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師聯盟機關刊物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第28期(1998/12/25)

《藝術家掠影》
張義雄        
        1914年生於嘉義。1930年至京都入「同志社中學」。1932年考入東京帝國美術學校,一學期後因付不出學費而休學。1936年入川端畫學校。1954年加入「紀元美術會」。1963年受聘為國立藝專兼任副教授,多次獲得台陽展、省展特選。1964年移居日本,1980年再移居法國。1987年獲法國政府的「藝術家年金」。畫風明快但沈穩內斂,喜歡以黑線或深色線勾勒輪廓。

小丑 油畫 1981 6F

木柵指南宮 油畫 1963 10F

牛 油畫 1981 6F

花 油畫 1985 20F 

鵝鑾鼻 油畫 1954 8F
  《焦點評論》
致命的「新台灣人」
文/黃瑞疆(宜蘭高中)
        十二月五日晚間,三合一選舉甫開票,在焦慮與驚歎聲中,台灣人的心情再度跌入深淵。施政滿意度七成以上「本土之子」陳水扁竟然以近八萬票的差距栽在中國湖南籍的馬英九手上,重蹈1994年陳定南之覆轍。
        1994年底省長一戰,李登輝舉著同是中國湖南籍的宋楚瑜之手,高呼不要再分什麼本省與外省了,大家攏是呷台灣米,飲台灣水大漢的台灣人。第二天來自中國湖南湘潭,毛澤東小同鄉的宋楚瑜果然擊敗了政績卓著,真正土生土長的台灣人陳定南。選後大小媒體隨即口徑一致的歌頌台灣人用選票唾棄了「挑起省籍矛盾」的陳定南。今年李登輝重施故技,在事前套招下,問馬英九「你是哪裡人?」馬氏隨即用生澀彆腳的台語高聲回答:「報告總統,我是新台灣人」。結果證明台灣人陳水扁又被假台灣人的中國人擊敗了。
        從陳定南的失敗到陳水扁的重蹈覆轍,我們終於看清了一個事實真象。原來在台灣島嶼上,是誰真正有「省籍情結」?是誰在幕後操縱族群矛盾?尤其比照四年前和今年台北市長各政黨候選人的得票數就更真象大白了。同樣是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四年前的黃大洲僅得29萬票,今年的馬英九卻拿下了76萬多票,馬英九多出來的40多萬票不正是四年前趙少康的得票數嗎?為什麼這40多萬張票當年不投給國民黨提名,李登輝的愛將黃大洲呢?道理當然很淺顯,因為黃大洲不是「外省人」嘛!佔台北市總人口30%的「外省人」只支持同為「外省人」的趙少康和馬英九。至於同是「外省人」的王建 則是為了成全馬英九而「成功不必在我」的第二個吳建國而已。
        比較「外省」族群百分之九十以上支持同屬「外省人」的馬英九。「本省人」的表現又是如何呢?根據選票結構分析,至少超過35%的「本省人」支持馬英九,其中包含5%「本省人」游離票在李登輝「新台灣人」號召下一夕之間倒向馬英九,造成陳水扁的飲恨敗北。也就是說阿扁是敗在「外省人」族群意識的集體發酵,以及李登輝「新台灣人」的魔咒下。更確切地說也就是敗在部分尚未覺醒,本土意識薄弱的台灣人選票上。
        我們更憂慮的是,敗選後的民進黨再度拿「台獨黨綱」出氣。這幾年民進黨每逢選舉失敗,修改黨綱、轉型的論調便紛紛出籠,包括前兩任黨主席的「民進黨執政不必也不應宣布台灣獨立」、「台獨黨綱只是歷史文獻罷了」。我們誠摯希望民進黨諸公,國民黨外來政權都已避談統一,標舉台灣優先,向台灣主體靠攏,你們何必自暴自棄,只求「執政」不顧台灣前途呢?
        我們也要提醒李登輝總統,不應一再玩弄「新台灣人」的幌子,欺騙台灣人的感情,更不應只滿足於台灣的民主改革。您如果真心愛台灣、為台灣子子孫孫百年基業設想,您應該效法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眼光與膽識,在您有生之年努力推動台灣走向獨立建國的大道,而不是賣弄「新台灣人」的小聰明。
        1965年8月9日,年輕的李光耀在電視和電台對全世界宣布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發表演說。他說:「我,李光耀,現在以新加坡總理的名義,代表新加坡政府與人民宣布從一九六五年八月九日開始,新加坡將永遠是一個自由、獨立和民主的國家…」他同時呼籲所有在新加坡的住民,不論是來自馬來西亞、印度、阿拉伯或中國,統統忘記自己是從什麼地方來,從這一刻起大家都是新加坡人了。新加坡入境大廈旁有一碑文,上面三排簡單而醒人的文字:
        新加坡民族
        新加坡共和國
        新加坡
        如今福佬人佔75%,族群結構與台灣極為近似的新加坡已經屹然獨立三十三年。前總理李光耀早已成為世界政壇的巨人,新加坡人也絕不因小國寡民而遭人歧視。我們衷心祝禱島上的兩千一百萬台灣人民,不論你是先來後到,不論你是福佬、客家或原住民,不論你是本省或外省,統統忘記你們來自何處,從今天起大家都是台灣人,真正在此落地生根的台灣人。更期待在不久之將來在此共同建立一個屬於兩千一百八十萬人的:
        台灣民族
        台灣共和國
        台灣。
 
《教育改革》
教師成長團體
文/瓦歷斯‧諾幹
        每一個新的學年,山上的小學校來來往往新老師的面孔,停留的時間總是一週一月一學期一學年或幾年不等。共同在一個環境就是緣分,但是每當我們離去之後,是否留下什麼雪泥鴻爪?所謂的「原住民教育」是否因為你的來臨而增進一些些?這山村小學值得你留戀的又會是什麼?更重要的是,你的教學愉快嗎?你獲得了教學上的成就感了嗎?或者是增進了你的教師專業智能?假如這些並不能讓你滿意,我們有沒有可能透過實際的教學經驗形成相互對話、吸取經驗、共享悲歡、相互打氣的機制?
        當「教師會」與行政部門動輒得咎的情形下,當教育改革的呼聲又緊迫來臨的當下,我認為在學校形成「教師成長團體」將有助於教育困境的解套。
教師專業智能養成
        在教育改革呼聲下蜂起的「教師會」經常是舉出教師權益的大旗奮勇前進,教師權益的爭取因此亦必侵犯到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權,兩造的衝突便無可遏止,但重要的是,學生受教權設若在大人的衝突下遭戕害時,其救濟管道何在?
        換言之,我們必須重新從學生受教權的觀點來思考問題。
        制定教師法強調尊重及養成教師專業,然具備教師專業未必受到社會尊重,因為「尊重」是一種文化涵養、社會約定俗成的表現,因此,教師專業的確立一方面在教師自我養成,一方面在學生得以快樂的學習,以及學生監護人的信賴。要之,更在學校民主參與、充分授權的行政部門認知上。
        因此,我們擷櫫教師專業智能的保障在於學生充分獲致教育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教師應盡全力護衛學生學習進程不受種族歧視、性別、宗教、政治及行政威權的阻礙,只要受到以上的阻礙即是對學生受教權的挑戰,亦是對教師專業智能的挑釁。因此,我們不以「教師會」為名在於避開衝突,以「成長團體」為名旨在增進教師專業智能的提昇,更在保障學生受教權的維護,我們相信在這個基礎上,教師才能享受教學相長的樂趣,也才能在實際教學中獲致成就感與應有的尊重。
教師成長團體可以做哪些事?
         教師成長團體的基礎理念在於以學生學習為主體,增進教師專業智能為旨。在教學中實踐,下課與課餘就是討論與對話,最後形成行政支援教學的民主參與原則。它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1.原住民教育教學研究。
        2.開放教育理念與實踐。
        3.班級專業智能經營。
        4.學校事務民主參與。
        5.學童個案輔導研究。
        6.教育專題與實務經驗交換。
        7.跨校際團隊結盟與支援。
        8.研讀與研討教育書籍。
        9.會務通訊出版。
        10.舉辦各式教育營隊。
教師成長營的組織
        基於讓學生快樂的學習、無障礙的教育學程,我們反對任何威權的、壓迫的、反智的組織形式;也因為我們強調教師專業自主的理念必須被充分實踐,因此民主參與、討論辨證、自主自動是我們組織的推動基礎。換言之,每個成員在「教師」的身分上是平等而自主的,是一個沒有階級、高下的組織,任務的編組由內部討論得之,我們強調喜歡而快樂的做一件事,因此工作的完成與未完成均由個人、小組榮辱共享,當然也獲致團體的讚賞與批判。
        只有以學生為主體、以專業智能為後盾,教師才可以追求學校事務的民主,一切危害學生學習的行政干預也正是對教師專業的不尊重。追求民主、多元、豐富的教育環境是教師無可旁貸的責任,失去了這個底線,我們又將回到保守而反動的威權教育體系。
 
《音樂》
吟詩、說情、唱出鄉土情
文/簡英弓(開南商工)
        兩年前我當廣告設計科的導師,有位同學不會說福佬話,我告訴他,希望他高三畢業前能以福佬話說五分鐘的畢業感言,結果他做到了。我的目的是傳達一個訊息——我們都是台灣人。台灣人說台灣話——不論福佬話、客家話、原住民語均道出所有先民墾荒闢地的精神苦樂觀。
        台灣民謠的發展軌跡,表現了我們的祖先在任何艱苦的階段都能排除萬難、展現智慧,也告訴後代的子孫勿忘本,例如「補破網」隱喻補破了的魚網(魚網福佬語與希望同音)。又如「山歌子」、「飲酒歌」更是闡述農餘閒暇時樂天知命的人生觀。
        開南的學生一定人人會唱「望春風」,因我上課第一首歌曲即望春風。以望春風為索引,道出台灣民謠,告訴學子們要正視它,它是國寶,祖先留下的智慧財產。今就望春風教學的經驗與心得略述之。
        每次上課前,我會告訴同學三件事並仔細地闡明其涵意:一為音樂課是表演課程。二為演唱者乃是再創作,賦予歌曲新生命。三為創作是沒有公式的。
        其次介紹望春風的兩位作者;詞李臨秋,曲鄧雨賢。
        鄧雨賢生於一九○六年,桃園龍潭的客家人,曾赴日本研習歌謠,畢生努力於創作,及推動社會的藝術化。但日據時代的「皇民化」運動,使他不得不放棄創作,實為台灣民謠的一大損失。其代表作有:望春風、雨夜花、春宵吟、四季謠、滿面春風、碎心花…等五十多首曠世之作。
       李臨秋一九○九生於台北市,因為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使他能全心投入歌謠的創作。他的作品雋永、有趣、細膩。如:相思海、小陽春、四季紅、一個紅蛋、人道…等。
        望春風是福佬系的李臨秋與客家系的鄧雨賢首次合作,是台灣歌謠創作的大突破。此曲深深地吸引我,令我沈醉。其含蓄、欲言又止,初戀少女情懷的羞澀表露無遺。真的「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就不夠」非常貼切。鄧雨賢先生以傳統五聲音階創作此曲,更讓詞意散發出少女的青春夢,莫怪乎句句叩人心弦。
        教唱此曲時,我一定要求同學唸歌詞,多唸幾次後台灣民謠可歌性的特質便自然顯現出來。接著分析曲式簡易的平仄對稱,和語韻的不同,如第一段押「e」第二段押「ai」。此至初步完成背景介紹。演唱時,我要求同學用「心」體會,詮釋時要有畫面的呈現。
        其實,我們的祖先,很深情的,此功力非現代年輕人可比。少年 談情說愛,要多多請教前輩,請教的方法就是多唱台灣民謠,用心地唱、用聲音繪出台灣的風貌,用聲音品出鄉土情。
 
《戲劇》
歌仔戲的四大齣之二——
呂蒙正
文/吳秀鶯(開南商工)
        日據時代,皇民運動正盛時,取締「歌仔班」簡直和現在的「掃黃」沒兩樣,一聲「警察來了」,大家有如驚弓之鳥,四處奔竄。我們無法理解,為什麼看歌仔戲會讓日本皇軍那麼深惡痛絕?據載,日據高壓統治那段日子,咱們「本地歌仔」都是深夜上演,然後一直演到天亮時分,大夥兒才散去。
        這一期將介紹「老歌仔」裡的「呂蒙正」。首先抄一段呂蒙正的唱詞:
        蒙正:呂家蒙正識文章, 
                   文章詩句蓋科場。
                   日來吃飽遊街市,
                   暝來破窯安身居。
        唱詞四句,清楚道說呂蒙正是一位落魄書生。這齣戲又叫做「千金小姐拋繡球」。底下再抄一段唱詞:
        月娥:千金上樓未幾時,
                   雙腳跪落祝告天,
                   有緣有份綵樓過, 
                  無緣無份退兩邊。
         蒙正:清早蒙正過綵樓,
         月娥:後面魁星捧墨斗,
                     千金樓上親看見, 
                     樓下郎君是好物。
          (眾人搶繡球科)
         蒙正:好日蒙正綵樓來,
         月娥:千金樓上選秀才,
                     一座彩雲蓋頭頂,
                     就將繡球拋予伊。
         (拋繡球科)
                    有請郎君拿繡球,
                    是咱姻緣合該收。
         (繡球落蒙正懷中)
         劉月娥是相府千金,為擇佳婿,綵樓拋繡球。出身雖低,呂蒙正必然有另一種超逸放宕氣質,否則衣衫襤褸何獨能獲相府千金青睞?這段兩人對口的唱詞很吸引人,以前人生活艱苦,有志青年對這樣的故事發展,必定有很高的期待吧!
        「呂蒙正」一齣劇情大概如下:
        中國宋朝時,居住洛陽的書生呂蒙正,因家道中落,父母也雙雙故去,無奈借居在城郊破窯內,平日以乞討為生。某日,南柯一夢,得太白神仙指點,知道宰相劉文懋將為女兒搭建綵樓,拋繡球招婿。太白神君再三叮囑,相府千金劉月娥和呂蒙正乃前世緣定,不該錯失一段好姻緣。
        蒙正半信半疑於八月中秋前去相府,月娥眾裡尋他千百回,一心只盼選個如意郎君。蒙正因有「魁星」暗助,果然繡球就掉進他行乞用的袋子內了。劉文懋聽說雀屏中選的是一個乞丐,命老婆子拿一百銀兩去交換繡球。劉月娥對於父親嫌貧欺弱作風大為不滿,父女相執不下;最後劉相爺將千金逐出家門。蒙正帶著千金小姐回破窯,倆人倒也恩愛情長。
        劇中的劉月娥是十分有個性的女子。一日,呂蒙正在窮慌之餘,開始為人擬寫「離書」(離婚證書),賺得幾兩紋銀;月娥聞知,怒聲相責,蒙正只好退還銀兩,取回「離書」。
        相較於月娥的堅強、獨立,蒙正這位白面書生彷彿懦弱多了。那日,蒙正在街上向「暢樂姊」行乞,好不容易巴結得來了的一條菜瓜,竟然滾落河裡。蒙正悲從中來,不由縱身投江……。
        主角是不輕易死的,呂蒙正被太白神君救起,免於一死。有獨無偶,月娥的母親因思女心切,也送來二百銀兩及寒衣。貧賤夫妻一夕間有雲壤之變。呂蒙正進京科考的盤纏有了,而且也不負觀眾的期待一舉得中狀元,衣錦還鄉。
        唉!我們先民嫉惡如仇,對窮書生與美嬌娘則寄以無限的同情,所以一齣可以演二十餘幕的「呂蒙正」,最後是「順應民意」來個大團圓的結局。套個時興的選舉廣告詞,「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激情過後,台下觀眾為了才子佳人的善因緣而歡喜,他們回家也才好歡歡喜喜的入夢,否則明天怎會有好精神下田做活?
 
 
《另類思考》
是天災還是人禍?
文/李玉珠(永平中學)
        去年8月溫妮颱風造成汐止林肯大郡社區倒塌,奪走28條人命。今年10月16日瑞伯颱風掃過我國東部海面,造成我國近卅人死亡,十人失蹤,四十多人輕重傷以及無法估計的財產損失和天然山林的崩塌及田野土石的流失,災情可謂慘重。
        此種環境災害在在顯示人類過度開發土地及森林砍伐不當造成大自然反撲的結果。不信您看:瑞伯給國人留下了滿目瘡痍,而其前腳剛走,芭比絲颱風就後腳跟進,頓時台灣北、東部又成一片水鄉澤國、土石流亂竄,有如末世蒼涼的景象。各級政府互相推諉責任,學界對水患、災情的原因也莫衷一是,吵成一團,自然與人文亂成一片。
        水文地理的規劃、山坡地的開發,植被山林的保育等等,如何做一個面面俱到的規劃與施行需要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進行。如果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拼命築堤,以加高堤防高度來圍堵,卻忽視水路的渲泄之道和各種水利工程的承受度,一旦崩潰所造成的災難將是無法想像。如林肯大郡社區災變,主要原因就是大量雨水無法完全滲入地下層使順向坡滑動推倒擋土牆,以致於整個社區傾斜倒塌,數十人喪命、數百人無家可歸。引用古早的一句話:「人若不給水出路,水就不給人活路。」這就是人類與自然的倫理。亦即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時,是否先得學會如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平共存?
        1996年8月的賀伯風災,滾滾而來的土石流足以將十多噸的岩石推動幾十公里壓垮民宅、壓碎道路、壓死人命,有關當局還剪接電視的新聞報導製作成教育宣導錄影帶廣為傳播。筆者參加國中地理教師研習,看到那洪荒般的土石流如驚濤駭浪的滾落下來時,感受到自然界長期忍受的破壞壓力及忍無可忍的反撲。那種痛,那種無奈震撼得我目瞪口呆,不自覺的淚流滿面。
        然而人類總是善忘的,島國海洋文化的台灣人民面對台灣朝野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已經目不暇給,對大自然無言的抗議更是習以未常,過目即忘此血的教訓。猶如黃春明先生的寓言小說:「淹死了一隻老貓」一樣——別人家的死傷與哀痛不會甚於你家死了一隻貓來得嚴重與深刻。
        從前年的賀伯、去年的溫妮、今年的瑞伯、芭比絲…一個接一個的災難:神木村的村毀人亡,內湖區的泥流、五股的灰渣場活埋人命。當血的教訓一再的重演來提醒人民的記憶時,我們應該記取古人的訓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凡此種種災禍,表面上看似天災,仔細調查,追究原因,實為濫墾濫伐的人謀不臧、開發不當所致。
        台灣特有的地理環境蘊藏豐富的水資源、生物資源、景觀資源…等。但是由於島狹山多且高,坡度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土地達全國面積三分之一以上,坡度百分之十的土地更超過三分之二。陡坡山地孕育了許多可貴的天然森林資源,不但調節氣候、保護土壤、涵養水源、還棲息許多珍稀的生物,提供國人休憩、研究的場所,其永續利用保護尊重生命的價值遠遠超過砍伐販賣林木、興建高爾夫球場、別墅、住宅的價值。
        五十年來台灣社會演變到功利主義盛行、經濟掛帥、工業優先,一切向錢看,造成高度工業污染、自然生態體系的嚴重破壞。長此下去,想想最後我們能留給後代子孫的是什麼?
 
《客家諺語欣賞》
外偷易察,家賊難防。ngoi3 teu2 i3 chhat,ka chhet8 nan5 fong5。
 食人碗前,話人碗背。siit8 ngin5 von2 chien5,va3 ngin5 von2 poi3 。 
上屋搬下屋,毋見一籮穀。song3 vuk pan ha vuk,m5 kien3 it lo5 kuk。
《鶴佬諺語欣賞》
嬰仔你勿啼,恁母去挽寡蕃薯,飼大豬,賣錢來糴米,煮芳芳,來飼你。——嬰仔勿啼。enn-a2 li2 mai3 thi5,lin2 bu2 khi7 ban2 koa2 han-chu5,chhi7 toa7 ti7, boe7 chinn5 lai5 tiah8 bi2, chu2 pang pang, lai5 chhi7 li2。——enn-a2 mai3 thi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