在這般艱辛環境下,她的明天在那裡?她還有明天嗎?
        這是一個可以做研究的題目,值得做,也應該做。

《教育改革》
台灣文化學院介紹
台灣文化學院不標榜形式、不嘩眾取寵,
她以虔誠而實在的精神,從學術理論建構台灣學的主體性。
文/蔡秀菊 (溪口國中)
        在民間教改團體不斷推動之下,教育部終於逐漸對現有教育體制鬆綁。隨著二十一世紀多元文化、國際化的發展,教育部開始打出「終身學習」的口號,各縣市也紛紛成立社區大學、社會大學、公民大學、長青學苑。可能有許多人不知道,早在1993年9月,台中市率先成立第一所以台灣學為中心的台灣文化學院(Formosa University),首屆招生即吸引五、六百人報名,經筆試、口試後正式錄取研究所38名,大學部56名學生。
        當軍訓教官是否應留在校園內,還在爭論不休時,台灣文化學院就強調不開軍訓、國父思想等制式課程;當台灣文學變成中文系顯學,一些以中國文學學者專家自居的統派到對岸交流,被正統的中國文學學者「凸臭」回來,開始搶「台灣文學」大旗,還忝不知恥的由統派媒體跟文建會搞個「台灣文學經典」,入選作品的代表性和文學價值備受爭議時,台灣文化學院早在1993年創校之初就成立台灣語言文學系所。可見教育部的政策遠遠落後具備的前瞻性,如今淡水工商管理學院有台灣文學系,各地有社區大學來鼓勵終身學習,各大學院校開始有通識教育課程,教育部其實在接收台灣文化學院的辦學方向。
        同樣花錢、花時間上各種推廣教育班、社區大學、民間團體辦的各種研習、讀書會,可是你絕對無法找到一所像台灣文化學院這麼特別的學校。學生來自各行各業,有大學現職教授、外國碩士、醫師、工程師、文學家、國中校長、教師、高中教師、家庭主婦或退休的阿公、阿嬤,也有高中剛畢業的年輕學子。年齡層從二十歲到七十歲以上都有。學生有遠自高雄、台北,坐飛機、搭火車、巴士當天來回上課,或從偏僻的嘉義縣布袋、彰化縣芬園轉好幾趟車來上課。各種不同人生歷練的同學在課堂上一起學習,不僅學到課程內容,還學到制式學校內所缺乏的經驗分享。
        為什麼這些學生願意不要體制內的文憑,更願意犧牲清閒的下班時間和朋友交際應酬,到台灣文化學院求學?因為這是一所充滿魅力的學院:開課最自由、思想最開放、教師最認真、學生最有學習動機。上課時,可以隨時提出不同的觀點。來自各專業領域的學生,所觀察的角度是提供思想辯證的絕佳機會,課堂上沒有單向的輸送知識,透過辯論、廣泛閱讀,每個學生均能獲得充分發展。
        許多檯面上的政客,利用媒體整天嚷嚷「愛台灣」,學幾句彆腳的母語就想騙選票。台灣文化學院不標榜形式、不嘩眾取寵,她以虔誠而實在的精神,從學術理論建構台灣學的主體性。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所有法政組、社會福利組、台灣傳統醫學組、大眾傳播組;台灣人文科學研究所有台灣語言文學組、台灣史學組。不管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她所開出的共同科目:台灣文學概論、台灣通史、台灣文學、台灣語言、台灣政治、台灣自然、福佬話羅馬字表記法入門、英語、日語。五年來台灣文化學院開出將近三百種課程,全部以台灣為主體,從各學域探討台灣的本土與國際發展方向。
        五年來她培育出的大學部、研究所畢業生,有積極從事社會運動者、有在大眾傳播界逐漸嶄露頭角者、有在文學創作與國際交流努力耕耘者等等不一而足,她所培育出來的學生以最踏實的態度去打造台灣美麗的家園。
        文憑代表什麼?學術豈是侷限在有形的圍牆內?台灣文化學院打破長期以來制式教育的迷思,破解大中國主義的魔咒。進入台灣文化學院,你將會發現台灣的力與美,你將為這塊土地所呈現的自然與人文而感動,愛台灣,就從這裡開始!
《客家諺語欣賞》
敬老得福,敬禾得谷 Kin3 lo2 tet fuk,kin3 vo5 tet kuk。
老仔學吹笛,吹仔會來鬚就白。
Lo2 e5 hok8 choi thak8,choi e5 voi3 loi5 si chiu3 phak8。
《鶴佬諺語欣賞》
  初三、四,月眉意;十五六,月當圓;廿三四月暗冥。Che sann si3,geh8 bai5i3;chap8 goo7 lak8 geh8 tng inn5;jih8 sann si3,geh8 am3 mi5。
年怕中秋,月怕十九。Ni5 phann3 tiong chiu,geh8 phann3 sip8 kiu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