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師聯盟機關刊物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第14期(1997/10/10)

《藝術家掠影》
林玉山
        1907年生於嘉義。尊翁經營風雅軒裝池,娘家經營木器工藝,家庭背景及師承交融了民間畫師與文人畫家的角色,1917年隨二二八受難畫家陳澄波學習寫生及水彩畫法,1926年赴日入川端畫學校,參觀中日美術展覽之後,窺得東方繪畫的奧秘,觀念大轉變,專攻東方畫,回台後積極活躍於諸多畫會。國府遷台後,在何謂「國畫」爭議中,唯一屹立於台灣畫壇「台展三少年」,曾獲教育部文藝獎、國家文藝貢獻獎、金爵獎等。

黃虎旗 紙彩墨  1974 

 石頭魚 紙彩墨 1982 

雙牛圖  紙本著色  1941   

春草 紙泥金 1984

絕壑風生 紙 水墨淡彩 1987
《焦點評論》
盲於轉型﹖忙於變形﹖
文/賴瑞鼎(宜蘭高中)
        甫剛閉幕的民進黨建黨十一年的第七屆第二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本是以美麗島、新潮流為主的黨中央,展現轉型成功的歌頌大會,孰料「轉型」未獲認同,而「黨主席擴權案」已遭否決,「地方黨部執行長由中央指派案」亦慘遭滑鐵盧。反而由立法院黨團幹事長陳定南提案的「黨員創制複決案」無異議通過。(即黨員百分之五以上連署可提案制定或修正黨章、黨綱、黨內規章或重大決策案)。此二者乃「權力衝突」的機制,本來為配合黨主席黨員直選,則應有黨主席擴權之配套設計,但大多數黨代表對「夜奔敵營」「咖啡和解」的劇碼,再加上黨主席直直稱讚李登輝英明的態度,實在怕怕!黨代表封殺黨主席擴權案,已明顯給中央「轉型成功」說當頭棒喝!
        我們無意批評近來民進黨中央為轉型「化妝」的噱頭,因為它本來具有媒體關愛的特質。「灌籃」也罷,「辣妹」何妨,「夢幻」亦能鎖住新新人類的思維!但若以民調婦女選票超越國民黨,甚至年底縣市長選舉會大勝,而視為轉型成功,並大肆吹噓黨中央領導有方,則所謂選情看好,必將毀在許信良口下!試問多少人多麼不願意把支持民進黨候選人的結果,作為對自詡「轉型成功」的許信良黨中央的變相肯定。此種心態蘊釀結果,罷選必多,其原因只有一個——給許信良好看!
        姑不論民進黨黨中央是「盲於轉型 」,抑或「忙於變形」﹖簡而言之,只是許信良為「選舉執政」打造的「選戰策略」而已﹖許信良早就指出「民進黨與國民黨最大的不同,不是本質的差異,而是品質的差異」,所謂「民進黨國民黨化」之論乃本於此。九月廿九日在台中與新聞界會談,提及該黨轉型及未來執政策略時,許信良甚且明言「建國黨的成立與部份黨內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出走,對年底縣市長選情應該有利。」民進黨對台獨主張,如今也效仿國民黨的「創造性的模糊」,民進黨何不乾脆拿掉台獨黨綱,或許對未來的選舉更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吧!許信良亦認為國人對民進黨一黨執政的不放心,所以認為必須先從「聯合政府」開始,否則民進黨將成為永遠的反對黨。由上面所論可以明白看出:民進黨黨中央「轉型」成功之說,乃是民進黨模糊了台獨主張,以及由「單獨執政」變而為「聯合執政」而已,輔以文宣部的巧扮化妝,變個形,變個樣,則「轉型」成功矣!
        誠如陳定南於全代會對轉型成功所說之重話:自大和解以來,到修憲完成,黨中央所謂的轉型讓地方黨部感到很失望;而年底縣市長選舉若是民進黨勝利,是因為大環境國民黨的施政品質太差,小環境民進黨的候選人比國民黨好,與黨中央的轉型無關,希望黨中央不要把功勞往身上攬。……臨濟棒喝,對被型迷惑得團團轉的民進黨中央,不知是否清醒﹖不知能否自省﹖
 
《生態主義》
境由心造——
生態災難的內在因素
文/林碧堯(東海大學化學系教授)
        暑期的台灣,正是天災人禍盛行的台灣,也是水深火熱的台灣!豪雨和強風以替天行道的方式在整頓台灣,默然大地只是以卑微的顫動試圖回歸自然而已。自大的人類卻以為大地反撲而搶天呼地,但是這樣的災難年年重演,而且越來越驚心動魄。
        一九九六年的賀伯颱風活生生地將土石流映入每個家庭的「傳播系統」中,讓台灣人清清楚楚地看到山崩地裂是如此「無聲無息」地在台灣山區發生,災區黎民無語問蒼天:「老天為何要毀我﹖」那鏡頭是何等的淒楚。諷刺的是竟然有「外地人」包遊覽車到災區「欣賞」埋村的現場,官員們更趁機利用鏡頭的焦點,打打屁替自己的「政績」拉行情,掩飾「施政」的過失。大官們捉一小撮倒霉的小官辦案交差,彈劾、糾舉、起訴、判刑。「司法正義」就是如此為「天災人禍」辦「後事」。行政責任也算交代「清清楚楚」了!只是大地依舊沈默不語!
        一九九七年八七水災重演,中央執政黨竟然調侃式地將責任推給了地方「綠色」執政的結果,這種心態和災難現場圍觀的群眾心態並無兩樣——同屬冷血無情!溫妮颱風裙擺輕掃北台灣,終於將中央爭功,地方諉過的真相,透過「林肯大郡」的災難清清楚楚地揭露出來。經過三四禮拜的新聞報導,「林肯大郡」在台灣已成了山坡地濫墾,建商爛啃的代名詞,同時反映出整個台灣社會並非那麼的無辜!「老丙建」代表著台灣經濟發展型態的縮影,「需求」與「供應」的經濟倫理共同激發了「林肯大郡」事件的表面化。九七年夏天,傳統「家」的安全觀整個被巔覆掉,家在台灣已經不是避風躲雨,避凶躲禍的場所。這對長久以來追逐於金錢,迷醉於財富的台灣人來說是何等的諷刺。不過,似乎還不是當頭棒喝!
        台灣的社會已成「向錢看」的單一價值觀社會。不論是天災人禍,災難現場的新聞性消退之後,剩下來的只有「討價還價」的金錢問題而已!公害抗爭要的只是回饋的價碼﹖災難損失爭的只是賠償的高低﹖錢可以代表一切。難怪台灣沒有「責任政治」,下台辭職只是看誰倒霉,可笑的是竟然也有不少因禍得福的「好官」優游地存在於國民黨文化中。錢——把問題的癥結模糊了;錢——讓災難的真相變臉了。所以台灣的災難只有「輪流」不會消失,而且變本加厲,生態災難與環境公害在台灣的嚴重情況正是如此。
        古諺有云:境由心造。古訓之中總是教人如何淡泊明志。身處逆境之中如何安然自處,因此「室雅何需大」,「居陋巷自得其樂」!如今,在科技的驅動下,境由心造也具有時代性的詮釋:惡劣的環境來自貪婪心的作崇所造成!貪婪之心,忤逆大自然,於是「自作孳,不可活」,大自然何需反撲!敬畏自然是「中華文化」最貧乏的內容,在台灣的制式教育體制下,更是充滿了反自然的教誨,這就難怪台灣的社會無法冷靜客觀地面對每次的生態災難而敷衍了事!所謂的「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又有多少台灣的教育工作者真正體會出其在教育上的意義呢﹖
一九九八年的颱風季,不知又將對台灣如何驗收了﹖
 
《人物列傳》
台灣男兒蔣渭水先生
文/陳文蘭(國風國中)
        蔣渭水先生出生於一八九一年的宜蘭,一八九五年,清廷因甲午戰敗訂下馬關條約,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蔣氏從此成長於日本殖民的陰影下。
        他的父親雖然以卜命為生,卻很重視他的教育。所以蔣渭水九歲就受業宜蘭宿儒張鏡光門下,奠定了堅深的漢文基礎,而有豐厚的人文素養。以致終其一身皆胸懷磊落,廓然大公。一九二一年開始到一九三一年的十年間,蔣渭水以絕不妥協的精神,領導非武力抗日,視名望財利如浮雲,他的風骨是台灣人的驕傲,更是台灣人的典範。
        蔣渭水少年時期即擁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反抗性格。及長成為醫生,診斷台彎人,謂普遍患有「智識的營養不良症」。因此從三十歲開始,全力投入台灣的政治社會改革和精神改造運動。先後創立台灣文化協會、開辦文化書局,直到創立民眾黨。先後兩度入獄共一百四十四天,成為他意智鍛鍊最豐富的營養品;也確立了他領導民眾黨的方針。
        蔣渭水最偉大的貢獻是對台灣造成脫胎換骨式的影響。一九二七年,蔣氏在日本統治者百般阻擾下,仍然創建了民眾黨,以之喚醒民眾,領導民眾,實際帶動反抗運動風潮。最最可貴的是領導民眾黨三年半的活動期間,蔣渭水使用的文字以及表現的氣派都是「吹奏激勵民眾的進行曲」而非「訴苦的哀韻」。可惜天不假年,一九三一年,民眾黨遭日本當局禁止。是年八月,蔣渭水以四十歲的盛年,抑鬱而病逝於台北醫院。實為台灣人最大的損失。光陰荏苒,四分之三世紀過去了,或許因為缺乏像蔣氏這樣的良醫,加上環境的險惡,台灣人的病況依然,誠叫人汗顏。
        試看一九二一年,蔣渭水診斷的「智識的營養不良」乃台灣人普遍顯現以下症狀,諸如:道德頹廢,物慾旺盛,精神生活貧瘠、風俗醜陋、圖小利、腐敗、虛榮……等。蔣氏領導非武力抗日,十年間,特別注重文化教育良有以也!今日台灣人若不能覺醒、力圖振作、真是愧對台灣男兒--蔣渭水先生
 
《焦點評論》
台灣民謠掠影(二)
文/簡英弓(開南商工)
        在上課時我有時候會有感而發地告訴學生;現在的音樂到處充斥著萎靡之音。
        音樂可以反映社會的現況與病態。平地無湍流,太過於安逸的生活,無法產生好的作品(音樂)。民謠是由當時的社會蘊育而成,臺灣民謠也不例外,現在闡述日據時代的台灣民謠之由來。
        清末戰敗,馬關條約,台灣割讓日本,至此台灣黑暗時期序幕開啟,日人視台灣為牛馬,欺壓台灣,無所不用其極,其中文化侵略更是無形的殺手。意圖將台灣人的意識,從根拔起。例如從教育上來說;日本化教育,要台灣人學日語。音樂方面,更是軟硬兼施;積極的推動日本音樂教育,消極的諸如諷刺日本或台灣意識強烈的音樂皆予禁唱。甚至很多歌曲直到最近幾年才解禁,可見其餘毒之烈。「皇民化」運動,更是意圖摧殘台灣民謠,進而消蝕台灣人的民族意識及傳統文化,逼使台灣人改用日本名字、學日語、日本歌謠……等不一而足。
        五十年間遭受日本荼毒,由局部的政治入侵,進而全面性的文化宰制,讓台灣人生活在緊張、恐懼、敢怒而不敢言的苦悶心結中,在如此泯滅人性的統治下,台灣民謠表現非凡,創作出很多很好的歌曲,保衛了台灣傳統音樂的精神,大大的提昇了民族精神與信心。
        苦悶悲悽的環境造就了台灣民謠的風格--哀怨、傷感。(終戰後國民黨統治,許多曲子也曾被禁唱很長一段時間。)除了少數描寫農村時節之生活的「農村曲」,描寫情愛之「四季謠」、「滿面春風」等歡樂的歌曲之外,率皆震懾於日本高壓手段、不敢直接反映社會民情,因而轉寫一些淒苦的愛情歌曲,如「雨夜花」描寫一位不幸女子為了家庭,而至酒家執壺賣笑的淒涼遭遇。又如周添旺先生見淡水河之夕陽有感而發的「河邊春夢」,黎明作(非港人黎明),描寫失意女子的傷心故事,不論曲意與旋律或線條與語韻,皆能描寫得入木三分。但少數曲子仍有借題以宣洩被壓抑之心情,如「補破網」,魚網取用台語的「希望」同音,欲補破網的希望,暗示台人勿忘台灣人的遭遇,不要失望,應該更團結,把此魚網補好。(此曲也曾禁唱)
        但是,終戰前遺留至今的歌曲,無論是民謠或是流行歌謠,在台灣音樂史的發展過程,其藝術價值無庸置疑,其反映當時社會情操與時代意義也彌足珍貴。
 
《焦點評論》
方興未艾談--
歌仔戲歌仔戲是小村姑嗎
文/吳秀鶯(開南商工)
        有人不屑的執疑:像歌仔戲那樣的水準,也上國家劇院﹖一付小村姑模樣,登不了大雅之堂……
        對於這樣偏執、狹隘的人,除了一笑置之、不予回應外;回過頭來,我們須要做的是警惕、鼓勵所有愛歌仔戲的人--能演的好好演、能編的好好編、能導的好好導。尤其是觀眾,不要一味瞎捧,要認真看、認真聽,做一個能提昇歌仔戲水準的「刁民」。
        從一九八一年,楊麗花和許秀年登臨國父紀念館演出<魚孃>至今,轉眼也十六個年頭。十六年來,歌仔戲從電視框框轉進劇場,平心而論,製作演出的氣勢已非昔日旳吳下阿蒙。屬於大姊大的「楊麗花歌仔戲」和大哥大的「明華園」「黃香蓮歌仔戲」「河洛劇團」,其甚至連小陽春的「薪傳歌仔戲」,他們一有演出機會,無不卯足勁:舞台、燈光、布景、服裝……財力的豊沛、花籃的滿坑滿谷、觀眾的熱情捧場,真羨煞多少同行人。這樣的歌仔戲誰相信只是小村姑﹖
        可是十六年的舞台歌仔戲發展,對歌仔戲這個劇種又有什麼樣「質」的提昇﹖傳統戲曲的主要元素有:
(一)演員(二)妝扮(三)歌、樂、舞(四)故事。從這幾舞台戲曲元素來探討當今歌仔戲的「質」變問題可能是很適切的。
(一)演員:
         一個歌仔戲的好演員,必須有一付好嗓子、一身好功夫,舉凡唱、唸、作、打,均能從容應付。而這樣的功夫,除非全職、專業,否則無異緣木求魚。眼前各劇團,少有演員不兼外職;遇演出,倉促背詞、對腔、搭演,演出當日之窘迫,連觀眾都要捏冷汗。其實演員應該自我要求,平日多喊嗓、練「腳步手路」、多觀賞別的劇種演出,精益求精,獲得台下如雷的掌聲才會感到踏實!
(二)妝扮:
        細心的分辨,演員「容妝」大概可分傳統野台歌仔戲妝,及京劇的戲妝(薪傳劇團採用)。拜化妝術之與時俱進,如果勉強要提出建議,那就是演員須注意「劇情的需要」,萬不可因過度完美包裝而破壞整場的演出效果。常有歌仔戲團的當家小生、小旦就如此不識時務,化妝和穿扮只有「加法」沒有「減法」,俗不可當。
(三)歌、樂、舞:
自國樂加入歌仔戲的文武場之後,雖然野台戲的「野味」少了,可是優雅的伴奏,倒也為歌仔戲的「雅緻」貢獻不少。
(四)故事:
換言之,就是演出的劇本。歌仔戲在台灣的浮沉錄,真是頁頁辛酸。如今翻身了,猛回頭要尋找老戲,還有枝脈連根,舊戲新編不難。但是觀眾的味口不能忽略,戲團挑演新戲的企圖心也不可無,而新戲那裡找﹖劇本在那裡﹖「河洛」總是到中國取經,「黃香連」的<山伯英台>也不例外。誰來培養寫作人才﹖歌仔戲要日益壯大,開發新劇本和培養編劇人員是不容忽略的大課題。最後仍要嚴肅的拜託所有喜愛歌仔戲的觀眾:固然支持歌仔戲就是買票進場,但也須「刁」須「挑」沒有批評不會進步;有愛就不要姑息。
 
《鶴佬童謠欣賞》 
火金姑
火金姑,來食茶,茶燒燒,配芎蕉,茶冷冷,配龍眼,龍眼會開花,匏仔換冬瓜,冬瓜好煮湯,匏仔 換粗糠,粗糠欲起火,九嬸婆仔 炊粿,炊到臭焦兼著火。
《客家諺語欣賞》
賭博錢,一陣煙,生理錢,幾十年,耕田錢,萬萬年。錢無兩個跌無響、手指伸出有長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