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師聯盟機關刊物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第15期(1997/11/10)

《藝術家掠影》
陳慧坤
        1906年生於台中龍井。生涯前半期命運乖戾,至親相繼去世,極端痛苦中仍奮力作畫不被擊倒。1928年參加東京美術學校入學考試,素描得該校建校以來入學考試最高分——滿分一百,轟動一時。1947年任職省立師範學校,1948年起出任歷屆省展評審委員。藝評家陳英德謂台灣第一代畫家中能把油畫、膠彩、水墨等三者融合貫通,齊頭並進者其為第一人。曾自云畫風景是表現精神上的「真形」而非浮光掠影。
  

九份風景 油彩畫布 1968 

母愛 油彩畫布 1932

無題 絹膠彩 1932

 自畫像 油彩畫布 1932  

玉山 水墨宣紙 1972 
  《焦點評論》
向民進黨進一言——
從許信良三通談起
文/黃瑞疆(宜蘭高中) 
        民進黨主席許信良於十月中旬再度就台、中兩國關係提出三通的呼籲。這個舉動就「投機善變」的許信良而言固屬不足為奇,但就二千一百多萬台灣人的命運而言,可就不是那麼好玩了。因為民進黨的組成,除了對抗國民黨外來殖民統治的壓迫外,更加肩負了台灣人民族自決,獨立建國的使命。長久以來台灣人為了實現建立自己家國的使命,多少英雄豪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今日的民進黨菁英理應珍惜先賢的血汗結晶,作最後臨門一腳的努力,一舉邁向執政建國之路才是。
        遺憾的是近年來民進黨內部充斥著一股虛浮妄動的氣氛,兩任黨主席的投機躁進,中央黨機器的盲目轉型,雖然不至於造成一時的亡黨危機,卻帶來死忠追隨者的最大傷害。
施明德浪漫寡斷
        南非總統曼德拉雖半生牢獄卻一戰成名,自詡為台灣曼德拉的施明德則在黨主席任內下台。其中固然有不同國情之因素,但以歷史軌跡來看,歷史人物之成敗,又何嘗不是當事者之性格使然﹖同樣半生牢獄的施明德,因其浪漫天性,凡事憂柔寡斷,予敵可乘之機。例如九四年省、市長之戰,施明德於戰況日漸佳境之際忽然提出「金馬撤軍論」。九五年立委黨內提名之役,更是令人氣餒,不但二分之一加一提名條款實施時漫無章法,台南市提名更直接逼許添財出走。施明德的成敗,也許正驗證了他自己出獄時的名言「承擔苦難易,拒絕誘惑難」吧!
許信良投機善變
        許信良則是另外一種典型的政客,中壢事件與國民黨決裂後,其競選總部卻依舊「國旗」「黨歌」那一套;「大膽西進」「加速三通」則是近來的代表作。許的「三通」之說於今年八月底正式躍上台面。並附帶「希望政府立即派遣採購團大量採購中國貨品,並且現階段以政經分離方式不要求中國承認台灣為政治實體,這種改善與中國經貿關係的務實作法才能緩和國際壓力,否則台灣將陷入被迫談判的最糟狀況」這種「邪說歪理」出自於主張台灣獨立建國的最大在野黨主席口中,豈不令人發狂!
        合理的懷疑是:許、張(俊宏)一夥,雖然「身在曹營」卻「心猶在漢」這些人雖脫自國民黨陣營,卻猶有大中國之幻影,且不時自潛意識中跑出來作祟。無法自持終於口出惡言大罵台獨而去的如費希平、林正杰、朱高正等均是此輩中之佼佼者。許、張之流是否步此後塵,尚待觀察。
        此外,民進黨近年來標榜轉型,為拓展選案閉口不提台獨。自大和解,大聯合以來,許信良更是賣力演出:如九六年國大選舉,主帥夜奔敵營,國發會與李登輝合作修憲,今年四月帶隊走訪六輕,十月份繼張榮發之後大彈三通濫調,許信良與財團越走越近,許信良的李登輝化也就不言而喻了。
 
《教育改革》
原住民教育的一些想法(上)
文∕莫子
        原住民該如何在與主流社會互動中不受傷,並且可能反敗為勝,是解決原住民問題的基本出發點。意思是:如果多元文化是期待社會中各族群經由平等互動的過程,自然形成一個共同的核心的理想;那麼,原住民不應該再是被宰制者(體制的邊緣人),而應該變成體制規則的共同制定者及主導者。
        如何成為體制的共同制定者及主導者﹖似乎應該先清楚自己的角色以及現存的體制規則。如此才知道該怎麼與體制互動,以及進一步的維持體制的公平性及如何共同制定規則。
        倘若教育是實踐上述理想的途徑之一。那麼,順著上面的思考邏輯,原住民教育在此必須要完成的是:1.認識自己——主體性的建立。2.共同主導體制規則的能力。亦即透過教育的過程由認識自己(原住民的歷史、文化、社會處境)的途徑建立其主體性(此亦是保證原住民族在社會互動中,形式平等的基礎)。而藉由教育的階級流動功能,提升原住民的階級流動,培養原住民族的菁英階級代言人,使原住民族在與主流社會互動中取得平等的互動地位,進而共同創新。
        準此,現行的教育體制是否能完成上述目標﹖首先,目前教育體制是以漢人為主體的教育內容。在台灣四大族群中,以原住民族與其他三大族群(閩南、客家、外省族群)差異最大。但是,這四大族群的教育體制與內容卻都相同都是以漢人為主體。沒有一套能顧及原住民觀點及特殊性的教育內容及體制設計。近幾年,雖然隨著政治解嚴帶來的本土化趨勢及強調多元文化的鄉土教育,但在缺乏深刻思考及前瞻性規劃,鄉土教育只是聊備一格的花瓶不具功效。
        其次,原住民的弱勢及長期被主流社會宰制的結果,原住民面臨最大的問題除了文化解體之外,經濟的崩潰迫使部份原住民為了謀生不得不離鄉背井,連帶拖垮家庭教育。這樣的處境使得我們的教育當局及主流社會普遍的思考是鼓勵原住民學生讀職業學校,培養一技之長以解決將來的就業問題。只是,這樣的「原住民應該培養一技之長的想法」,隱含著原住民只能是勞動階級屬性的意識形態,而導致原住民在階級流動過程中的不斷階級再製及被宰制地位。這樣的情況導致原住民族因缺其它法、政、經等人才無法在體制中為自身發言制定政策,而難脫結構性弱勢的命運。
        第三、原住民的師資教育扮演著相當關鍵且重要的角色。然而,現行教育制度除了沒有一套完整的原住民師資培育計畫之外,就連唯一相關的原住民師資保送制度也問題百出。保送師範院校的原住民學生,在師資培養的課程訓練上,完全與其他的漢人師院生一樣,學習漢人主流文化為主體的一套,未能藉此機會接受原住民文化等相關課程訓練。以致於接受保送的原住民學生除了必須接受分發偏遠(但未必是原部落)外,除非該生本身已認識原住民文化及具有原住民族群的社會意識,否則原住民部落的學校只是多了一位「像原住民的原住民老師」(一位不瞭解原住民甚至不關心的原住民老師)。這對解決原住民教育問題一點幫助也沒有。
        近幾年,教育當局為彌補城鄉文化差距實施的教育優先區專案,在缺乏整體思考、計畫下,使得偏遠地區的學校在獲得大筆經費後,競相擴充硬體設備整建校舍。只是,進步的硬體建設是無法抗拒以漢人為主體的教育內容一步一步的吞噬原住民的主體性。而這背後盤根錯節的文化、政治、經濟等結構性、制度面問題,更不是這樣的方式所能解套的。由於缺乏獨立完整的原住民教育體制的思考及建立,導致目前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視及迷失。因此,重新反省及建構屬於「原住民的教育體制」是當務之急。而這套新的原住民教育體制可由以下三個角度來切入。
        1.重建以原住民為主體的教育觀點的制度與內容。原住民的教育問題的危機,不在補救式的文化保存及教育技職改進,而在於以大中國漢人文化為主體的教育內容,使得教育愈多,愈失去原住民族的本質;教育愈發展,原住民族的語言、文化、歷史消失愈快。這種主體性的消逝,也因現行一元化的教育體制,使得別無選擇的原住民學生在進入優勢文化的學校教育中因各種文化、學習上的衝突而加深加劇。因此應該重新建立以原住民為主體的教育內容,並且針對原住民的特殊性及需要,規劃出一套有利原住民的教育體制。綜合論述如下:(下期續完)
 
《文學》
試探李喬「情天無恨」
文/陳文蘭(國風國中)
        我們誠然祝福天下有情人都能成為眷屬,然而人間情事,難免常留遺憾。有情人未必都能成眷屬,卻可能成為「倦屬」而徒留憾恨予天地。
        李喬的「情天無恨」,及舊籍改寫的創作——「白蛇新傳」。改寫古籍法海大勝而為白素貞翻案。代表情的白素貞與代表法的法海,在最後一場驚天動地的情法大決戰,落了個兩敗俱傷,白素貞困守雷峰古塔內,法海也沒能討到便宜,反而化成巨石,坐守古塔外。情、法存在人間是有其必然性,然而人間情、法對立,也常是人的無奈。然而情、法對立豈是必然的嗎?若果人人洞悉法是情、情是法,人間道場即能成就菩提,正所謂萬法慈悲吧!
        讀完「情天無恨」有感於世局紛紛擾擾,乃因人總是各執其是。當某些人以法統、以專家自居時,自然而然定權威於一尊,視其它一切則非我族類,其心可誅,誓欲格殺而後快。正如修憲工程,廢省凍省揚揚沸沸,觀之反凍「諤諤」之士,挾省民為禁臠,或是自稱「霧煞煞」或是要拉省民跳海以成一己之私,比之法海,真是等而下之,令人不恥也。所以明為護法、暗則毀法,誠是人間法海大悲劇。
        至於白素貞的結局,李喬固然予以翻案——其心柔軟、慈悲,終於「胎肉化於無形」,妙化蓮華,莊嚴成就菩薩。然則個人以為不免有憾。試探李喬內心世界,隱約浮現男人本位觀。蓋女人的價值只在人妻人母。所以,白素貞必須擺脫人妻人母的質素以修成「胎肉化於無」,棄絕人間男女相貌情事,才能成就無上菩提。如果,白素貞一本初心,單純的要過人的生活,她有愛惡慾,可以有為人妻為人母的喜樂甜蜜,也一樣有相對苦惱、煎熬和無奈。人妻人母的苦難一概甘心忍受、轉苦惱為菩提,也是菩薩啊!
        做為人最可貴的質素是愛是慈悲,只有愛和慈悲才讓人有成聖的可能,然而。愛、慈悲的原動力,就是要打破人世間一切的對立和分別心。泯除了對立、分別,就沒有所謂富貴貧賤、尊卑男女之別,更沒有物我之分,一切有情無情眾生皆平等。不但人間有愛,人與環境間也才有真正和諧共存,否則,以人為本位,唯我乃至尊,人世永無寧日矣!
 
《文學》
毋通嫌台灣
文∕林泱敏(建國小學) 
咱若愛祖先
請你毋通嫌台灣
土地雖然有卡阨
阿爸的汗、阿母的血
沃落鄉土滿四界
 
咱若愛囝孫
請你毋通嫌台灣
也有田園也有山
果籽的甜、五穀的芳
予咱後代食不 空
 
咱若愛兄弟
請你毋通嫌台灣
雖然討趁無輕鬆
收回自由,運命有光
咱的幸福不輸人
 
咱若愛故鄉
請你毋通嫌台灣
國家細漢免怨嘆
認真拍拼,前途有望
上好家己做主人
 
《國花》
台灣國花候選名單(五)
        玉山繡線菊學名:Spiraea morrisonicola科名:薔微科Rosaceae特質:歷經三或四次冰河期,典型台灣高山亞灌木植物。為珍稀物種之一,生育於巉岩壁隙,分布於海拔3200公尺以上高山生態帶,可適存於玉山頂尖,以落葉方式過冬。以玉山為種小名,代表全國第一高峰的土地聖山歸屬感。(攝影∕陳玉峰,資料來源∕建國黨)
 
《思戀台灣》
真實的自我.真實的台灣
文/斗葛(潘桂芳)
編了十四期的「台灣教師」,也許有人奇怪為什麼從來不見「主編的話」或「編輯室筆記」等﹖甚且在邀稿時,有人質疑我為什麼不自己寫稿﹖
        忙呀!白天私校教書,晚上回到家已全身癱瘓,那有心思靜下來寫稿﹖況且企劃專欄,邀稿、收集雜文、排版、校稿、發行等已經占去許多時間,剩餘的空檔,留給自我品嘗吧!於是容我偷懶一下。
        邀稿容易寫稿難。我不是爬格子出身,中國詩人杜甫撚斷三根鬚才能擠出偉大的詩詞,從小作文不及格的我,又能寫出什麼好東西﹖
        篇幅有限。「台灣教師」的版面僅薄薄的A3紙一張正反兩面,每月出刊一次,要傳達那麼多訊息給讀者,怎麼擠得下我粗陋的文詞﹖還是免了吧!
        我如此的原諒自己阿Q的心態。
        可「台灣教師」出版一年多,藏鏡人,你總該現身!那有主編刊物,不發表任何想法﹖一則闡述「台灣教師」的編輯理念,再則拉近刊物與讀者的距離。無論如何,這支禿筆該給讀者和自己交待一回。
        就從「稻橄」說起吧!這筆名出現於第一期到第九期,原先是為了思念我的平埔族人Tokas而起的。有一次,我重新翻看舊資料,注意到其中一份描述Tokas是用福佬語的「斗葛」發音。我想起苗栗縣後龍鎮東社、西社的族人不也以「斗葛」自稱﹖「斗葛」——多麼陌生但親切的名詞!它比「稻橄」(北京語發音)更親近的我族人。思量再三,我決定以「斗葛」取代「稻橄」。敬愛的祖靈,這筆名如果有一絲的冒犯,請原諒我的不敬,並寬容我的私心吧!
        在覺醒後成為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某一天,空氣中飄散了優雅的西洋古典音樂,混合著濃郁咖啡香的陋室裹,一位新認識的朋友問我是什麼人﹖我自然的回答「原住民」。他愣住了,又問那一族﹖「Tokas——平埔族的一支」。友人接著說:「那不就是漢化的平埔族嗎﹖」我皺起眉頭告訴他「我不認為自己漢化,除了借用漢語思考及表達,其他諸如興趣、嗜好、生活習慣、肢體語言、思考方式等大部份是西化的。就這個角度言,我不認為自己漢化」。那麼我是「 」化呢﹖歸國學人的朋友給了一個答案——「現代化」。
        一個「現代化」的Tokas找到了自我。未覺醒前多麼長的一段時間,和許多人一樣自卑於自己的血統。特別是原名姓潘的我,從小被同伴戲稱為「番仔」,濃濃的自卑情結由此產生,揮之不去。直到三十好幾,台灣社會本土化的聲音終於渲染到我乾枯的心靈。從憤世嫉俗的批判到投入社會運動開始,我感覺自己的自卑情結猶如剝洋蔥一般,一層層逐漸褪下。愈了解台灣的種種,愈體悟台灣的苦難。也像歷經千辛萬苦的棄兒,終於找到同樣受盡人世折磨的母親;所有的辛酸與悲苦,在相逢的剎那,在潸潸而下的淚珠中滌盡、昇華…
        島上的子民,多少人和我一樣有如此這般的心路歷程﹖
        我教的學校裡有一位外省籍的女老師,向來以大女人自居,看她以標準的京片子和男老師針鋒相對,潑辣慓悍的模樣,不禁使我想起新黨的某位女性立委,同樣的尖銳能幹,不讓鬚眉。競選立委期間,公車上的司機播放她的廣告詞,第一次聽到她以純正流利的福佬語為自己宣傳拉票。原來她的母親是道地的台灣人,她可曾意識到她這一半的血統,可能還摻有原住民的血液——如果她深入了解台灣歷史的話。
        身為女人,以充滿父系(中國)文化驕傲的胸懷,在台灣社會大放厥詞,揮灑問政,卻完全輕忽、鄙視囁嚅瑟縮一角的母系(台灣)文化——如此的依附於男性沙文主義威權的思想和行為。這樣的女強人,算那門子的女性意識抬頭﹖
        所謂「背祖忘宗」「飲水思源」的統獨論戰中,許多「新住民」其實早已陷入父系思考的迷思而不自知。
        也許是我的原住民血統純度足夠讓我去真實的面對自己。然而生活在這塊島嶼幾百代、幾世代、幾十年的所有住民已經葛蔓糾結,命運同體。我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文化發展模式也已經和中國迥然不同。這樣的事實為什麼不能凝聚我們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共識﹖是長久以來父系思考的文化制約和制式教育洗腦的結果,使我們無法接觸真實的台灣,真正的母親。
        站在唯一生養我們的土地上,凝視滿目瘡痍的台灣,唯有全體住民的意識覺醒,才能毫不猶疑,沒有芥蒂攜手共同為她療傷,並重新打造台灣成為一個永遠舒適安樂的家園。
 
 
《客家歌謠欣賞》
掌牛哥仔面黃黃,三餐食飯愛撈糖,你爸毋係開糖店,你母毋係繡花娘,你哥毋係開銀行,你姊毋係 觀音娘。——掌牛哥仔面黃黃。
赤牛喂——面黃黃,三餐食飯愛撈糖。——赤牛調
《鶴佬諺語欣賞 》
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做無一湯匙,食欲歸畚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